【羽化】学习者掌握未来,不被生活拖拽

——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以及对生活的态度。
当今社会,什么最重要?
毋庸置疑,方兴未艾的信息时代,数据重要;而与之并行且最终占据主导地位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最重要。
在柏拉图看来,知识是一种真的信念;但究竟是一种什么信念?
“知识就是力量”我们耳熟能详,但它还有后半句——“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技能”。基于此,我们不妨将知识定义为:能够指导实践、具有正向意义的信念。
步入社会,如何才能拥有知识呢?

其一,主动获取的意愿。
现在,我们想获取任何知识都易如反掌。
当我们在互联网上表现出对某类知识的兴趣,各种相关推送便绵绵不绝;如果能基于需求进行搜索,得到的内容将更符合要求。
其二,思考加工的意识。
无论何种方式获取的内容,大多具有通用性。这就类似学校教育,适配大多数学生;特别优异或薄弱的,只能因材施教。步入社会后的再学习,“因材施教”的工作就需要我们自己来完成。
其三,内化应用的实践。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同窗之间,即便成绩同样优秀,也未必能取得一样的成就。战国时期的孙膑与庞涓,就是例子。可见,实践成就的高低,取决于心性与内化程度。

想想看,世界范围内很长一段时间,学习是贵族的特权;今天的我们拥有最便捷、最低成本的学习机会,是不是很幸运?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觉得学习费劲?一段师生对话或许可以给我们启发。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冉求说:“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是我能力不够。”
孔子回应,“能力不够只会半途而废,你根本就还没有开始(学习)。”
像不像难以自圆其说的我们?紧迫的是,留给我们自欺欺人的时间不多了。
2012年,谷歌的一台超级计算机进行过一项实验:
扫描1000万张视频缩略图后,物体识别准确率可达到75%,当年还上了新闻头条。
时至今日,才过了几年......图像识别对计算机而言,还是难事吗?
唯有终身学习,才不会在生活的拖拽中踉跄了脚步。
毕竟,知识决定命运,学习者掌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