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生产现场的12个需要标准化的地方
概念是什么?
企业标准化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比较好的生产经营秩序和经济效益,实施相关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等为主要内容的过程,以及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范围内重复的事物和观念制定和实施公司标准。

有多么重要?
标准化的意义非常重大,对重复性的工作,前期通过简化程序,优化工作方式和资源利用。对重复性的活动制定统一的行动方法,很大的降低各种变数,降低异常和风险,保持高效率的运作。
不论是生产经营活动,还是各类服务商贸,都能够在自身领域展开标准化。把能够获取很大收益的操作过程用流程、制度、方法、要求和信息化等方式固化下来,普遍性的减少各类问题的发生。
工厂生产活动的标准化?
很多工厂在做标准化时,偏重于推行生产节拍、标准手持、标准作业指导书等内容,虽然这些都属于标准化内容的一部分,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推行框架,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标准化,主要分为技术的标准化和管理的标准化。应用到生产现场,主要从以下12个方面来策划实施:1)确定工作步骤,以及先后顺序。(流程标准)
2)确定并固定合适的参与人员。(人员标准)
3)确定合理的分工,什么岗位的人员该做么事。(职责标准)
4)确定每个步骤、每件事需要做到什么程度。(作业标准)
5)确定每个设施达到什么要求。(设施标准)
6)确定每种物料/物品达到什么要求。(资源标准)
7)确定每一件事执行的方式/方法。(方法标准)
8)确定每一项物品放到什么位置。(定置标准)
9)确定每个步骤每一件事用多少时间。(过程标准)
10)确定该作业的目标和激励考核规则。(管理标准)
11)确定该作业合适的环境和场所要求。(环境标准)
12)确定该作业恰当的测量和数据方式。(测量标准)
这12项标准化,就是12个改善方向,以现状初期标准化为基准,按照PDCA的循环,持续改善—标准化—改善—标准化,这就是我们推行标准化的核心思路。
注:PDCA分别代表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在质量管理活动中,要求把各项工作按照作出计划、计划实施、检查实施效果,然后将成功的纳入标准,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环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