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华论“中华联圣”乔应甲(五)·中华长联艺术走向成熟的里程碑

张延华论“中华联圣”乔应甲之一:中华千古第一联

张延华论“中华联圣”乔应甲之二:中华千古傲视群雄的第一部对联专著

张延华论“中华联圣”乔应甲(三)·  中华千古第一部忧国悯民的对联正气歌

张延华论“中华联圣”乔应甲之四·中华千古对联情

乔应甲(1559—1627),字汝俊,号儆我,山西猗氏(现临猗)张嵩村人。应甲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二十年(1592)成进士。遗著有《便民实政》、《三实奏章》、《看山集》正续、《难焚草》(诗集)、《咫园诗集》等,均散佚,唯《半九亭集》(8卷)现存北京图书馆。

张延华论“中华联圣”乔应甲(五)

中华长联艺术走向成熟的里程碑

我们之所以敢于理直气壮地断言:中华联圣桂冠非乔应甲莫属,正是由于只有乔应甲才真正树起了中华长联艺术走向成熟的里程碑!谓予不信?让历史来裁判!

长联马蹄格滥觞肇迹

乔应甲有一副非常精练概括的九分句78字长联:
清晨端坐坐无营,取架上左传文、马迁史、相如赋、南华经、少陵诗、右军帖、屈子离骚,开卷广胸中识见;
亭午高眠眠且觉,想世间沧海日、赤城霞、巫峡云、洞庭月、峨嵋雪、广陵涛、庐山瀑布,何地非物外逍遥。

上联囊括了中华数千年文学史的精华,下联包举了神州九万里壮丽景观,真可谓“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含宏万汇,气吞云梦”,读之,我们不能不惊叹于作者深宏博大的学识与精练准确驾驭语言文字的文学艺术才华。

当然,毋庸讳言,与这副长联类似的长联尚有一场笔墨官司。最明显的是清代邓石如(1739或1743—1805)的书法联: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庄。

有人说这副联出自《小窗幽记》,一名《醉古堂剑扫》,是明人陈继儒(1558-1639)所撰,也有人认为是明代陆绍珩所著(约1624年前后在世),更有人认为是更早一些年代的明李东阳(1447—1516)所撰。但却似乎都拿不出令人信服的典籍书证。

《小窗幽记》也好,《醉古堂剑扫》也罢,都拿不出明代的版本,不足为据。(详见拙作《<半九亭集>清言小品论可以休矣》)

这里的关键是李东阳却始终查不到一丝一毫的书证!遍查网上信息,均显示:该联出自李东阳的《题书斋联》来源于梁羽生《名联谈趣》589条,文字大同小异。梁羽生(1924年-2009年),原名陈文统,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与金庸、古龙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曾经应香港《大公报》之邀,撰写《联趣》专栏,在该报副刊《大公园》连载,从1983年3月15日到1986年7月31日介绍对联2200副左右,后来结集为本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于1999年再版时加了8页《再版后记》,对书中26条做了订正。本书以小说笔法写成,引人入胜,以前一联的作者或者对联提到的人引出下一联,环环相扣,不呆板。看来,该联出自李东阳,梁羽生先生的功劳盖莫大焉!然而,梁羽生先生早已作古,无法了解到有何依据,我们也只能作为一桩公案存疑。盼望博闻强识的专家学者能帮助大家解疑释惑。据网上资料:李东阳(1447-1516),明代诗人,书法家。字宾之,号西涯。著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等。有关对联传说颇多,但多不可靠。

明人沈德符《野获编》载嘉靖年间宫廷文人袁炜(字文荣)所撰的一副六十六字皇家斋醮长联:
洛水元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感;
岐山丹凤两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

另外还有景常春撰文引《徐渭集》载,徐渭一生撰联一百一十八副,其中四十字以上的对联达十二副,最长的一副题绍兴开元寺大殿联竟达一百四十字,其联云:
坛为祝厘之重,暂集衣冠剑佩,尽宜斋沐焚修。况前临芹沼,后倚花封,并称高山仰止。念锡檀家搬柴运米,触目皆证果圆机,切莫向糟丘畔时酣花鸟醍醐,看天堂立登,笑地狱枉设;
寺当辐辏之廛,则凡湿化胎卵,未免屠沽驵会。若故杀养生,因贪恣狡,便坠涅海无边。今禅林辈暮鼓晨钟,何下非醒人木铎,但能于枕头上常见衅牛觳觫,许今朝入市,与昨日不同。

以上两联不论从内容上看,还是从平仄对仗句脚安排上看,都难以令人恭维。

比徐、袁稍晚一点的乔应甲(1559—1627)所写的这副78字长联,相对来说不论句中声律,还是句脚声律都成熟得无可挑剔。

所以,尽管我们说乔阁老的长联不一定是历史上最早的长联,但完全可以说,却实实在在是历史上最早成熟的长联!是最早形成马蹄格平仄格式的长联!所以应当说正是长联马蹄格的滥觞肇迹。乔应甲为长联艺术走向成熟树起了一通标志性的里程碑!

且看专家学者评论:

龚联寿:此联还有明李东阳所撰一说,见梁羽生《名联谈趣》,但没有举出书证。不过,此联系明人所撰,已不成问题。只要弄清版本,详加比勘,参以李东阳的全部著作,这一问题的解决只是时间长短而已。

余德泉:乔应甲这副9句对联之句脚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已经符合马蹄韵之段合式,为马蹄韵段合式比较早期的例子。是否开马蹄韵段合式之先河,还须考证,但在明代出现这样标准的例子,也很难得了。孙髯翁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也是用的马蹄韵段合式。是否也受过《半九亭集》这副对联的影响,不能确定,只能说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宣告:乔应甲的78字长联,是长联走向成熟的里程碑!

“对韵河东”——“湖湘楹联七子”与“当代楹联河东流派”学术交流论文链接

一、杨振生:当代楹联“河东流派”的回眸与展望

二、文振西:楹联“高峰”论

三、鲁晓川:当前对联文学的历史高度与拓展维度

四、邹宗德:地域因素将是楹联文学流派的主要特征

五、楚石:湖湘楹联学派概论

六、扆军宣:先贤底蕴是河东流派立根之本时代特征是河东流派壮大动力

七、周永红:关于楹联文化的创新思考

八、廉宗颇:楹联文化要根植于群众的土壤中 ——兼议南流北派的发展方向

九、傅小松:试论对联在汉语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十、刘松山:从湖南茶亭楹联文化的地域性和实用性中发现对联之美

——————————————

岳民立: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交流对接活动的遐想

流派起航,对韵河东,创新发展,共攀高峰——湖湘“楹联七子”与当代楹联“河东流派”学术交流活动纪实

“对韵河东”——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会会议纪要

近期热点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活动——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专题之楚  石联选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专题之傅小松联选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专题之鲁晓川联选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专题之刘松山联选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专题之周永红联选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专题之邹宗德联选

湖湘楹联七子与河东流派学术交流专题之石印文联选

运城市楹联学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