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京剧】什么是“好角儿”?
相关推荐
-
闲聊李少春丶高盛麟和厉慧良“三大武生”的称谓由来和原因
闲聊李少春丶高盛麟和厉慧良"三大武生"的称谓由来和原因及历史背景 前几天转一篇"说说三大武生",这篇文章不是我写的但和我观点一致,文章发表后有些方家有点看法,认 ...
-
烹茶听春雨,焚香夜读书...
灯下烹茶听春雨,垂帘焚香读笙歌 近晚心情大好--昨夜睡得晚,今天就起得迟.但春意却早,掺着一天丝丝绵绵的细雨,不经意间早已舒展在枝头.洒绿于畦下了-- 薄暮时分打开邮包,三本书躺在桌上静静地看着我乐. ...
-
菊坛趣事:杨俞换子。 京剧武生泰斗杨小楼...
菊坛趣事:杨俞换子. 京剧武生泰斗杨小楼不是清十三绝杨月楼的儿子,他是三庆班俞菊笙的儿子.原来杨俞两人关係特融洽,两位的夫人先后怀孕,俞对杨说:我俩情逾手足,何不趁此机会进一步联修永世之好杨月楼问他具 ...
-
#京剧里的老故事# 一次,翁偶虹到金少山...
#京剧里的老故事# 一次,翁偶虹到金少山家里商量剧本<钟馗传>的修改事宜,恰巧赶上杨小楼的女婿刘砚芳也在.刘砚芳有个儿子叫刘宗杨,一直跟随杨小楼学习武生(杨无子,遂将宗杨视为可继承杨派衣钵 ...
-
【侃京剧】刘曾复:什么是好“角儿”?
问:从京剧形成.发展直到今天的二百余年中,京剧舞台上涌现了众多的"角儿",您能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些"角儿"吗? 刘曾复:从京剧的历史来看,这二百余年中,京剧舞台上 ...
-
【侃京剧】冯志孝:关于学习马派艺术
马连良先生是一位勇于革新.兼收并蓄而又自辟蹊径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记得那是一九五三年, 当我第一次看马先生的演出时, 我获得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那时我在戏校学习, 经常出去看戏, 思想里自然 ...
-
【侃京剧】谈张学津的“得与失”
在马谭张裘那一代名伶之后,许多1960年代前已经崭露头角的老生在1976年后已经年过花甲,但更多的正值壮年,经过八十年代京剧的不景气,九十年代有了音配像,这些马谭张裘的学生辈重新焕发了神采.在这一批人 ...
-
【侃京剧】刘长瑜:我与荀派艺术
2015年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诞辰115周年,全国各地的纪念活动层出不穷.每到这种时间节点,人们总会借纪念的契机回望.总结.反思.曾请益于荀慧生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对荀派情有独钟,对于荀派艺术, ...
-
【侃京剧】有感于“现代琴师”
曾见网上一帖题为<专为张派青衣伴奏>,不免对时下的"琴师"有点感慨. 小时候请琴师吊嗓,如果是吊零碎段子,只要说"我吊一段二黄原板"或"西 ...
-
【侃京剧】流派新说!
鹧鸪声声,流派新说,说什么耶?笔者直言了:我们中京坛上的戏迷们,在"流派"的问题上,争争吵吵,气气恼恼,空熬了过多心血,不合算,亏损特甚!人生苦短,我们应该过一日开心一日.尽管&q ...
-
关栋天、于魁智——南北对话侃京剧
关栋天.于魁智 在老一辈京剧表演艺术家中,须生行当有"南麒北马"一说,这就是上海的周信芳,北京的马连良.如今,南北梨园的中青年须生演员中也出现了两位优秀人物:上海的关栋天(原名关怀 ...
-
【侃京剧】新凤霞:程砚秋先生对我的教益
一九五〇年底,我在北京三庆戏园演出.当时的剧目中现代剧目很多,如<刘巧儿><祥林嫂><艺海深仇><小女婿><兄妹开荒>等戏:也演评剧传统戏: ...
-
【侃京剧】京剧的出路与未来
毫无疑问,京剧已经无法赢得市场--在影像全面优胜于文学与戏曲之后,纵然将全中国最好的剧场都给它,它也无法复现昔日的荣光.原因无外乎众所周知的那几条: 戏曲作为一种农业.手工业时代的艺术,从生产方式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