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叹为绝景的长蛇小道
作者 洪小尘
换个角度 洞察世界 一叶轻舟 期待与你相遇 发现更好的所在

《歙县志》载:"南宋,赴京官道改出南门,经昱岭出境,可至京城临安(今杭州)"。
徽杭古道指徽州府治所在地歙县往东经吴山铺、郑坑店、王干司、老竹铺、新桥铺、昱岭关、冷水铺至杭州的官商通道,是连接京畿和东南乃至中原的重要通道,宋高宗定都杭州成为国道,其余皆为徽杭支道。
1934年郁达夫叹为绝景:“从公路上的车窗望过去,一条银线似的长蛇小道,在对岸时而上山,时而落谷,时而过一条小桥,时而入一个亭子,隐而复现,断而再连。”
9月,我随“绿野”一行,自小岫下来,从筠麓桥进入岭脚村,开启郁达夫林语堂叹为绝景的徽杭古道之旅。
一
岭脚村内古道

筠麓桥是唯一保留岭脚古村名的古桥,南宋以前是徽杭古道必经之地,是古村通往外界的石桥,河中的巨岩作天然的桥墩,她是筠麓人最初的记忆,桥下的昌源河,蜿蜒曲折,清澈见底,唱着古老的歌谣。

岭脚村,地处徽州东大门歙县三阳镇,是由浙入徽第一村,古时称作筠麓,因坐落在老竹岭西向的山脚,俗称岭脚。
1950年,政府行文沿用的是筠麓古村名,解放后,用岭脚这个土名,所以筠麓古村名逐渐被淡忘,徽杭古道穿村而过。

据鲍氏谱载:明正德八年(1513年),鲍氏由歙西槐塘迁入此地,至今已有500余年,然鲍氏到来之前早就有人居住,村落也早已形成。

关爷墩

河床上的笔架石,筠麓十景之一。

民国《歙县志》记载:“通将桥,在筠麓,北宋以前,江浙通行”,听说建桥时,一位将军带兵经过,乃命名为通将桥。

通将桥上有一座六角凉亭,名曰五圣桥亭,与亭西古色古香的神怡长廊连为一体,有石桌石凳长椅,供村人休憩聊天。

通将桥南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文昌阁。

与文昌阁相对跨河而建的是绿猗轩,民国时为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作村委会,现为村史馆。其名取之《诗经》“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村中古道边的古塘、古祠




明万历学者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记载:”…度老竹岭,西脚鲍店,酒颇醇美”的记录,当年的酒店在古道边的哪一间呢?留给我们无限遐想。

古村乡贤鲍义来先生的九千卷堂,藏书近万册,古道修复的发起人,下图鲍先生与歙县作协会谈。


农家院落花花草草,倍受摄影师青睐。

古村村头,有一眼古泉,汇入村内古溪,四季不竭,许承尧修《歙县志》载:“在老竹岭下,岳武穆率兵过此地,掘石得泉,色白。居民筑台石上,泉自下流,因名岳王泉台”,泉水清纯甘甜,古意浓浓。


泉台有上下两层亭廊,高高耸立,须昂首仰视,沿亭旁青石古道拾级而上,可到上层亭廊。

村中古亭

村头“玉屏红叶”,那块岩石俗称“鹰嘴石”,筠麓十景之一。

二
老竹岭古道
村头徽杭古道老竹岭段入口


一路上,青石板铺就,绿树浓荫。



古道半岭,原有古亭,是徽杭高速西边入口竹岭隧道,抬头可望“竹岭雄关”。



老竹岭古关隘
竹岭雄关
竹岭雄关,距昱岭关约十里,是南宋(公元1127年)岳飞抗金时所建,与昱岭关遥遥相对,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古时由浙江进入徽州的第二道关隘,为“府治”屏障,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明末名将江天一据守老竹岭关时,写有《摹修老竹岭石关引》:“老竹岭...上倚悬崖,下临深溪,四面僻路,皆为伏莽窟穴,仅一线往来,势难飞越。...行旅者经此,靡不惊心动魄,...而岭上诸僧,...窥其动静,以脱行人于厄”。

明代学者李日华的《味水轩日记》中记载:“…上老竹岭,岭当两山回合处……山势两背相抵,曲涧蛇行其间,万杉森森,四望疑无出窦,而竹岭稍通一线,亦半假人力凿治,真一夫当关之胜也。

站在古关隘上,极目远眺,古村落粉墙黛瓦,远远地静默在山谷中,徽杭高速像一根流动的玉带,钻进了山脚下的山体,324省道像一条米黄的草绳,隐约在群峰的褶皱里。

老竹岭头有座古庙,庙里有菩萨,大方和尚便在此修行。每年春夏之间,大方和尚都要到深山老林的山谷里,采摘一些茗茶芽,在寺庙的大铁锅里,拷制成扁形干茶后,泡给过往的行人解渴,祛暑提神,于是当地人便以他的名字和地名合起来命名为”老竹大方“。
老竹大方是中国扁茶鼻祖,”龙井之父",清代已成贡茶之列,2019年修复和尚坟,题为"大方和尚寝堂",以之纪念。

明代名士李维桢撰写了《大方象赞》一文,他在文章前有序言曰:“今新安松萝茶出自大方,名冠天下,而大方亦服隐士巾服,髯发美须,翩翩仙举矣。”


庙旁有一座过路茶亭,名曰"老竹岭亭",亭旁有数棵千年银杏,树冠如盖,为徽州树王之一,过往行人走到岭头,都要在此歇息喝茶。



老竹岭上的猴孙石

古银杏树下往右,有一条茶园小径,通往老竹岭半山腰的老屋,简朴而宁静,折射着主人家上下几代人所生活的各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见证着古道的兴衰沧桑。



老屋边上石砌的岩洞,是主人家当年的猪栏。

老屋附近的岩洞,当年采钨的矿洞,高约两米,深约几十米,冬暖夏凉。

竹岭隧道东


岭下有驻军的新桥铺,是徽杭古道上的古驿站之一,因新桥而得名。明代文献记载:古时此处设有铺递,地势开阔,与其东边浙江的冷水铺、西面的老竹铺各距十里,均为旧时驿站。


古门坑口,形如石门,沿河进山即是古门坑,仿佛如陶渊明描写的桃花源一样,别有一番天地。

古门坑口有座明代石拱廊桥,名曰新桥。




古道长草



昱岭关边的徽州驿馆

入徽亭

岳飞饮马处


昱岭关古磴道

昱岭关,地势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昱岭,是徽杭古道之两省界山,有“咽喉”之喻。
登临昱岭古关隘,穿越古今,看云起云落,仿佛置身于叱咤风云的古战场,是活动的徽州乡愁文化载体。

登临昱岭关
隋末唐初,据说越国公汪华当年从昱岭关之右古道经搁船尖攻打睦洲。昱岭关之左,至石耳山、清凉峰。




昱岭雄关分皖浙,两高通途贯徽杭




南宋岳飞由杭州去江西讨伐李成,过昱岭关开山修老竹岭古道,卢俊义攻打昱岭关与庞万春交战,水浒英雄一百单八将阵亡六将,这是一条忠义古道。
徽商将老竹大方等徽茶运往苏杭、宁波、泰州、上海等地,必经此道是徽商的茶马古道。
1934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赣、皖诸省国民党后方挺进,赴浙西、皖南游击,12月4日从浙江白果庄出发,过昱岭关入境安徽,经老竹岭、竹铺、叶村、三阳、王干岭,北上绩溪,于12月5日抵达旌德白沙,6日攻克旌德县城...。徽杭古道是一条红色古道。
红色之旅,茶马之旅,忠义之旅,郁达夫叹为绝景的长蛇古道,走过吗?

有一种爱点六角星
有一种相知叫留言
感谢你我的相遇
THEBEST
感谢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