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肿瘤发光?华人团队开发pH响应性荧光喷雾,可引导术中微小肿瘤完全切除
相关推荐
-
DSPE-PEG2000-MAL-RGD肿瘤靶向性的两亲性聚合物嵌段用于荧光探针
以2,4-二甲基吡咯为原料合成氟硼二吡咯化合物的核心骨架,以咔唑为原料合成4-二芳氨基甲醛衍生物,再与核心骨架发生Knoevenagel缩合反应引入到BODIPY的3,5位,得到了最大发射波长680 ...
-
研究人员开发出智能自组装小分子探针用于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
来源:上海药物所 2021-03-21 09:55 目前,纳米医药面临临床转化困难的挑战.传统纳米材料虽具有高渗透长滞留效应(EPR效应).长血浆半衰期.缓控释和智能响应等小分子药物难以比拟的优势,但 ...
-
荧光分子探针点亮微转移灶,助力食管癌精准切除
来源:附属第五医院 2021-08-24 19:55 食管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食管癌新发病例超过60万,死亡病例达54万.根治性手术是该病重要的治疗手段,因术中难以识别微浸润 ...
-
发光区间处于900-1100 nm的镱卟啉分子探针(水溶性)
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具备组织穿透深.时空分辨率高的优点,对于荧光成像引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将近红外二区探针的研究范围从金属纳米材料.共轭聚合物.有机小分子拓展到金属配合物.该领域发展的瓶颈化 ...
-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开发出基于叠氮骨靶向的小分子近红外二区荧光骨质疏松诊断试剂
来源:上海药物所 2021-08-13 12:48 骨质疏松是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该病发病率高且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骨折是经常发生.危害较大的并发,因此,尽早准确诊断以及长期有效监测骨质疏松 ...
-
了解不一样的近红外二区探针TTQ-PEG偶联标记基团/蛋白/多肽
近红外二区(NIR-II,1000-1700 nm)荧光成像,是一种新型的光学成像技术,具有成像分辨率高.组织穿透深度高及自发荧光弱等优势,能实现对肿瘤的精准诊断. 为了实现NIR-II 荧光探针的生 ...
-
《科学》子刊:CTLA-4成最佳辅助!华人科学家团队开发双靶抗体,定向消除肿瘤浸润性Treg,抑制肿...
说起CTLA-4,想必你一定不会陌生. 201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免疫检查点抑制癌症疗法",包括CTLA-4和PD-1的发现及其药物的疗效[1].然而在推进免疫治疗的 ...
-
独家专访 | 让T细胞重返“青春”,华人科学家开发新型肿瘤免疫疗法,实体肿瘤治愈率可达90%
免疫细胞疗法 CAR-T 治疗实体瘤的难度不言而喻.作为头部制药大厂,诺华也无奈在 2020 年宣布放弃实体瘤领域 CAR-T 的研究计划. 究其原因,除了实体瘤的靶点有限之外,T 细胞耗竭也是 CA ...
-
抑制肿瘤转移,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开发出新型药物
血行转移是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其复杂的病理过程和分子机制导致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药物用于抗血行转移临床治疗.近两年相关机制研究表明,肿瘤细胞高表达的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
-
科学家团队开发双靶抗体,定向消除肿瘤浸润性Treg,抑制肿瘤生长
说起CTLA-4,想必你一定不会陌生. 201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免疫检查点抑制癌症疗法",包括CTLA-4和PD-1的发现及其药物的疗效[1].然而在推进免疫治疗的 ...
-
今日《自然》:抑制肿瘤生长,华人团队做出新发现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今日,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杂志报道了一篇来自弗吉尼亚大学江浩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抑癌蛋白UTX在癌症抑制上的一个全新机理,有望为未来的癌症治疗带来洞见 ...
-
陈学思院士团队开发免疫鸡尾酒疗法,肿瘤缩小率最高达97.3% | Science子刊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种很有前景的癌症免疫疗法,但在许多肿瘤中,低应答率限制了其进一步应用.尽管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一些联合疗法来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但是在多种肿瘤模型中这些疗法仍未产生良好的肿瘤 ...
-
复旦肿瘤邱立新医生团队免费分享事半功倍的思维导图版最新最权威的肿瘤诊疗指南大合集
肿瘤诊治的新方法和新药新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权威指南例如CSCO.NCCN.ESMO等各个瘤种.不同版本指南更新也是丛出不穷.然而,对于面对繁忙临床工作的广大肿瘤医生同仁来说,第一时间掌握这些最新资料及 ...
-
破解难题!西安交大团队开发出高密度固态储氢材料:安全可控,稳定释氢|氢能|纳米|石墨烯|氢气
氢是一种无污染的能源,它可以从水中提取,无需消耗化石燃料,而且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陆运水运等领域.不过,氢气易燃易爆,十分危险--突破储氢技术瓶颈成为了一大关键点. 传统的氢气储运,以及常用的低温液 ...
-
徐婷团队开发塑料降解新工艺,降解后可以吃掉,离实用还有多远?
平哥:汪诘,你听说没有,4月21日的时候,<自然>杂志社发布了一篇重磅论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徐婷教授带领团队研发出了一种新的可降解塑料. 汪诘:平哥,这个初听上去容易让人费解,我刚看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