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代“翰林院”:一个与科举制度密不可分的中央机构
相关推荐
-
明代枫桥,有个“学霸”叫陈玑
考取举人后,第一次会试便考中进士,称为联捷进士.考取举人后,第一次会试便考中进士,并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称为联捷翰林. 陈玑就是这样一个人才,他既是联捷进士,又是联捷翰林.他是枫桥科举史上第一个联捷进 ...
-
古代进士为何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各有什么不同
作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进士身份一直是让天下读书人趋之若鹜的,能考上进士也就算是触碰到了学习道路上的"天花板"了. 然而,同样是高中进士,却又按照成绩名次被严格划分成三个不 ...
-
上百字的结衔?北宋的官名为何如此奇葩?这正是皇帝的高明之处
"结衔"这个词实际上是指官员全部官职的罗列,这个东西实际上是从北宋时期开始的,北宋之前的官员职位都相当简单. 比如我们熟悉的"江州司马"白居易,他做官做到翰林院 ...
-
讲好牛田故事:龚家三兄弟(三十五)
编者:龚祖民 牛田地处武夷山北岳,闽赣交界地,属福建光泽县.四面环山,中间是一个小盆地.山好.水好.空气好.是鄱阳湖和长江水源地之一.牛田是一个千年古村落,文化底蕴深厚.牛田是龚姓的祖源地,全国300 ...
-
《红楼梦》中清代科举制度的描写
科举制度是中国隋朝开始实行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为维持中国的"文治传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魏晋南北朝以前,主要通过荐举贵族子弟的方式选拔官员,隋文帝开始用笔试的方式来选拔地方人 ...
-
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的落榜生——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群
科举制度--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善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持续了1300多年.共产生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有过科举生涯.科举制度是 ...
-
范进中举的典故人尽皆知 看看清代科举制度有多繁琐
古代文学家吴敬梓的一篇小说,不仅使范进成了科举"名人",更帮助人了解了科举制度的黑暗,揭示了古代青年为了仕途而参加科举的辛酸经历. 现今的"高考"虽与古代的科举 ...
-
【图说教育】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
【图说教育】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
-
浅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科举始创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结束于清.科举历经1300多年,对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的诞生改变了寒门出身的学子无法步入仕途的宿命,&quo ...
-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 ...
-
科举制度真的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吗? | 循迹晓讲
|循迹晓讲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文素臣 |配图/排版/校对:循迹小编 |全文约4800字 阅读需要13分钟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科举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传统之一, ...
-
广西人文:从桂籍科举状元浅聊科举制度
读史知今,广西各地历史解说,少为人知的地方志历史,欢迎关注! 在古代科举中,各朝各代有据可查的属现在广西区域文武状元有十一个,文科十个,武科一个. 状元嘛,无论怎么说,在教育制度中,自然都是人之龙凤之 ...
-
上火也分4种类型,清代名医一个方子,五味药材,引火归元
"这个要少吃一点,容易上火!" "这两天上火,感觉哪哪都不好了!" "最近口腔溃疡了,估计是上火了!" ...... 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