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小柴胡汤——头痛,偏头痛,顽固性头痛,

81血管性头痛——孙纪峰医案

吴某某,男,79岁,主诉:头晕头痛5天,伴纳差乏力。2012年11月19日初诊。现病史:头晕头痛,在门诊治疗,诊断为血管性头痛,予以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治疗4天,无好转。刻下:头额部胀痛明显,持续不断,口苦明显,伴恶心感,胃纳差,大便少,右侧胁肋部轻叩引胁下痛。舌淡胖,苔薄白,脉浮弦缓。中医诊断:头痛。六经辨证分析:头晕,口苦明显,为少阳病。胃纳差,有恶心感,右胁肋轻叩引胁下痛,为小柴胡汤证。六经辨证:少阳病。处方: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60 黄芩18法夏60干姜30 炙甘草21红枣25党参30 白芷30 芎30(4剂)

4剂服完后,头痛明显减轻,口苦基本消失,恶心感消失,胃纳大开,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好转,再予以原方4剂。后头痛消失.余证痊愈并出院。

82头痛——刘渡舟医案

李某,女,34岁。患血管神经性头痛,经多方求治,疗效甚微。头痛每星期发作3次,剧烈难忍,欲以头冲撞墙壁,每次发作时多伴喷射性呕吐,周身燥热,时有胁下作痛,素常月经量少。脉沉,舌苔腻。证属肝胆郁热上扰头位,治用小柴胡汤法。

柴胡12克 黄芩10克半夏12克党参6克生姜12克大枣3枚 炙甘草6克 白芍30克丹皮12克 夏枯草10克 龙胆草9克一个月后复诊,告知上方服用十二剂,效果明显,头痛由每周发作三次降至一月内仅发作一次,痛势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又继续服上方近十五剂,头痛得以控制。

解说:小柴胡汤治疗头痛一般不为临床医家所重视,但《伤寒论》中曾指出:“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也”。说明了头痛也是少阳病的常见症状之一,所以,从辨证角度看,头痛而兼有其他少阳证《临证指南》

论:本案头痛难忍,呕吐如喷射状,此主症同吴茱萸汤的胃寒厥逆证,非常接近。如何辨证。

少阳二十四,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也此发热是有外感伤寒。而此为什么每周发作三次?发作的时候才头痛,才呕吐。不是脉细,却是脉沉?又有周身燥热,为何不是吴茱萸汤证?这个吃了好久的药,虽然治好了,但真不知对症不对症?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还不如这条提纲,作为辨证依据。

83头痛——李宇铭医案

林某,女,47岁,香港人。2010-08-13头痛3周。头痛多在后头颈部,曾有数次头痛甚时呕吐,亦有头热感。偶头晕目眩,耳胀耳鸣,偶有一阵发热,其后觉一阵短时间恶寒(往来寒热),咽干口苦,胃纳可,心烦。去年年底停经。面赤,鼻梁青筋发暗。舌红,苔薄白而干,左脉弦,右脉细弦。证属邪在下焦,营血郁滞,虚热上炎,与小柴胡汤。

北柴胡120g,黄芩45g,白参须45g,炙甘草45g,生半夏45g,生姜45g(切),大枣12枚(切)。2剂。以水12碗,煎剩下6碗,去渣,再煎剩下3碗,一天分3次服。

2010-08-18上药服2剂后,头痛已除,耳鸣仍在,又自行抓药2剂。

服4剂药后,头部觉舒,耳鸣大减,无往来寒热,无口苦心烦,大便每日二行。刻下稍有耳鸣、口干,余无不适。

再与上方2剂,因无生半夏,改用清半夏45g。

2010-08-25上药服后,耳鸣已除,无口干,诸症愈。《原剂量经方治验录》

黄元御医学研究

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624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84头痛——赵明锐医案

刘某,女,27岁。头痛三年,时轻时重,每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痛的部位以头之两侧为重,伴有胸满善太息,躁闷易怒。月经不调,月经前头痛加重,月经过后稍微减轻。曾服过不少驱风、止痛之剂及针灸治疗,效果总是不佳。舌苔厚,脉稍数。给予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白芷,三剂以后头痛减半,共服十余剂痊愈。

少阳经头痛,主要由外感风寒之邪,郁于少阳之经,久羁不解,致使经气阻歇,血脉不得畅行,因而作痛。其部位以头的两侧为主,严重时可以波及到正额及头的数部,或者兼有口苦、咽干、目眩的证候。据《冷庐医话》载,“少阳头痛在两头角或颞部。用柴胡为引经药。”此病虽在头部,但在治疗方面,仍应当以整体观念出发,应以头痛的部位和兼症辨证,以清解少阳经为主,止头痛为辅。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再加入川芎、白芷之辛香通气活血之品,以助消散外邪,疏通经脉的作用。《经方发挥》

85偏头痛——权依经医案

李某,男,46岁,兰州市人,干部。1978年12月6日初诊。患者左侧偏头痛三月余,疼痛为发作性胀痛,伴有恶心、视物不清及头晕。但眩晕时周围事物不转,发作的时间不定,似与情绪有关,每当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易发作。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细。辨证为少阳头痛。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2克,半夏12克,茯苓12克,党参9克,葛根12克,生姜9克,大枣14枚。水煎分二次服。三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三剂之后头痛止,也不再眩晕。但视物仍觉模糊,视力容易疲劳,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辨证为肝血不足,故又改用逍遥散加减治之。白芍、当归各9克,柴胡、茯苓各12克,白术、甘草(炙)各6克,薄荷、生姜(煨)各3克,生牡蛎12克。水煎分二次服。三剂。《古方新用》

86头晕头痛——张斌医案

梁某,女,36岁。头晕,身软,自汗,头目空痛。胃口连及右胁下痛、不能受压,恶心,食欲不振,喜饮,口苦。大便3~5日一行。月经后期4~5日。经前左侧乳房憋胀疼痛,有结肿,按之痛剧。白带量多清稀。舌偏淡,苔白厚腻,脉沉小数。中医诊断:头晕头痛(肝郁气滞,气郁化火)。处方:柴胡15g,黄芩9g,半夏12g,白芍12g,郁金12克,木香9g,延胡索9g,川棟子9g,桃仁12g,三棱9g(醋炒),莪术9g(醋炒),郁李仁15g,炮山甲12g,夏枯草30g。嘱服3剂即愈。

按语:张斌认为,风为百病之长,气为百病之源。气机调畅,气行血行,脏腑功能通达。气有怫郁,百病纷生。凡治气机不畅之证,柴胡、黄芩、半夏、延胡索、川棟子每多合用,屡用效佳。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张斌认为,气滞者多见弦、沉、小脉。柴胡、黄芩、半夏在调理气机方面起主导作用,三药协同,能疏利三焦,调和胆胃,宣通内外,和畅气机。气机畅达,则有助于调节整体功能。(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张斌医案,韩世明、任存霞整理)《经方证证实践录》

论:这个左侧憋胀疼痛,有结肿,按之痛剧,这个应是小柴胡加牡蛎的痞结症。经气不降,所以痞结,还是降少阳经气为主,软坚散结药,在胃气下降,经气顺行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最大药效。胃者,承气也。胃气不降,经气不降,何以散结。少阳经气下降,自能散结。记得吴茱萸汤医案中,也有患者左侧乳下有肿包,胃气下行,肿包自消。

本案结肿者,是少阳经气之痞结,还是积聚之为病。用了郁金,延胡索,桃仁,三棱,莪术,山甲,夏枯草,都是软坚散结药。为何没用牡蛎?此病是柴胡汤的痞结证,还是瘀血积聚证,有点看不懂。但真正的瘀血积聚病,用3剂治愈是几乎是不可能的。活血化瘀的消磨药,区别桃核抵当,下瘀血汤这样的下积药,如是下法,3剂就能治愈,但本案无下药,又从3剂治愈来论,此就是小柴胡汤证的痞结之证,此就用就小柴胡汤,去大枣加牡蛎。

87顽固性头痛——胡希恕医案

(标题)脑病头痛苦无边 方证对应皆能清

韩某,男,35岁,病案号173044初诊日期1966年10月16日:头痛、头晕五六年,多方检查,未查出器质性病变,常服西药止痛片暂缓其痛,而不能除其根。也曾多处求中医治疗而无寸效,吃过的蝎子、天麻、川芎等可用斤计。近头痛发作发无定时,但多发于受凉或受热后、疲劳或睡眠不足后,痛多发于两侧,左多于右。来诊刻下除感咽干思饮外,他无明显不适,舌苔白薄,脉弦细。此属少阳阳明合病,与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柴胡四钱,党参三钱,黄芩三钱,半夏四钱,生姜三钱,炙甘草二钱,大枣四枚,生石膏二两。

结果:上药服三剂,症已。

按:本例虽西医诊断未明,但从症状、治疗方药、治疗效果看,不能排除慢性咽喉炎。但无论西医诊断为何病,凡辨证为少阳阳明合病,再进一步辨明是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方证,据证用药,故多年痛疾却见捷效。反之不辨证、不辨方证一味地用所谓川芎、天麻、全蝎等止痛药,是很难收效的。《经方专家》

88头晕痛——赵明锐医案

田某,男,40岁,教师。患者在建校时被檬木击伤头部,曾昏迷半个月之久,经抢救治疗醒后即遗留下头晕证,不论坐、卧、行走,头不敢转动,否则即天旋地转,有摇摇欲仆之势,孕甚时耳鸣、恶心、呕吐,已达四年之久。经数处医院治疗未愈。患者面色㿠白,神情呆钝,易于惊恐,间作失眠、心悸,有时因心悸而致夜不得入睡,记忆、智慧锐减。经服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白芷等,共治疗两个月痊愈。

按;患者头部受伤后,昏迷半月方才醒,以后头晕的颇为厉害,目眩泛恶,四年来未愈。如此情况显系脑震荡后瘀阻清窍,肝胃失和。宗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启示,以小柴胡汤和解肝胆,降逆止呕,加当归、川芎活血化痰,再加白芷通气,以升清阳而获效。

由于外伤、履伤头晕痛致昏迷,醒后往往遗留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缠绵不愈。这种病证的出现,大都是由于伤后瘀血阻滞,或震伤脑髓所引起的。这不是一般的治疗头疼、头晕之剂所能取效的,应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方能取效。以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等最为得当。日人汤本求真氏曰:“由头部打扑,发为外伤性神经证,与本方加石膏得速效。'

《经方发挥》

论:外伤导致的头晕痛,会让人首先想到瘀血。本案以小柴胡为主方加减,也很有效。

89头晕——董正平医案

(标题)高血压头晕的阿姨

2014年夏天曾诊治一例患者,女,62岁,两侧太阳穴、前额晕沉感,伴心悸,后项、肩背不适,口苦、口黏,二便尚调。自述每年春天多发下肢水肿,乙肝病毒携带者。血压130/100mmHg。舌偏暗,苔薄白,左脉弦缓,尺弱,右脉弦涩。处方:

葛根30g,生麻黄48,桂枝10g,赤芍10g,白芍10g,生甘草6g,柴胡15g,黄芩10g,姜半夏8g,党参10g,益母草15g,生姜3片,大枣4枚。6副。

服药后,患者头脑明显清凉,心悸未作,后项、肩背不适大减,口苦、口黏感减轻,血压125/85mmHgo前方继进6副。后,患者未再复诊。《经方浅悟》

论:头晕,心悸,口苦,这三证,就可以定义为少阳相火不降的柴胡证。下肢水肿者,相火不降,下肢不温,气不化水也。葛根汤合柴胡汤,三阳经合方,这一方就可以打遍三阳经病了了。凡是三阳经病不利者,可以通吃。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  (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