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指论剑】第二次战役:战史钩沉与胜利启示
相关推荐
-
一八〇师竟被彻底打散,彭总痛批韦杰,范弗里特手段不逊于李奇微
彭德怀回国大闹北京城,国内才算真正了解抗美援朝战场的艰难,于是周总理千方百计安排人力和物力,加强对朝鲜战场的支援. 第五次战役之前,杨得志的十九兵团,陈赓的三兵团再次入朝作战,而陈赓因为伤病又回国养病 ...
-
李奇微“落荒而逃”,彭德怀拍桌子下令追击,韩先楚:小心有诈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很多将军,这些将军各个身经百战,虽然大多都是"泥腿子",没有上过军校,可他们都能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争期间百战百胜的将领大有人在,第六感一 ...
-
长津湖战役:为何第九兵团有近30000人冻伤?宋时轮晚年揭开真相
1950年11月下旬,长津湖战役中的一幕让南逃的美军震撼万分:一排排志愿军战士手握钢枪,眼睛紧紧盯着前方,他们匍匐在零下四十度的阵地上,保持着整齐的战斗姿态,放佛随时都能发动猛烈冲锋. 这是人民志愿军 ...
-
长津湖战役:比上甘岭更惨烈的战役,零下三十度全歼“北极熊团”
若要问起抗美援朝哪场战役最为惨烈,多数中国人会想到"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14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两个连驻守的面积仅约3.7平 ...
-
朝鲜战争第三次战役后,中国为何要收兵?
当时志愿军果断收兵,既符合战争早期就已经制定好的计划,也是当时志愿军为赢得援朝战争的最佳选择. 从1950年10月入朝开始,到12月,志愿军在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与朝鲜战场上的敌人展开了两次大的战役,并且 ...
-
王近山含泪回忆上甘岭:堵枪眼的何止一个黄继光
在抗美援朝时期经历的几大艰难战役中,上甘岭战役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次战役.在这场战役当中,我军与联合军争夺阵地59次,击退敌人九百多次冲锋,最终取得了胜利,联合国军伤亡2万多人.上甘岭战役激烈程度为前所 ...
-
【陆指论剑】透视“马赛克战”的设计软肋
2017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首次提出"马赛克战"概念,随后美国米切尔航空航天研究所.美国战略与评估中心(CSBA)相继发布报告进行深入解读研究.马赛克战与早期的& ...
-
【陆指论剑】AI助力未来空战
胡三银 绘 随着AI应用于无人化武器,无人机上的设备性能也在不断提升.它将集侦察.校射.监视.战果评估.目标识别.引导攻击.无线电中继等功能于一身,使人机一体化作战成为未来空战的基本特征. 无人机一旦 ...
-
【陆指论剑】印军进行的改革进展如何
去年,前印度陆军参谋长比平·拉瓦特就任国家首位国防参谋长,并担任总理的首席军事顾问,不仅负责长期国防规划和管理,包括人力.装备和战略,而且还负责印度海陆空三军的"联合作战行动",其 ...
-
【陆指论剑】透视未来作战释能的“智能 ”机理
人工智能正成为引发新一轮军事革命的核心引擎.在智能赋能下,战争制胜要素正在发生嬗变,未来战争愈发呈现精确释能.智慧释能.极限释能制胜的崭新特征. "智能+"赋能作战力量精确释能制胜 ...
-
【陆指论剑】设计武器装备就是设计未来战争
武器装备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础,也是当前国际战略博弈的重要砝码之一. 意大利军事思想家杜黑曾说:"一个想要制造一件好的战争工具的人,必须首先问问自己下次战争将 ...
-
【陆指论剑】战术研究须熟谙思维转换
战斗的天然暴力属性,决定了很难或不允许在战场上进行任何先行实验活动.这要求指挥员在作战行动前,必须把战场态势和敌我情况汇总.连贯起来思索,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推理和预判,据此做出正确决策.研究战术 ...
-
【陆指论剑】领导干部要善听真话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掌握基层实际情况非常重要.只有真实.全面.及时地了解基层官兵在想什么.基层实际情况是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
-
【陆指论剑】机械战士2050:人机融合走向何方
随着数字机械和生物学的交叉发展,生物技术的进步不断加快,人类改变自身潜力的能力也在不断增长,这将推动人与机器的加速融合.据外媒报道,一个由75名科学家.工程师.律师.伦理学家和军事人员组成的团队,进行 ...
-
【陆指论剑】牢牢掌控制数据权
数据作为一种战争资源,自古以来备受军事家重视.无论是冷兵器战争,还是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以及崭露头角的智能化战争,蕴含的制胜机理都离不开对"数"的争夺和控制.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