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为何喜欢咏竹?三首咏竹诗,看竹子品性与文人人格的关联

中国是诗的国度,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在诗人的笔下皆可入诗。作为“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之一的竹,受尽诗人喜爱,在古典诗词当中频频出现。我国古代的咏竹诗有很多,从魏晋到明清,竹一直都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文人喜欢引竹自况来表达自我情怀。

竹子空心、竹叶低垂象征着人虚怀若谷;竹身修立挺拔、直冲云霄象征着人刚正不阿、壮志凌云;竹子节节拔高象征着人恪守气节;竹根坚固、竹身质坚象征着人坚贞不屈;竹子历四时而常茂,经严寒而不凋象征着人之顽强和理想之坚定。人们对竹咏叹不绝,实际代表自己的精神理想和人格追求。

竹子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已经出现,最早写竹子的诗应是《诗经·卫风》中的《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竹子在这里是用来比兴,引出君子。先秦时写竹的诗歌,并未对竹进行赞咏,多是用竹作比兴,或是描绘竹子的自然状态。

魏晋之时,文人多感物吟志,托自然之物抒自己之抱负精神,最有代表的人物当属“竹林七贤”。魏晋之后,咏竹诗逐渐增多;至唐宋时期,诗词中竹的内涵开始丰富,“竹”通常和文人自身联系紧密,达到物我合一之境。此后,竹被广泛赋予人格化意义,成为中国文人人格的化身。

今天,我们选取三首不同时期绝佳的咏竹诗,来解析竹子品性与文人人格的关联。

(一)刘孝先·《咏竹》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南朝诗人刘孝先的这首《咏竹》诗,就是托物言志之作,诗人通过写竹子的高尚品性来表达自我的高尚情怀。竹子虽生在荒野,却不妄自菲薄,仍能高耸入云,正如诗人一样虽不受重用,却仍有远志。生长在荒野的凌云翠竹,即便无人赏识,也保持着高洁的操守,不正如诗人自己不愿自媚求荣的高尚情怀吗?

诗的下半部分将诗人情感表现得更为通透。作为萧管乐器的材料,竹常被制成各种乐器,供贵族赏玩。不管是成为湘妃缠绵情感的象征,还是成为王公贵族消遣娱乐的工具,竹都深以此为耻。竹的真正理想是成为一根长笛,吹出虎啸龙吟之音,这才是它的心声。

而竹之心声何尝不是刘孝先的心愿呢?他何尝不想像竹一样远离世俗,远离权贵,保持着孤傲高洁的情操呢?刘孝先的《咏竹》诗表面咏竹,实为抒怀,是咏竹诗的上乘之作。

(二)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苏轼是唐宋时期咏竹文人的代表,他一生写过多首与竹有关的诗词,如《题过所画枯木竹石三首》、《竹枝词》、《竹之歌》等,可谓与竹颇为投缘。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与僧慧觉游绿筠轩时所写。

在诗中,苏轼借物喻理,很巧妙地将竹与人联系在一起,在物质和精神、美食和美德的比较中揭示哲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率先揭示出竹与人的关系,“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进一步突出竹对人的重要性。人若是无竹之节,雅之好,就会沦为俗人,这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两句鞭辟入里,如果一个人真成了俗人,失了风骨,丢了情操,那么他真的很难回头。最后两句是诗人发自肺腑的议论,世人又想种竹而得清高雅名,又想在竹前大嚼美味佳肴,世上哪有这种兼得的好事呢?

苏轼借竹发挥,议论精辟,表达出文人士大夫脱俗的雅趣和高洁的情操。

(三)郑板桥·《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要说最爱咏竹子的文人,清朝的郑板桥可以说是代表人物。郑板桥十分爱竹,他的画中有竹,诗中有竹;他的每一首咏竹诗,都可以称得上是咏竹诗中的佳作。

郑板桥的这首《竹石》题画诗相当有名,传诵度极高。纵然环境恶劣,风吹雨打,雪凌霜欺,都摧毁不了竹子坚韧的身躯。诗人在诗中赞美的正是竹子坚强刚毅、坚贞不屈的精神。郑板桥家境贫寒,加之仕途不顺,一度靠卖画为生,为官时为民请命,得罪不少权贵,但他宁可辞官也绝不向权贵低头折腰。他笔下立根破岩中的劲竹,正是他自己的象征。

它不是墙头草,不是随风柳,是刚劲的竹,它有着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品性;它虽纤细清瘦,但品性高雅,风骨卓然。画中的竹顽强不屈的精神正是郑板桥自己刚正不屈的骨气,竹能笑傲风霜雨雪,同样是郑板桥自己的铮铮傲骨。在诗中,竹已成为诗人的化身,竹之性格就是诗人之性格。这首《竹石》是托竹言志的佳作。

(四)结语

还有很多文人也写过咏竹诗,如刘禹锡的《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依”,赞美的就是竹子清高自立的个性,以显示出自己特立独行的个性;黄庭坚的《画墨竹赞》,“人有岁寒心,乃有岁寒节。何能貌不枯,虚心听霜雪”,赞美的就是虚心的精神,咏的是谦谦君子的形象;杜牧的《题刘秀才新竹》中“渐笼当槛日,欲碍入帘云。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也是借竹来称赞闲适隐逸的君子之风。

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到明清,竹一直与中国文人有着不解之缘。归根到底,这与古代文人的观念有着很大的关联。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儒家中修身立德、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念深入人心。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文人多渴望成为品德高尚的君子,自强不息,经时济世。而自然界中的竹之气节与生活中的君子气节十分吻合,所以文人咏竹也就不难理解了。

(0)

相关推荐

  • 我国的竹文化源远流长,一棵普通的竹子,也被赋予了高雅的内涵

    每当提起我国悠久的文化史,竹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话题,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竹子太普通,也太常见了,在生活中处处有竹的身影,竹文化就像是竹子发达的根系一样,早已延伸至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竹子不仅可以 ...

  • 普及 | 成竹在胸,物我合一

    已是人间四月天,亦是春笋破土之时,所谓"尝鲜无不道春笋",作为吃货兼半个厨子的小编自然不会放过,于是它便成为了小编餐桌上的常客了.吃货们对笋的青睐亦如古代文人对于竹的青眼有加.竹既 ...

  • 唐伯虎写的三首咏鸡诗,绝啦!

    冯英杰 <雄鸡> 唐寅(1470-1524),字伯虎,号桃花庵主,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 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 ...

  • 唐伯虎·三首咏鸡诗

    唐伯虎·三首咏鸡诗 冯英杰 <雄鸡> 唐寅(1470-1524),字伯虎,号桃花庵主,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 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 诗文上,与祝 ...

  • 原创|咏张帆(三首) ||作者:李寅生

    网络文学 | 文学交流 | 专注原创 原创作品授权天美五星全网首发 咏张帆(三首) 作者/李寅生(供稿) 编审/天美五星 咏张帆(三首) 作者/李寅生 2019年4月14日 - 咏张帆(一) 天美五星 ...

  • 诗歌:早春(三首) | 竹风梅影 主播 | 王家丰

    再不点蓝字关注,好声音就要飞走了哦 长风文艺 欢迎关注:changfeng1710 早春(三首) 文/竹风梅影  一.冬与春 当一枚枯叶 还在树枝间梦呓 在它的身边 一片嫩芽已吐出新绿 一枝红梅已绽放 ...

  • 古韵新风|夏日杂咏(三首)作者:杨清秀

    夏日杂咏 文/杨清秀 夏雨 午后鸣虫声渐歇, 惊雷炸裂暗云翻. 荷塘水皱花凌乱, 急雨飞珠落玉盘. 寻荷 蝉声切切燕离家, 绿柳成荫小径斜. 六曲兰桥回折处, 一池碧水半池花. 公园即景 亭台水榭隐葱 ...

  •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名师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展开余文 (1) 解释重点字词. 咬: 坚劲: 任: (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    )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 ...

  • 【大荔诗词】田健民:秋之恋及咏秋三首

    秋 之  恋 文/田健民 时光荏冉, 寒暑易节, 金色的秋天令人难以忘怀. 在那希望的田野上, 五谷丰登, 硕果飘香, 一派丰收景象.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农夫收获忙. 叶落知秋, 一缕秋风, 一丝 ...

  • 咏史诗三首

    其一<咏杨坚> 开国皇帝建隋朝,三省六部治国高. 爱妻皇帝历代绝.致使寡情羡尔曹. 隋唐盛世奠基者,华夏文明贡献骄. 成者王侯败者寇,王者辉煌几星耀? 注1:隋文帝杨坚:(541年-604 ...

  • 屿岸椰楼相掩映,澄波四海瑞福同/黎述盛 咏新春 三首

    < 春驻天涯瑞福同> 耕牛奋力犁千顷, 碧水青禾互懿恭. 日惹初苞争烂漫, 风催嫩叶竞玲珑. 春山仰望停云影, 峭壁倾听落瀑声. 屿岸椰楼相掩映, 澄波四海瑞福同. (中华新韵,庚韵,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