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国:那年,铺满丰收的打麦场|散文

(0)

相关推荐

  • 【原创】《打麦场上的故事》 作者:刘润田(网名:让心归零)

    第473期 [原创] 打麦场上的故事 作者:刘润田 (网名:让心归零) 六.七十年代 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 打麦场 麦收前几天 人们开始整理场面 为过麦熟做准备 首先挑水把场面 浇湿 然后用大锄犁铧松土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打麦场里藏着我的乡愁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打麦场里藏着我的乡愁   天津 任志民  我在天津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两家的关系不错.我们经常约在周末聚餐,聊聊心 ...

  • 麦天忆事 | 作者:​杨洪昌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李延奎丨打麦场

    过年时一家人欢聚一堂,听父母聊起老家的人和事,一张张熟悉的脸庞,一幅幅清晰的画面,不时跳入眼帘.回忆一下把我拉到昨天,拉到那快乐的童年,我仿佛又回到了村头的打麦场上. 麦场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生活聚集地 ...

  • 1982年,南阳农村收麦标准流程

    1982年,5月下旬. 六伯家房后那棵高大的桑树,结满了紫红的桑葚. 村外田野里的麦子,开始由青变黄,散发着阵阵带着湿润的麦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天蓝,云白,树绿,麦黄.这是一年里农村最美的 ...

  • 7张老照片重现30年前割麦场景,能够看哭的,都是过来人

    麦子又熟了,许多农民朋友都在忙忙碌碌地准备或正在收割小麦,不过,现在有小麦收割机,收割小麦并不是一件非常麻烦或十分劳累的事情.然而,在30年前,是没有收割机收割小麦的,从小麦收割到颗粒归仓大部分都需要 ...

  • 贾龙杰:打麦场上的那些农活儿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打麦场上的那些农活儿 作者 |贾龙杰 原创 | 乡 ...

  • 画家张长国——栩栩如生 出神入化

    艺术简介: 张长国,男,汉族,1962年出生于河北遵化,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受当地名家訾世增.单志华.刘志鹰等老师启蒙.专功山水.花鸟画.1984年应征入伍,进修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多次在解 ...

  • 张长国:电影往事|散文

    常振华:谒战友,心潮澎湃|散文 文/张长国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这几天,忽然想起冯小刚的电影<芳华>,因为事务繁忙,上映后一直还未顾上观看.坐在电脑前,光影中红男绿女穿梭来往,演绎着别 ...

  • 张长国:神医|小说

    张华:小有天庭山庄|散文 文/张长国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在一块"名高和缓"的巨大匾额下,是三间明瓦天棚,天棚下的右首边,是一条大的曲尺柜台,柜台后,是一面写满了中药名的药匣子 ...

  • 张长国:智救子弟兵|故事

    郭广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外一章) |故事 文/张长国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我的外祖母,一位普通的农村老人,作为千千万万老区群众中的一员,在波澜壮阔的沂蒙抗战史上留下了一个智救子弟兵的故事. 外 ...

  • 张长国:扫墓的女人|散文

    张长国:当祖国召唤的时候|诗歌 文/张长国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保安李到城里打工快有二十年了,像他这样没有一技之长的打工族,只能是干些出力的送快递.工地小工之类的活,好在多年的打工生活,让他和其他 ...

  • 张长国:当祖国召唤的时候|诗歌

    张长国:套路|小说 文/张长国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当祖国召唤的时候 老师轻轻擦去黑板上一个人的名字 跑道上留下我人生的起跑线 青春从此驶上生命的绿色通道 请剪去我象征阳光花季的酷发 明天,我将 ...

  • 张长国:套路|小说

    张长国: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散文 文/张长国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李四老汉用三轮车带着三袋小麦来到集上粮食市的时候,太阳刚刚有一杆子多高.他先到了粮食市头上的一家卖糊辣汤的小摊上花三块钱买了一碗糊 ...

  • 张长国: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散文

    邹舟:春天里,一棵不开花的树 文/张长国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最近心情不太好,在周末的闲暇里,从书架上抽出一本薄薄的书来阅读,却是一本<汪国真诗集>,翻开来,却是这样一首诗: 学会等待 ...

  • 张长国:偷桃|故事

    乔迁:路还长,我陪你,余生这一程,别再拒绝|散文 文/张长国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民国31年 (1942年)的初秋,牌坊村来了一帮卖艺的马戏班. 那天傍晚,在村子东头的麦场上,他们竖起了一根高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