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乡)名的来历
【往期回读】
富民(乡)名的来历
小纪镇文联 花善祥
富民乡东北与武坚乡为邻,东与高徐乡接壤南与竹墩乡接壤,北隔斜丰港与高邮县乡相望。富民乡池田片片,组成宽阔的水稻田野。河渠纵横交错,组成密密的水网。穿梭的叶叶小舟,或下田务农,或张网捕鱼。在分散的村庄中,有一个大庄,如诗如画坐落其中,它的庄名叫做富民庄。樊泰河从它的南面穿过。在古代,它是里下河知名的村庄。据说开庄者是贺曹两家,原庄名叫做贺曹庄。今富民庄居民已不知在什么历史时期荣获富民庄的称号,众说纷纭。
贺曹庄的“贺”与“曹”,均是人的姓,当初贺曹两家,各自插草为标开荒,所开成的农田两家相近;他们所筑的庄台,彼此为邻,各自结草为屋建家,所以庄名叫做贺曹庄。
有人说在明末清初,贺曹庄常遭火灾,其原因是“贺曹庄”与“火烧庄”谐音,不吉利,所以更名叫“富民庄”。
贺曹庄从建庄之日起,就应该产生了“火烧庄”这个不吉利的谐音,在明末清初之前肯定也发生过火灾,为什么还要以其姓为庄名?岂不是明知故犯?不是,这是贺曹两姓自己建的庄,庄是属贺曹两姓的,除了用贺曹两字外,其它任何字都不可以代替。
孔子说过:“名从主人”。里下河民众起庄名,除按照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和某人在某地的功绩且得到社会共同认可的为庄名外,基本上都用开庄者的姓为庄名,没有超过这一原则,因为这是遵照孔子的话办事。清代徐庄的民众,为了纪念徐浩将徐庄改为徐浩庄,只用了其名”浩“。贺曹庄两姓的民众,他们都是民,绝不会超越他们的名分,用”富民“来改变他们的庄名。
富民作为庄名,它是按照儒家王道学说来起的。富民庄的“富民“,出自荀子《王制》:“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意思是“所以,推行王道的君主,使老百姓富足;推行霸道的君主,使有功的将士富足。”王道,儒家称以仁义治天下。霸道,指君主凭籍武力、刑罚,权势等进行统治。
富民庄的“富民”,不管从语义上探讨,还是从说话的口气来研究,均是出自官方之口。它是官方授予贺曹庄的光荣称号。在封建社会,统治者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可改变的,都要严格遵守各自的名分,不得违礼犯上。
据本人考证,贺曹庄获富民庄称号应该是在唐朝代宗时期。
唐代宗,名豫,唐肃宗李亨的长子,肃宗被李辅国惊死后于公元762年继位,在位十八年。在位期间,唐代宗兴修水利。唐淮南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略相当于汉代的州。),治所在扬州,辖境相当于今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东至大海,西至湖北应山汉阳一带。
淮南道,南靠长江,北靠淮河。这两条水道一旦行洪,就有可能发生洪灾,淮南道东面是海陵,常遭潮水侵犯。唐代宗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指示淮南道兴修水利,同时特派淮南道黜陟使李承到海陵筑海陵堰。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李承在海陵、盐城一带,在地方官员配合与努力下,共同组织地方人力、物力、财力,一切用于筑海陵堰上。此堰“自盐城入海陵”,“自堰筑成潮不侵犯,兵农商灶卒得其利。”又据《宋史·河渠志》记载:“通州、楚州沿海旧有捍海堰东距大海,北接盐城,一百四十二里,始自唐淮南道黜陟使李承所筑,遮护民田,屏蔽盐灶,其功甚大。”
李豫兴修水利后,唐淮南道南有江堤,北有淮堤,东有捍海堰和海陵堰,随着工程的完成,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据《泰州志》记载:海陵地处江淮平原,西邻宝应诸湖,东滨大海,土地肥沃,河流纵横交错,形成密密的水网,里下河粮仓已名不虚传,沿海居民煮海为业。粮仓、盐仓遍布海陵各地,到处呈现出美好的景象,它已成为江淮比较富庶的地方。由此可以推断出贺曹庄无论水利建设,还是经济发展,都是里下河农村中的佼佼者,是淮南道最富的村庄。唐淮南道曾奉唐朝廷之命授予贺曹庄为富民庄的光荣称号。并通过授名活动大力宣扬唐代宗行王道、实施仁政,大树唐代宗帝王形象。同时也是号召天下向富民庄民众学习,兴修好水利,努力完成国家税收任务。里下河民众看到贺曹庄获得富民庄的称号,对它十分羡慕,贺曹庄居民为此感到十分光荣,从此里下河民众改口称贺曹庄为富民庄。
安好,世界!安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