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消失的个人生活

大概从两年前开始,我逐渐放弃了在朋友圈发太多的个人生活。

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保护隐私,其二是避免对比

先说第一个,关于隐私

从业互联网以来,我深知在社交平台暴露自己隐私的危害性,即使是简单的一张照片,一段吐槽,一截视频,都有可能包含着我众多的隐私,而这些隐私会在某个时间点被某些人利用。

我的微信从大学开始便加入了众多的陌生人,一面之缘的朋友,为了交换利益的社会人,鱼龙混杂。有人说,你可以设置标签、分组啊。这是一个办法,但我不能保证一段时间后,我的分组还能跟上,相对于花费较大精力去维护分组的准确性,不如从源头切断。

再说第二个,关于对比

自从社交网络兴起后,似乎大家的关注圈拓展了好几倍。以前自己的交际圈,不过是家里的亲戚,上学的同学,兴趣相投的朋友。而现在呢,我可以将我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放到这个圈子里,上至身价数千万的大佬,下至每顿两个馒头的工人。

我去吃顿海底捞,发个朋友圈,一部分人嚼着馒头,咧嘴咒骂;一部分人坐在游艇笑称什么年代了还吃海底捞。

有人说,你这不是夸张了嘛。的确是夸张了。

每当我每年回家,七大姑八大姨跑来问我,从我上学时问我成绩,到现在问我工作,我讲完之后,看到部分亲戚的表情,我就知道这并不是真正来关心我。

我比她家孩子差,心满意足,叫我多多努力;我比她家孩子好,心生嫉妒,破坏感情。

有人就说了,你这亲戚不行啊,怎么是这样的?

我倒是不想这样啊,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且大部分人的亲戚想必不少这样的吧。有例外,但很少。

亲戚尚如此,朋友甚之,陌生人更不必说。

所以,我为什么要在这么个圈子里发自己的生活呢,为了吸引一部分人的嫉妒,然后满足我的虚荣心吗?还是为了展示给和我差不多人,告诉他们我其实过得挺好,快来羡慕我?亦或者自嘲下,给大佬下下饭。

说到这,肯定有人要说了,发个朋友圈,屁事那么多,谁会在意你那么多啊,你要不要脸。

这倒是,大家的信息流那么多,朋友那么多,会有几个关注到你发了什么。可是啊,总会有人看,看了势必会有对比。与其徒增烦恼,不如不发。

另外,看到过不少研究表明,社交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抑郁症的病发,尤其是女生,来源懒得去贴了。

至于真伪,无所谓了,反正从我自己的体验来看,看到不少人的朋友圈,的确是让我焦虑的,因此我一周大概只看不到十次朋友圈,花费的时间不到半小时。个体推测集体不是好的做法,仅供参考。

朋友圈不发个人生活,那我发什么呢?取而代之的是发一些书籍、电影的推荐,或是简单写一下感想。

书籍和电影,在我看来是一种艺术,而艺术是共通的,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均有人能够欣赏,产生共鸣。

生活不一样,它被发出来之前,大多就被编辑好了,也定位好了,作用就是表现。我回看以前的生活朋友圈,无不隐含着炫耀的底色,为了满足我卑微的虚荣心。我看到朋友圈里那些琳琅满目的照片,那高大上的定位,立刻就想起我以前的样子。

艺术的记录可以带来平静,也可以吸引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的炫耀带来仰慕或嫉妒,带来遥不可及或疏远。

于是对比之下,我选择了前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