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最忌讳的是什么?练就一手好字要做好哪些事情?

前几天和几位学习书法的朋友一起聊天,谈到了书法中什么是俗书的问题,他们认为,当代书法家最容易写俗书,所作作品简直是俗不可耐。比如当代某些著名书法家用拖布写字,误导人们是高水平,还有的名家专门写丑字,也误导人们说是艺术,觉得这些名家们写的都是俗书,是历史的罪人,因为古人们从来都没有这样做,而是给后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到了我们这一代却被糟蹋的一踢糊涂。

对于书法来说,它应当是从传统中来,有古人书法的“基因”,这样的作品让人看后会回味无穷,当然,这种书法也是会引领其他学书者去模仿学习的,这也就成了书法的“标准”了。但是,学习书法或欣赏书法的人,都会忌讳一种所谓的书法,那就是“俗书”,所谓俗书,就是没有标准、没有法度,让人看后生厌,至少它不能给人带来美感。前人之所以把这种书法叫作俗书,是因为它缺少法度和意境两种水平,俗书是被人们所排斥的。

现在一些学习书法的人,都或多或少地会写出俗书,有的看似龙飞凤舞、行云流水,实则是一种信手涂鸦,还有的人或是写得工整认真,但也缺少基本的法度要求,也是一种俗书,更有一些所谓名人书法家,因为有了名气头衔,但缺乏基本训练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写出来的作品没有积淀和深厚的意境之美,作品自然也就成了俗书。

可以说,俗书都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一是不临摹古人作品,或是临摹了,没有掌握更为精湛的笔法;二是打着书法的名义,胡写乱画,技法水平不过关;三是凭着感觉写字,自认为写得很好,实则缺少法度;四是不去学习文化,不注重个人修养,使得书法缺少内涵,没有精神意义;五是占着书法地位,高高在上,所谓创新。等等。

作为书法爱好者来说,如何才能把书法练好,让真正的爱好变成专业水平?其实,只要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在目前,就可以练就一手好字了。

注重临摹,练好技法能力。学习书法最重要的不是去创新,不是如何把字写得“花哨”起来,这是一个误区。它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是,要从古人那里去“取法”,古人的书法是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和被一代代人所认可及学习的,可以说,古人的书法作品就是法度,就是规矩,也是标准。因此,不论是什么名家、大家,还是泰斗,其实都是要从这一步走过的。有些人可能要说,王羲之是书圣,那他的书法又是学谁的?除了跟卫夫人学习以外,他还学习了前人的很多作品,只不过,王羲之是一位既会思考又会创新的人,是他建立了书法的某些标准,才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所以说,学习书法要立足临摹古人,才能练就好的技法能力。

有的人认为,古人的作品太久远了,学起来不一定能理解透彻,可以学习近一点时代或当代人的,那不是更好吗?这是误区。唐太宗李世民说过“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意思是说,你虽然取法更古的人,但你得到的仅仅是中部的能力,而“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于中部,才能是更下面的。如果学习近代或当代人的,那能得到得便更少了。这里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每个人在学习中,都有不同的理解,假如你学习当代某个人的,他的理解或吸收仅仅是一点点东西,而你只能在这一点点东西中去学习了,自己又能学到什么呢?

练就一手好字,除了临摹以外,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悟性。学习古人,也不能一味地沉淀在其中,还要在临摹中体悟古人写字及书法的方法和道理,有了好的方法,有了很好的悟性,学习起来才能事半功倍。悟性是培养起来的,是靠理解力和参悟力所组成的,要做到举一反三,从一个道理中明白其它道理。古人在书法中,一开始都是从生活中悟出来的,最早的书论中就记载着他们对书法的印象,如“惊蛇入草”、“担夫争道”、“屋漏痕”等等,都是说明书法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也是从一个整理中悟出了书法之理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