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效应——警惕你身边出现的“软武器”

武器效应是指武器能增强侵犯行为,或暗示行为发生的现象。

例如,人在愤怒的时候,旁边若有把刀,烟灰缸、玻璃瓶、石头等“硬武器”,就容易做出攻击他人的行为。

由于原有的“挫折—侵犯”理论过度估计了挫折与侵犯的联系,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L. Berkowitz)在1978年以其有影响的“武器效应”研究为依据,进一步修正了挫折一侵犯理论。

伯克威茨认为,人的挫折并不直接导致侵犯,正如失败,并不一定会导致伤害他人。

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愤怒。

而愤怒是导致侵犯行为的发生的情绪因素,此外还依赖情境、环境的影响,有关的刺激会使侵犯行为的可能得到增强。

为了检验以上假设的合理性,他们精心设计了一个实验:

伯克威茨先让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实验参加者,然后实验安排一个机会,让他们可以对激怒自己的实验者实施电击。

电击时有两种情境:

一种是可以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只左轮手枪;

一种是只看到一只羽毛球拍。

实验结果与研究者的假设相符,即被激怒的人们看到手枪时,比看到羽毛球拍实施了更多的电击。

是手枪增强了人们侵犯的行为。后来,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为“武器效应”。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社会暴力事件与环境中存在着刺激暴力事件的“武器”有关联。

正如伯克威茨所说的:“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为可能,也刺激了暴力。手指抠动扳机,扳机也带动手指。”

单凭想象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那样做。要知道情境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不论是“硬武器” ,还是“软武器” 都架构出了一种情境。

武器恰恰为正在愤怒情绪中的人提供了线索和更多的行为暗示,对其破坏性行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我们在生气,情绪激动时,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双手,警示自己远离“武器”,以免遭受到“武器”的诱惑和冲击,做出令自己后悔的行为。

然而在生活中,人们受到更多影响的是“软武器”——本身不带有攻击行为,但却能诱惑和暗示我们采取行动。

我们在和伴侣的相处过程中真正使用暴力伤害对方的行为不常见,但是我们却一直忽略了我们经常使用的,方便又具有杀伤力的“武器”——语言暴力

有的时候情侣平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一旦吵架,两个人的矛盾就暴露得一览无余。

尤其是对于有语言暴力的情侣,他们分手的结果几乎是百分之百敲定的。

有一项研究数据显示,有语言暴力的家庭,约有十分之一会升级到家暴。

很难有人去从对方的语言暴力中走出来,也是因为我们非常容易去在乎别人说的话,从而因为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产生自己的自卑情绪。

情侣之间经常因为一些小摩擦,而大动肝火。女生怪男生不通情达理,一点也不让着她、包容她;男生怪女生太矫情,有事没事的找茬,一点也不理解他,总给他添堵。

女生在一气之下提出分手,男生也跟着赌气说分就分。

所以,请警惕你身边的“语言武器”。

评定一句话是不是武器的时候,你就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对方和你说这句话,你会不会不舒服,如果会,那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收回你的武器。

还有一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边的“软武器”——人。

其他人的行为也会一直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你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被什么样的人所影响,渐渐成为那样的人。

  • 你跟消极、悲观的人在一起,“消极悲观”就是“软武器”,它会影响你慢慢也会变得消极和悲观。

  • 你跟积极、乐观、有事业心的人在一起,“积极、乐观、有事业心”就是软武器,它会慢慢引导你变得积极、乐观、有斗志。

  • 同样,你跟暴饮暴食、不喜欢运动的人在一起,“暴饮暴食、不运动”就是软武器,它会让你也成为那一类人,整天和肥胖为伴。

  • 如果你跟管得住嘴,身材保持很好、喜欢运动的人在一起,“管得住嘴、好身材、喜欢运动”就是软武器,你也更有动力成为你理想中的模样。

“武器效应”揭示的是线索对于行为出现的重要作用。

同样,在管理中要懂得利用“武器效应”,在需要员工加倍努力完成任务时,让员工看到实在的“奖励”,员工会更有干劲。

同样也要让员工看到犯错误的“惩罚”,这样员工会加倍小心。

ENDING
熙桓心语

想要养成一种好习惯,练就一种好性格,收获一种好命运,就让“好武器”留在身边,为自己营造健康、积极、乐观、优秀、和成功的环境。

人是环境的产物,我们身边的“武器”会暗示和诱使我们的行为、习惯、性格、和命运,而发生改变。

我们要做的就是为自己营造好的“武器”在身边,这样你想要的将会慢慢向你迎面走来。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