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穴法歌(医学入门)
相关推荐
-
伤寒伤风辨【荐】
伤寒伤风辨 伤寒无汗,伤风有汗:伤寒无涕,伤风有涕:伤寒脉紧,伤风脉缓: 伤寒怕寒,伤风怕风:伤寒郁而后热,伤风即能发热: 伤寒手足微冷,伤风手足皆温. 又曰:寒胜则痛,风胜必肿.
-
厥冷恶寒
恶寒门(附:恶风.往来寒热.振寒) 太阳中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同方.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同方.产后中风,续得之数十日 ...
-
阳证宜针,阴证宜灸
伤寒论"阳证宜针,阴证宜灸"的主张,对后世医家有深远影响. (一)阴盛阳虚是艾灸的适应症! 仲景在其着作中,对灸法的施用范围,充分体现了阴盛阳虚可灸的原则. 急性热病早期,以实热为 ...
-
卷四121,订正伤寒论注阳明病篇
惟手足濈然汗出,与上条饱则微烦.头眩不同,彼 欲作谷疸,此欲作固瘕,皆胃中寒冷.一以微烦头 眩,阳在中上,故不病泻而病疸:一以手足汗出,阳 在四肢,故不病疸而病泻也.再 ...
-
从张仲景的伤寒论中看艾灸的适应症! 张...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撰<伤寒卒(杂)病论>十六卷,倡导伤寒六经证和杂病的八纲辨证原则,发展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提出了针灸治疗伤杂病的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对后世影响较大. 关于灸疗 ...
-
【古籍】伤寒论辩证广注
作者简介 卷一载辨伤寒非寒病论等五篇:卷二载纂注张仲景伤寒论例,附昔贤伤寒论例:卷三至卷五载太阳病上中下篇,附昔贤治太阳病方论变法:卷六至卷十载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病篇,附昔贤治阳明.少阳.太 ...
-
杂病穴法歌
杂病穴法歌 头面耳目口鼻病,曲池合谷为之主. 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随手取. 牙风面肿颊车神,合谷临泣泻不数. 心痛番胃刺劳宫,寒者少泽细手指. 胁痛只须阳陵泉,腹痛公孙内关尔. 泄泻肚腹诸般疾,三 ...
-
杂病穴法:百病一针为率,多则四针,满身针者可恶。
仲景老衷醫 公众号 学习老中醫养生知识 针家以起风废瘫痪为主,虽伤寒内伤,亦皆视为杂病.<灵枢>杂证论某病取某经,而不言穴者,正欲人随经取用.大概上部病,多取手阳明经,中部足太阴,下部足厥 ...
-
辨证捷法(含六经捷法和杂病捷法)
六经捷法: 太阳经见证法 头项痛,腰脊强,发热恶寒,恶心,是足太阳膀胱经受证. 假如先起恶寒者,本病.已后发热者,标病. 若有一毫头痛,恶寒身热,不拘日数多少,便宜发散,自然热退身凉,有何变证? 辩 ...
-
古医留下来的:辨证捷法(含六经捷法和杂病捷法)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六经捷法: 太阳经见证法 头项痛,腰脊强,发热恶寒,恶心,是足太阳膀胱经受证. 假如先起恶寒者,本病.已后发热者,标病. 若有一毫头痛,恶寒身热,不 ...
-
治杂病灸法
蛊毒灸足小趾尖上,三壮,当有物出,酒上得者酒出,饭上得者饭出,肉菜上得者,肉菜出,神验. 江南有射工毒虫,一名短狐,一名蜮,常在山间水中,人行及浴,此虫口中横骨角弩唧,以射人形影则病,若见身中有此疮, ...
-
针灸入门必备: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选自学苑出版社<纯粹中医> 选自<针灸大全>.本歌首载于元代王国瑞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题为<天星十一穴歌>,后在明代徐凤撰<针灸大全> ...
-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三里内庭穴,...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 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至人 ...
-
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注解
马丹阳不仅是道家的成就者,而且医术也相当高明.据说,天星十二穴的治杂病歌诀就是传自马丹阳. 人身上有三百六十一个穴道,分布在十二条'正经'和任.督两条脉上:每一个经络上的穴道数量不一,例如膀胱经上最多 ...
-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注解
老祖宗留下的绝技:天星十二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注解 <黄帝内经>中记载,说人身上有十二经络,以应十二个月,有三百六十五节,以应一岁,其实就是说人的穴道有三百六十个.穴道数量在历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