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顶:抚摸转运殿,仰望太和宫(武当山之五)

金顶:抚摸转运殿,仰望太和宫》--武当山三日(5).两湖行记(一)
经三个半小时的攀登,我们终于到达武当山天柱峰南侧一广场。时为10月10日上午10:30分。上台阶,便走进了太和宫古建筑群里了。乘索道上山的田凤、刘明、张丽娟三位女士已经在建筑群的天井里等候我们了。

广场处的海跋在1500左右。四周是仿古建筑。从金顶下来,我们是在这儿吃的午饭。

太和宫建筑群下的一角。

穿过广场上台阶,见太和宫建筑群的第一座“天门”,我们的队伍在门内集合。

入太和宫建筑群的山门,先见到皇经堂。所谓经堂,是道徒们每天早晚颂经拜神的地方。这座皇经堂,是太和宫建筑群中最精美的建筑,不免多拍了几幅照片,因它建在高台之上,低位巷道里的人拍不到它的全貌。

皇经堂的精美,表现在它的木石雕刻上。皇经堂匾额下的廊壁上方,悬一字匾:白玉京中。因赶路,堂内我们都没有进去。

皇经堂的一侧。我们现在看到的皇经堂建筑,应该是清代的。
皇经堂虽精美,但福成也只能是匆匆几眼掠过。前面,大家等着我。并告诉我先去转运殿:

转运殿可是有些来历。它的位置在太和宫对面的小莲峰上,云雾之中,看不清楚。
转运殿里是一个铜殿,说是铜殿,其实里面伸手不见五指。我在前,老连在后,游人依顺序,从右向左逆时针摸着铜殿侧身转圈。这一摸,会摸掉秽气,带来好运哦。
其实,事后查阅资料才知道,我们摸啊转的,是武当山最早的“金殿”,也是吾国最早的铜殿国宝啊!它铸于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原来是立在金顶的。明代另铸一金殿于金顶,把它转运在这个地方。这座金殿(铜的)才被改称为转运殿的。
从转运殿出来,立在台阶上拍了两幅太和宫建筑群的图片:

太和宫建筑群建得很密,可以说是接踵摸肩。


太和宫建筑群局部,是通向太和宫的廊殿朝拜殿。下图为画坊飞檐局部。


太和宫,全称大岳太和宫,明代的时候,它是峰顶金殿(时称太和宫)的朝拜殿,清代以后改为正殿。此殿在建筑群的最高处,接近于方形。它的前面左右有钟鼓两楼(我没有拍到太和宫全图,上图为引用的网图)。



大岳太和宫的宫墙、角梁及叠涩出檐局部:

此宫正面两侧墙上有壁画,已脱落


太和宫建筑面积不大,里面供奉真武大帝。有游客在面前跪拜。虽是旅游淡季,也显得人流拥挤。

太和宫门楣两侧有木刻楹联,当为现代人手笔:


太和宫后面有灵官殿,殿一侧外墙有石刻,是民国时期的。

太和宫建筑群后,有一宫墙婉然成趣。这座如城墙一样的墙,是金顶的围墙。明代以此墙为界,里面的金项称“紫金城”,福成以为它是北京紫禁城的精神上的延伸。为啥这样说,下篇登金顶时再”理论“。
墙里紫金城,墙外呢,就叫太和宫。是明代北京故宫太和宫的精神上的翻版。

朝拜金顶后,下金顶要走挺长的一段围墙。且这围墙是福成很感兴趣的。它依山就势,委蛇见趣。墙之内外,古树奇生,古建斑剥:



时光退回到六百年前。明永乐十七年,明成祖朱棣下诏建建墙,告诉臣子说,在金顶砌造城垣,山本身不要修动,随地势高下。这种尊重大自然的思想是对头的。这才让我们今天仍能欣赏到人文与自然相谐和的一段老墙:



巨型条石砌筑的城墙周长344米。城墙上按东西南北四方建筑了四座天门,以象征天阙。它是太和宫建筑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欣赏。



墙边的古松

墙旁的老树

本篇题图为引用图片。谢谢欣赏!
前篇
金顶:跟着“神仙”去朝圣(武当山之四)
南岩宫:玄帝殿后藏着福地洞天
南岩宫:看看真武大帝办公的地方
南岩宫:山门内的皇家道场
两湖行记引子:落脚京城
去茶卡盐湖,经过“仙人居”般的橡皮山
青海湖,掀起你的盖头来
亲见辽阳白塔
盛夏阳光下的塔儿寺
抗美援朝纪念馆奠基典礼旧事(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