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印刷史典故之五十一 :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 ​

请点击上方“诗眼看世界”加关注,赵刚问好!

  

作者:张树栋   李  英  张耀崑

编辑:赵志忠

中华印刷史典故之五十一

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
编者按:征得旅居北京的献县淮镇籍老乡张树栋老先生的同意,诗眼看世界从今天起,全文刊发老先生的《中华印刷史典故》(又称《中国印刷之最》)一书。本书荣获五项殊荣:1、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入选项目。2、国家科技部:2015 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3、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4、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5、第四届文汇彭心潮优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出版项目。此书是在1992年初出版的《中国印刷之最》和《中华印刷通史》基础上,增补近年印刷史研究上的新成果,将这些堪称印刷之最的史实与典故,连同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以及当代印刷新出现的典型事例汇集起来,择其要者,以时间先后为序,分列起源、古代、近代、当代四篇,作简要与通俗地记述。以期扬我中华文化,鼓我民族士气,还一个文明昌盛的中国于世界民族之林,张树栋先生如是说。这本书将故事性与科学普及融为一体,向国外人士宣传中华的印刷文化。这也是诗眼看世界为老先生刊发的第二本书,张老先生少年求学离乡,在中国印刷史学多有建树,著作等身,令人钦佩!作为乡贤,他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数次献书于家乡献县。从本期开始,请大家和我一起共同走进淮镇人眼中的中国印刷史史学中,走进淮镇人的印刷世界。同时,也诚邀旅外的、本土的淮镇人及在淮镇工作过、学习过的社会各届人士为构建中国·淮镇贡献一位力量,诗眼看世界,现以种下梧桐树,诚待凤凰来。

张树栋 :1936年生于河北献县淮镇东刘庄村,大专学历,副编审职称。从业印刷、出版与印刷史研究63年余。著有《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钞通史》等图书20余种,在人民日报、新闻出版报、中国印刷、台湾印刷人、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近作《中华印刷典故》荣获2015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第28届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现任中国印刷博物馆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协印刷史研究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书局《中国出版史研究》编委会编委。

李英:研究馆员,中国印刷博物馆社会服务部主任,中国印刷史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印刷学院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作为展览策展人,其策划的“中华印刷之光”展览足迹已踏至亚、非、欧、美四大洲20个国家。作为科普作家,参与编写《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印刷史词条。其专著《中国彩印二千年》获得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参评项目,于2019年“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立项,版权输出,由设计媒体出版(英国)有限公司出版英文版。

张耀崑 :1962年生于北京市,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获文学士、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任编辑职称。从业金融与财经专业编辑工作34年余,参与《中华印刷通史》《中国印刷史简编》《中国印刷之最》《古今印刷趣谈》等多种印刷史著作的编纂,在《金融时报》《香港印艺月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中国金融时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中华印刷史典故之五十一 

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乃“活字版”印刷的简称。其印版,是根据版面内容之要求,将一个个单独的“活字”捡排在一起拼排出来的“活字版”。活字印刷使用的活字版与雕版印刷使用的“雕版”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版面上的任何一个字,都是可以根据需要——譬如校改中发现的错字——予以更换的“活”字。活字印刷由于在节省工、料、时间和存版用的空间诸方面较之雕版印刷具有一定的优势,而对图书出版乃至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人们视活字印刷的发明为印刷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说她开创了印刷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近几年,有人提出了一个学术界未曾注意到的问题,叫作“活字思想”,或称“活字想法”。意在探讨活字印刷发明前人们把一个个单独的活字拼排起来组成印版这种想法和思路,试图把想法、思路和发明,人为的割裂开来,进而贬低、甚至否定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历史功绩。殊不知,毕昇既是活字印刷的发明者,又是活字印刷的实践者、应用者。而活字思想早在距今大约三千年前的周朝已经存在并实施了。
(1)活字思想——周朝范模拼排翻铸技术的应用与启迪
将一个个单独的反体活字按要求拼排起来组成模版,再以此模版作为印版进行复制(翻铸)这一思想,起源于距今大约三千多年前的周朝。这有现存遗物——周朝的《秦公簋》等文物可资证明。笔者1998年赴台湾参加《中华印刷通史》新书发布会时,曾特意到设在台北的博物馆仔细观察了这件珍贵的文物。人们从《秦公簋》铭文拓片上的文字排列,不难看出其各字之间拼合翻铸的痕迹。而前文曾提到的周朝另一文物《齐陈曼簠》的铭文中,有三个反字和两字倒置,更是周朝已有活字拼排翻铸技术之铁证。郭沫若先生于发现两件不尽相同的《齐陈曼簠》的铭文之后,将二铭放在一起,于图下批注说: 二铭除下列三字外实出一范,下列三字,第二器均反书,而‘瘢逸’二字易位。盖范损,下列另铸一模,压时误反也。
众所周知,印本书中文字易位或倒置,是鉴定其为活字印本的主要依据。这件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既有反字,又有易位,足见周朝单字拼排组版技术思想之存在。这种大约三千年前出现 的活字思想、思路且广泛应用着的“活字”技术,给活字印刷的发明以影响和启迪,势在必然,毋庸置疑。
(2)图书文化的发展、普及促成并推动着活字印刷的发明和发展
人们常说,活字印刷是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雕版印刷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必然产物。这话虽对,但尚欠准确。原因是活字印刷发明前所不可或缺的活字思想、思路,远在活字印刷发明前两千多年就已经存在了。难道在雕版印刷广泛用来刻印书籍之时,人们还意识不到自己一笔一划书写、一个字一个字地雕刻出来的 “雕版”,能以由一个个单个活字组成?问题的关键在于:活字印刷较之雕版印刷虽有优势,但也有劣势,而且它的优势的显现也是有条件的。譬如,前面提到的省工、省料、节省时间和空间之中,是以制作数以万计的“活字”为前提的,而这数以万计的“活字”的制作,既需要一次性较大成本的投入,又是古代官、私、坊刻者所不愿或无力承担的。况且古代的书籍,一般说来,品种少、部头小、印数少、适用时间长,活字印刷印后拆版还字,反不如雕版印刷的存版待印、随用随印来得方便。何况活字印刷还存在着字体种类少、印刷质量欠佳等远不如雕版印刷的劣势?因此,活字印刷只有在社会文化——具体讲为社会的图书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即发展到书籍的著者多、读者众、品种多、用时短、雕版印刷难以承受和满足图书事业发展的需求时,才会应运而生,才具实际意义。当今有一句很时髦的话,叫作“优势互补”。正是由于雕版印刷和传统的活字印刷在实际应用中各具不同特点和优势,才使二者长期共存了将近十个世纪。客观上,是图书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促成了活字印刷的发明,推动着活字印刷的发展。
(3)早期有关活字印刷的文献记载
中国是举世瞩目的文明古国,文明古国的标志主要是有着比其他国家繁荣、发达的文化事业。加之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著书、读书者众,在品种和数量上对书籍有着广泛而巨大的需求。正是这种需求,造就了雕版印刷对社会书籍需求难以满足和穷于应付的局面,促使活字印刷于雕版印刷之后,又率先在中国诞生了。
早期的活字印刷,见于文献记载多处,也不乏实物流传。就文献记载论之:宋人岳珂《九经三传沿革例》中有“天福铜版”的记载;明人杨守陈有“魏有《太和石经》、晋天福(公元936~943年)有《铜版九经》,皆可纸墨摹印,无庸笔写”之说;宋人孙奭《圆梦秘策》中有“镌金刷楮,敬公四海”一语;《钦定四库全书·周益文忠集》卷一百九十八中,记载了周必大于宋光宗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用泥活字印刷术排印自著《玉堂杂记》一事,说“近用沈存中法(沈存中即沈括,实指毕昇),以胶泥铜板,移换摹印,今日偶成《玉堂杂记》二十八事,……”;
元人王祯《造活字印书法》云及:“近世(南宋)又铸锡做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
上述五则,除周必大用泥活字排印《玉堂杂记》外,其他四种皆为金属活字。记载虽然简略,但尚属具体。唯宋人沈括著《梦溪笔谈》卷十八所载毕昇发明活字印刷事,时限明确,工艺翔实,被世人一致公认为世界最早而又工艺成熟的活字印刷。
《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门”中说: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常做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木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另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的这段记载,文字精炼,言简意赅,记述翔实。集中记述了如下几点:
(1)活字印刷的发明者、应用者,是布衣毕昇;
(2)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时间在“庆历中”,即公元1041~1048年间,也可理解为1045年前后;
(3)毕昇首先创制的是“木活字”,后因木活字在印刷过程中,因用水墨而膨胀等原因,才改用泥活字,但其排版、印刷工艺流程并未变更;
(4)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含“活字制作、拣字排版、施墨印刷、拆版还字”等四大工序,是一项精密、成熟的印刷工艺。
从上述不难看出,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就其工艺技术论之,不仅精密、成熟,而且历经近千年的发展演变——包括从西方传入的铅活字印刷在内——未曾改变。因此,毕昇的发明,无愧于“划时代的伟大发明”这一光荣称号。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男,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国学守望者问候!

投稿微信:18232790185国学守望者 (手机同号)

 如果喜欢,就请稀罕”或“喜欢”一下,然后转发与大家一起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