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进士上街,巧解一幅名画,得知画作的主人,当场下跪

清乾隆四十年,小商人周南观,自诩从扬州买了“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名画家郑板桥亲笔四幅水墨丹青画,在京城街头叫卖。每幅画二十五两银,共要一百两。商人还说:“物卖其主,画卖名家。每幅画为一个字谜,四幅画为四个字谜,总合起来为一个含义,又为一首四句七言诗。若有识货者,解出画中之字,道出画中之意,分文不取,赠予为友。”但叫卖月余,虽招徕游客不少,叫好不迭,名画却迟迟不得脱手。

你道这四幅画如何模样?请看:

第一幅画:上面是,一轮扁日(不曾画圆的太阳)挂中天,下面是,一只白兔跳出山。周围是,飞禽走兽皆不见,更无庄园和田川。

第二幅画:两棵高竹遮住天,一座监狱藏下边。凄凄凉凉隔人世,阴阴森森不见天。

第三幅画:左边柱上拴头牛,右边一人正发愁,衣衫褴褛不遮体,站在那里卖老牛。

第四幅画:左边画的水长流,右边画了一只舟。见水犹听水声响,见舟似游又不游。

这一日,在朝廷修《四库全书》的举人,特召充纂修官赐同进士出身的戴震忽听同僚说,街上有一商人卖一套字画,每幅为一个字,四幅要银百两。若有识货者,猜出画中字,解出画中意,分文不取赠予名画,以表交情。戴震闻言,急忙取了百两纹银,问明地点,向同僚告假到街上寻卖画人去了。

你道是位什么人?他是清休宁人,精通礼经制度及天象,究精汉儒传注及说文,是当时考据学的权威,著述恢宏且知识渊博,在天文、历法、算学、地理、音韵、文字、训诂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而且还是清代思想家。当他穿过几道街,寻到卖画人时,急问曰:“有名画吗?”

“有、有。”卖画人周南观见买画人是个读书学者打扮,便问:“肯出重金买吗?”戴震回曰:“不屑说的。”说完,从怀中取出纹银百两放在桌上。南观见了急急忙忙将四幅字画取出也放在桌上,一个个抖开,挂在壁上展开看。戴震见了画,不由高叫:“好画啊好画,果不虚传,真真名画也。”南观问曰:“先生所言怎见得?”戴震答曰:“此画果是出自郑燮郑板桥老先生之手笔,这四幅画我当买定了。”

南观急问:“何以见得?”戴震笑曰:“先生不见他的画,具有真气、真意、真趣这三真的特色。尤善画竹、画兰;其书法疏宕洒脱,画诗并工,秀逸有致。隶楷行三体相参,自成一家。此乃板桥真品也。”南观听了这一番议论,见此人果真识货。急道:“先生既然识货,便与我师有缘,当为生疏中之知已。请解画中字,字中意,意中诗,若解得出,遵师嘱,此画分文不取,自当奉送,与先生交个朋友就是了。”

戴震用目仔细观瞧四幅画面,稍加思索,不一时高声说道:“学生不才,猜出来了。不知对否,请指教。”南观闻言喜道:“请讲请讲,学生自当领教领教。”戴震道:“第一幅画为'昴’字;第二幅画为'篮’字;第三幅画为'犊’字;第四幅画为'舟’字。”

南观听罢,略略沉吟道:“嗯,二三四幅猜的中说的通。而第一幅画,上为日,下为兔,怎为昴?”戴震笑而答曰:“兔乃卯年,即卯兔矣,故则昴也。”南观听了喜形于色满面春风,连声说:“好、好、好,猜得好。请问先生应为一首何诗?”

戴震笑道:“诗嘛,不怕见笑,听我说来:'白虎星官’降尘凡,沿街乞讨挎竹篮,富俗辱骂为犊子,恒持苦读中状元。这个典故说的是某状元是上天二十八星宿中之白虎星临凡,先为乞丐沿街挎篮乞讨被世俗富人辱骂为犊子,他毫不理睬毫不介意,坚持持之以恒,苦钻苦读,勤学多问,后来又苦练武功,终于考中武状元,得以大富大贵。”

南观听罢,连连点头道:“妙、妙、妙。”忽又想起什么似的转问曰:“第一幅即为昴字,乃因兔而得。为何不写成冕字?而第一句诗又为何称为白虎星官呢?既称虎,虎乃寅虎,为何不写成上日下虎字或上日下寅两字呢?”戴震见问,又答曰:“昴为二十八星宿白虎星,乃立冬日子时初,三刻三分之中星。且汉字中根本没有上日下虎字或上日下寅的字。所以,为昴,不为冕和,更不为也。”

“好,算你说的是。那么,那么第四字怎能为'舟’?字又怎能为恒持苦读中状元呢?不得解。”

戴震答曰:“左水右舟,显而是舟。俗不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名句乎?水中之舟乃泅渡之工具,恒持苦读为勤也,勤乃学而成才之舟也。而舟字,古书曰:'水文也。’又曰,'君乘骄马,恒迎日而驰乎。’此典故,示不畏艰险、取之是也。”

卖画人周南观听到这里,眉开眼笑,急问道:“请问先生贵府何处尊姓大名?”戴震道:“学生乃安徽休宁人氏,姓戴名震是也。”南观听罢,扑通一声跪在地上道:“先生在上,请受小人一拜。”戴震见状,吓了一跳,急忙扶起,不解其意地问:“这是为何,实在不敢当,只好请教了。”

“想不到名画遇名人。我乃恩师郑老先生的表侄,为老师专程进京卖画。他老人家临终前对我吩咐说:'乾隆元年,我考中进士,出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荒年,请求开仓赊济灾民百姓而获罪,后辞官回扬州以卖字画为生,至今尚怀念灾区、灾民。几多见到那些读书之人,在乞求生机的路上荒学、但书始终不废,着实感人。特做此画以纪念勉励之。’他老命我来京城卖画,并嘱说:'京都有识我画者,必将我这四幅字画奉送,交个朋友,分文不得取。只求我这四幅拙画在京城悬赏,以表我怀京、念君之情,以示我虽被君废,却既不畏君权,不怨君也不负君矣’。”

听了南观这一番议论,感慨万分,口称:“先去(故)者,吾师也,谨遵师命。”说罢,遂双膝跪倒,双手接画。事后,就将这四幅郑板桥亲笔水墨丹青字画悬挂在纂修官书房之中,任人观赏;又亲口将郑燮老师之命学说一番;并将郑燮老师忠君、爱国、爱民、不畏强权之精神予以渲染。从此,这个故事便传播开来,流传至今。

结语

真是名画遇名人,戴震妙解郑燮名画,最后得以互相结交赏识,真可谓英雄惺惺相惜。由此可见,只要肚子里有墨水,到哪都会有发光的地方,同样,心有大爱,到哪都受人爱戴,希望各位看官能够以爱感化世界,这样世界也会用爱回报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