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语序不可随意变动

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其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大多数成语的语序是不能变动的,否则可能造成表达的混乱。请看下面的例子:

(1)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维护人民的主体地位,写在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字里行间,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骨肉血脉,让一个马克思主义大党经千锤百炼却历久弥坚,让融入黄色土地的红色火种沐风栉雨却能星火燎原。

“沐风栉雨”应为“栉风沐雨”。栉,是梳子、篦子的通称,引申为梳头;沐,本义是洗头发,后泛指洗涤、润泽。“栉风沐雨”,即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苦;而“沐风栉雨”违反逻辑。

(2)1949年8月,上海解放后,钱钟书和杨绛都得到清华聘书,重新回到兹兹在念的清华园。

“兹兹在念”应为“念兹在兹”。念,即纪念;兹,表这、此之义。“念兹在兹”,出自“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尚书·大禹谟》),即念念不忘这件事物,指对某一事物非常重视;“兹兹在念”表意不通。

(3)说来也惭愧,对我这个受过高等教育的读书人来说,居然有半个多世纪“数祖忘典”,忘了自己的老祖宗是谁。

“数祖忘典”应为“数典忘祖”。数,指列举;典,指典故、故事。“数典忘祖”,即列举典故时忘记了祖先的事情,比喻忘本,又比喻对本国历史的无知;而“数祖忘典”令人费解。

(4)大量的不实指控和谬论,大多来自网络上的积是成非、以讹传讹。

“积是成非”应为“积非成是”。积,指长时间积累;非,指错误、过失;是,指正确的、合理的。“积非成是”,即长久的错误变成了正确的事情,说的是人们对错误已经习惯,反而以为本该如此;而“积是成非”悖于原意。

不能变动语序的成语举不胜举。不过,也有少数成语的语序是可以变动的。如“皇天后土”和“后土皇天”,“秣马厉兵”和“厉兵秣马”等,这类成语语序虽有变动,但意思是一样的。此外,还有极少数成语变动语序后,看似不合理,其实含义不变。请看下面的例子:

(5)张教导员这一席话真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使劳教人员鼓起了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勇气。

(6)除了匕首、投枪,也还有发聋振聩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注释“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也说发聋振聩。”可见,“振聋发聩”同“发聋振聩”。

综上所述,成语的语序能否变动不能一概而论。这就提示我们:写作时不能随意变动成语语序,以免造成混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