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卷十一滱水流域(山西段)新考

摘要:《水经注》滱水(山西段)是研究唐河上游流域重要的史地文献。本文宏观层面参阅相关文献着重时间维度的比对勘验;中观层面则借助Google earth等工具进行空间维度的多重校验;微观层面则以相关考古资料为据进行细探微剖。通过不同层面时空维度的综合考析着重对滱水山西段所涉历史疑问如:高氏山、兴豆亭、莎泉亭、灵丘县故城等进行全新注解。

滱水出代郡灵丘县高氏山,

即沤夷之水也,出县西北高氏山。《山海经》曰:高氏之山,滱水出焉,东流注于河者也。其水东南流,山上有石铭,题言:冀州北界。故世谓之石铭陉也。

滱水,今唐河。

高氏山,按唐河源头推析应为今浑源千佛岭,位于浑源县城东南30公里处,为今恒山之支脉。

陉:陉即山之断陷或断裂谷。按裴骃(其父系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史记集解》:“陉者,山绝之名。常山有井陉,中山有苦陉。

其水又南迳候塘,川名也。又东合温泉水,水出西北暄谷,其水温热若汤,能愈百疾,故世谓之温泉焉。东南流迳兴豆亭北,亭在南原上,敧倾而不正,故世以敧城目之。水自原东南注于滱。

此处温泉水与今浑源县王家堡镇汤头温泉有渊源。

图表 1蔲水(唐河)汤头温泉附近河道,杨年生摄于2016年10月6日

攲倾,jī qīng倾斜。

兴豆亭,按注文温泉水“东南流迳兴豆亭北”的方位描述,结合相关考古资料推析疑与今浑源县王庄堡镇湾沟门遗址有关[1]。

滱水又东,莎泉水注之,水导源莎泉南流,有水侧莎泉亭,东南入于滱水。

莎泉,今之莎泉位于今广灵县南村北,系祁夷水源泉之一;但若按莎泉水为今赵北河考量则今赵北河源黄花梁、龙泉沟一带曾经的大量泉眼[2]应即郦氏所谓之古莎泉。

莎泉亭,考古资料显示今赵北河下游一带发现了较为密集的遗址群,有赵北遗址、白马寺遗址、古之山遗址等这三处遗址相隔较近,莎泉亭应居其一。另据殷宪在《盖天保墓砖铭考》一文中的线索:“入水口处有一村名亭之岭很像《水经注》中的莎泉亭[3]”;而亭之岭村西约1000米处便是古之山遗址(东周遗址面积约15万平米[4]),据此推析古之山遗址为莎泉亭的可能性较大;但鉴于目前几处遗址尚未有相关城址的发掘报告,莎泉亭地望姑且存疑。

滱水又东迳灵丘县故城南,应劭曰:赵武灵王葬其东南二十里,故县氏之。县,古属代,汉灵帝光和元年,中山相臧昊上请别属也。瓒注《地理志》曰:灵丘之号,在武灵王之前矣。又按司马迁《史记》:赵敬侯九年,败齐于灵丘,则名不因武灵王事,如瓒《注》滱水自县南流入峡,谓之隘门,设隘于峡,以讥禁行旅。

隘门峡,“蒲阴陉”之西北起始点;“蒲阴陉”西北起始于山西灵丘界,陉东南则直达河北涞源界。20世纪以前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的来往交通,主要依靠八条山陉道供车马行走进入,蒲阴陉即所谓“太行八陉[5]”中的第六陉。

灵丘县故城,《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卷)中认为即今位于灵丘武灵镇麻嘴村故城遗址[6]。

但笔者以为值得商榷:

其一是灵丘武灵镇麻嘴村故城遗址规模较小,按山西文物局相关资料:“麻嘴村故城遗址平面呈正方形,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200米。城墙基宽2-6米,残高2-6米。墙体夯筑,夯层厚约0.08-0.1米。城门已毁,采集有泥质灰陶壶和罐等残片[7]。”可知该城址从面积来看仅约8万平米与目前晋冀北部现存其他汉代县级城邑规模相比要逊色的多[8],故这样的城址为乡亭一级的可能性较大。

其二是麻嘴村故城距离蔲水(今唐河)较远;经Googleearth测量约7190米。虽勉强符合注文“滱水又东迳灵丘县故城南”的方位描述;但难免令人生疑,故笔者在麻嘴村故城与唐河之间区域内的相关文普资料进行了仔细梳理以其搜捡到距离滱水更近大规模战汉遗存,结果今灵丘县城东的固城遗址渐入眼帘。

固城遗址距离蔲水(今唐河)约1050米,系面积约50万平方米之战汉遗存远远超出麻嘴村故城遗址的约8万平方米。按山西文物局相关资料:

  固城遗址位于唐河东岸台地上,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2.5米。断崖上暴露遗迹有灰坑等。采集有战国泥质灰陶盘斗、高柄豆和折沿盆、甑;汉代灰陶盆、瓮和罐等残片[9]。

此外笔者在其后检索相关灵丘故城的资料时发现大同云冈石窟研究院李雪芹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关于《灵丘故城遗址调查》一文中对此有更具体详尽的论述:

“新庄遗址”位于村西北的唐河支流——大东河的东岸台地上。遗址的东部较高,西部稍低,南面为居民区。遗址北侧有较大范围的夯土墙,北墙东西长约1000米,宽约6~8米,东墙南北长约1100米,南墙残存不足10米,西侧由于临河,痕迹无存。从残存墙基上,该城是一座呈圆角方形的土城......

关于赵国城,清康熙《灵丘县志》记载,灵丘故城“县东十里,因改筑此故名。”《读史方舆纪要》“故,赵邑也”。照此说法,赵国城从赵武灵王时代修筑并使用,唐代开元后废弃,沿用近千年。曾为赵国城邑,汉代灵丘县治,北魏灵丘郡治,北周蔚州治,唐代前期灵丘县治等......全城的城墙共保留约2000余米。从断断续续的墙体格局看,约估原城廓长度为十华里左右。从夯土看,夯层厚度约10厘米,夯窝直径5厘米。墙体内见穿棍,直径约15厘米。个别段落夯层较厚,约15厘米,似后期补修”[10]。

当然不可忽视的是注文“滱水又东迳灵丘县故城南”的描述对上述新庄遗址(毗邻固城遗址)“位于唐河支流大东河东岸台地上”的方位构成了重要质疑。但在Google earth 的审视下,我们不难看出新庄遗址位于唐河与大东河交汇夹角的东北方,比对“滱水又东迳灵丘县故城南”的描述在郦道元时代亦是可以成立的;因为古蔲水的河道远比现在宽阔的多,下图中的唐河河道南拐弯处的东北端暗绿色区域海拔高度亦均在895米左右,而古蔲水的激流怒湍[11]亦远非今之唐河可比,故经由新庄城址南端的低洼地带亦当纳入古蔲水河道,按此则与郦氏注文“滱水又东迳灵丘县故城南”相吻合。

故综合考量,上述与固城遗址毗邻的门头新庄战汉城址即注文所谓之灵丘县故城;而城址约8万平方米规模的麻嘴村故城遗址为乡亭一级基层城邑的可能性则较大。

图表 2Googleearth审视下的固城遗址与唐河方位图

历南山,高峰隐天,深溪埒谷,其水沿涧西转,迳御射台南,台在北阜上,台南有《御射石碑》。南则秀嶂分霄,层崖刺天,积石之峻,壁立直上,车驾沿㴑,每出是所游艺焉。滱水西流,又南转东屈迳北海王详之石碣南、《御射碑石》柱北而南流也。

“历南山,高峰隐天,深溪埒谷”之南山系指今灵丘县城东南的笔架山。

御射台及《御射石碑》遗址均位于今大同市灵丘县觉山寺附近。

此处《御射石碑》据张庆捷等考证即《皇帝南巡之颂》碑[12]。此碑堪称北魏“平城第一碑”;记载的是北魏和平二年(公元461年),第四代帝王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濬东出平城,巡视太行山东麓诸州,返经灵丘时与随从众臣在笔架山竞射后为纪念此次巡视的“刊石勒铭”。而此段轶事在《魏书·高宗纪》亦可得到印证:

(和平二年)二月辛卯(初四日),行幸中山。丙午(二月十九日),至于邺,遂幸信都。三月,刘骏遣使朝贡,舆驾所过,皆亲对高年,问民疾苦。诏民年八十以上,一子不从役。灵丘南有山,高四百余丈。乃诏群官仰射山峰,无能逾者。帝弯弧发矢,出山三十余丈,过山南二百二十步,遂刊石勒铭。

从上述“帝弯弧发矢,出山三十余丈,过山南二百二十步”可知文成皇帝拓跋濬神射世稀、膂力过人。(当然亦不排除群官隐忍不敢僭越之可能)


[1]山西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卷》(中),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第122页

[2]山西省测绘处:《山西省地图集》灵丘县地形卷,1973年9月

[3]殷宪:《盖天保墓砖铭考》,《晋阳学刊》,2008年第3期,第30页

[4]山西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卷》(中),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第117页

[5]太行山首始于河内,北至幽州,凡有八陉,是山凡中断皆曰陉。——《述征记》

[6]山西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卷》(中),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第117页

[7]山西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卷》(中),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第117页

[8]孙靖国:《晋冀北部地区汉代城市分布的地理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七集,2002年8月,第231页

[9]山西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卷》(中),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年,第117页

[10]李雪芹:《灵丘故城遗址调查》,中国文物报,2011年8月26日第4版

[11]清雍正版《山西通志·山川卷》中曾形容蒲阴陉的险要形势:“由隘门山峡入,取道岩石间,路裁容骑。右壁峭插千霄,左则绝涧数百丈,下有怒湍(即唐河激流),以晴雷起于足下。

[12]张庆捷、李彪:《山西灵丘北魏文成帝<南巡碑>》,《文物》,1997年12期,页70-8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