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是为了体察民情,还是另有原因?

乾隆十六年(1751年)二月初八,江苏淮安,天气晴朗,春日融融。千里黄河,波平浪静,悄然东逝。无数身穿五彩斑斓节日盛装的百姓,都聚集在了黄河南岸,恭候皇帝驾临,两岸的士兵全副武装监视者来往的百姓。忽然黄河北岸鼓乐大作,千船并发,刹那间河面飘过无数的彩旗,遮天蔽日,上千名侍卫肃立船头,目不转睛的注视着前方,巨大的皇帝御舟居于船队中间,黄旗簇拥缓缓前移。与此同时岸边的百姓随着一声令发,向北同时跪下,吾皇万岁的呼声惊天动地。在御舟甲板上,一个身披黄袍的中年男子站在众人中央,指点河岸,满面春风。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今年他开始了一生中第一次江南之行。

乾隆从小就对他的祖父康熙皇帝推崇备至,从他的所言所行看来,他对康熙的感情比对他父亲雍正的感情还要深些。当25岁的弘历正式当上皇帝时,他就许愿如果能活到80多岁,那么到乾隆60年就要退位,在位时间不能超过祖父康熙。平时他也以康熙为榜样,例如康熙政治推崇宽大,乾隆就改变自己父亲用人行政的严苛作风,康熙在位时,曾经六次南巡江浙,乾隆对此更是羡慕不已,他对人讲:"朕恭读圣祖实录,上面详细记载着祖父侍候皇太后南巡的历史,当时老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齐声赞颂皇家的孝顺美德,真心里真是羡慕极了。"所以后来乾隆把自己的南巡叫做"法祖省方",即效法祖宗,视察地方。乾隆也和康熙一样,打着供奉太后巡幸的旗号,而且字数也是六字。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他的六次南巡,主要是为了加强对东南的统治,同时治理黄河,推动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乾隆时期,经过百余年休养生息,国力空前强大,社会经济高度繁荣,在这个时候,乾隆巡幸东南和康熙相比,其目的已经有了很大变化。除了冠冕堂皇的法祖省方、治理黄河、修筑海塘外,还有一个没有公开却很重要的目的,那就是游山玩水。乾隆亲口说:江南名胜甲天下,希望"眺览山川之佳秀,民物之丰美",打着母后的招牌纵情山水,带着孝子美名,可谓是乾隆南巡的一大特征。然而乾隆南巡却在继位14年后才首次提出,乾隆16年方得以举行,造成这种情况的关键原因是,乾隆认为南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大典,如果当政初期就到东南游玩,对自己的名声没有好处,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在百姓中树立起贤明的形象后再寻巡行东南。

从继位到乾隆14年1749年,他成功的解决了西南苗民问题,降服了四川的金川土司,社会经济文化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到这个时候,他开始向文武大臣暗示南巡一事,极擅逢迎的地方官,急忙以江南士绅百姓殷切盼望皇上巡幸为理由,请求举行南巡大典。乾隆得到奏折当然高兴,连忙请群臣议论此事。大学士、九卿遂引经据典,表示南巡关系到地方军政、河务海防以及民间疾苦必须举行,于是乾隆的江南之行就这样定下来了。

乾隆初年未能举行南巡的另一个原因还和当时清政府人事变动有关,乾隆即位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在朝中管事的是鄂尔泰、张廷玉等人,他们都是雍正遗诏指定的辅政大臣,资历很深,影响很大。虽说乾隆掌握着绝对权力,但对于这样的先朝老臣也不得不刮目相看,格外尊重。然而鄂尔泰、张廷玉凡事谨慎,为政清简,当他们在朝时,如提出南巡一事,恐怕很难不遭到抵制和反对。乾隆十年,1745年鄂尔泰去世,十四年张廷玉退休,这样南巡的障碍就基本消除了。一旦道路扫清,乾隆遂迫不及待的实施南巡。

经过将近两年的准备,到乾隆十六年正月得以举行,第一次南巡以后,乾隆还在后来的三十余年中分别举行了另外五次,第二次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三次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四次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这四次南巡都打着奉太后巡幸的旗号。三十年后,皇太后年龄实在太大,经受不住千里辛劳,南巡之事只好暂时停止。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皇太后病逝。此后乾隆又两次南巡,一是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一次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到此为止,六次南巡最终结束。

例次南巡一般都在1月15日前后从北京出发,陆路经治直隶、山东到江苏的青口渡黄河,乘船沿运河南下,经扬州、镇江、丹阳、常州、苏州进入浙江境内,再由嘉兴、石门抵达杭州,回銮时,绕道江宁(今南京),祭明太祖陵,检阅部队,于4月下旬或5月初返回京师,到安佑宫行礼,环圆明园。南巡从北京到杭州,往返水陆路共五千八百余里,陆路每日行六十里左右。御道非常讲究,标准是帮宽三尺,中心正路一丈六尺,两旁各七尺,均要求坚实、平整,不仅如此,御道还要求笔直,不得随意弯曲,为此,许多民居被拆毁,坟墓被挖掘,良田被毁坏。除此之外,凡是石桥石板,都要用黄土铺垫,经过地方,一律泼水清尘。乾隆每到一处,备有专人介绍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以及风土人情,并呈地图加以说明。除行宫外,许多地方还搭建黄布城和蒙古包帐房以供住宿,每隔几十里设有尖营,供乾隆小憩打尖之用。

进入江南以后,多系水路,南巡船队大小船只共千余艘,浩浩荡荡,旌旗招展。乾隆御舟被称作安福舻和翔凤艇、船队最前面是乾清门侍卫和御前侍卫的船只,随后则是内阁官员传旨,御舟居于船队中央。御舟所用拉纤河兵约三千六百人,分作六班,每班六百人。为御舟拉纤叫龙须纤,大概是因为皇帝是真龙天子的缘故。不过这些河兵大多不属正规部队,而是由民壮或民夫充当。在御舟所经的支港河叉、桥头村口设有兵丁守候,禁止民舟出入。御舟停靠的码头一般距县城一二里或三四里,码头上铺陈棕毯设有大营约五十丈以供皇帝住宿,皇太后大营二十五丈设在船上,此外,还在码头设有四方丈房,园顶帐房,耳房帐房,以备风浪大时使用,这些设置一般在御舟抵达之前就准备好了,第二天清早御舟出发给予拆除。

乾隆就是如此声势浩大的举行了六次南巡,既表现出清朝国国力的强大,也达到了一定的政治目的,但同时也劳民伤财,给百姓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重负。

图片来源于网络

(0)

相关推荐

  • 乾隆学康熙,为什么处处学不好、不学好?

    乾隆皇帝实际在位六十三年,处处以圣祖康熙爷疼爱的皇孙自居,甚至民间传言乾隆是康熙隔代指定的皇位继承人.乾隆在继位之后,也处处模仿和学习康熙的执政理念和处事方式,但是我们发现,乾隆处处学康熙,却处处学不 ...

  • 清代皇帝为啥都爱去这个郊外

    清朝入主中原后,把南海子做为皇家苑围重加修葺,又称南苑.按清朝典制,皇帝每三年在南苑举行一次大阅兵礼 清军入关后,尤其是在顺治朝和康熙朝前期,由于京西的三山五园尚未建成,利用明代宫苑就成为清廷的主要措 ...

  • 康熙和乾隆都曾六下江南,他俩的目的是什么?做法有哪些不同?

    作者:赵心放 清代康熙和乾隆两朝皇帝六下江南的故事,给历代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经查阅有关史料,笔者管见两人巡行有着相同目的和不同做法,说书人据此还编造了不少精彩故事.在此与读者朋友聊聊. (一)康熙皇 ...

  • 历史上唯一巡幸河西的中原王朝皇帝,比康熙、乾隆下江南更壮观

    大家好,我们的梓萌爱谈搞笑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哪个皇帝最爱出巡,大隋皇帝杨广绝对是最有名气的一个,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巡幸河西的中原王 ...

  • 阎崇年:康熙皇帝为什么要六次下江南?

    清朝皇家第一个大旅游团由康熙皇帝率领,这个团队人数最多的时候大约有两万人,这可能是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旅游团,而且由皇帝亲自带队,其影响可谓广泛而久远. 康熙先后六次下江南,十二次到过扬州,在清朝历史上开 ...

  • 苏州这座园林 乾隆皇帝六次游园 被誉为“民间行宫”却少有人知!

    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其古典园林名扬天下,自古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说.在苏州现存的近200处园林中,大部分隐身于市区的古街巷陌间,然而有几处名 ...

  • 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这里。如今这座清真寺金碧辉煌,太壮观!

    大槐树 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原创作品,欢迎关注. 大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风光无限.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乾隆皇帝下江南,坐着龙舟,沿着运河顺流而下,盛况空前. 第五次下江南的时候,乾隆皇帝到达山东 ...

  • 乾隆六下江南带了这些画儿,真是开眼了

    观自在菩萨,行深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

  • 乾隆六下江南带的那些画儿!

    和康熙皇帝一样,乾隆皇帝也曾经六次南巡.因为酷爱书画,每次出行都要捎带部分名家书画,这其中有不少和旅游景点有关联,以备在图中欣赏把玩. 元 朱叔重 春塘柳色轴(传) 这些曾与皇帝一起旅行的书画作品境遇 ...

  • 乾隆六下江南必到的古镇为啥连江南六大都没混上?

    如果问你江南的古镇你想去哪?估计你会说西塘.周庄.同里.乌镇啊等等. 可是,你知道嘛,这些古镇清乾隆南下都去过,却有一处古镇六次都去到的,却在现在有名的古镇名单中不曾出现,这就是:木渎古镇! 乾隆六下 ...

  • 乾隆六下江南大有玄机,乾隆君臣心照不宣,其实就是两个字

    乾隆六下江南有秘密,乾隆君臣心照不宣,其实就是两个字 据史料记载,乾隆在位63年,他六次南巡,5次去五台山,3次到泰山. 康熙皇帝曾经六次巡幸江南,乾隆皇帝也效法皇祖,六次南巡.乾隆认为,自己一生干了 ...

  • 千华古村,一座重修的古村落,它的前身乾隆六下江南都来过这里

    千华古村,位于江苏镇江市句容的宝华山脚下.石牌坊背面记载着一段曾经的历史,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都来这里,还在宝华山留下了著名诗作.他曾写下"宝华深秀处,问路记吾曾.是日观民暇,青春佳兴乘.&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