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样样稀松照样赢

关于作者

史考特·亚当斯是职场漫画《呆伯特》的作者、职业演说家、畅销书作家。

关于本书

史考特·亚当斯在这本书中,写下了他对成功的种种思考,以及他是如何与失败相处、最终走向成功的,鼓励人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成功模式。

核心内容

第一,为什么亚当斯认为“目标属于失败者”?

第二,样样稀松的亚当斯是如何获得成功的。

第三,亚当斯总结的成功公式是什么。

前言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叫《我的人生样样稀松照样赢》。

这个书名很有趣,听到它,你可能马上想到一句老话,“样样皆通,样样稀松”,怎么还能成为赢家呢?今天这本书讲述的就是,一个样样稀松的人如何获得成功。

这个人就是本书的作者史考特·亚当斯,他最知名的身份是漫画《呆伯特》的作者,这是美国近年来最热门的漫画之一,讽刺了职场中的荒谬问题。此外,亚当斯还是一位职业演说家,一场演讲收费最高达到10万美元,同时,他也是畅销书作家,很多书都持续热销。

听上去,亚当斯是个样样都精通的人,为什么他说自己样样稀松呢?这可不是他在谦虚,而是事实。作为漫画家,他的画画水平其实并不好;作为演说家,他在社交场合也不怎么打眼,不是人群中最有趣的那个;身为作家,他的写作能力也不是特别好。

亚当斯是怎么获得成功的?他的成功对我们来说有什么借鉴意义?今天这本书给出了答案。亚当斯在书里介绍了,他获得个人成功的思考和方法。他当然知道,一个人的经历无法给所有人提供一个万能的成功公式,他希望自己能通过这本书成为你的一个“聪明的朋友”,他想以这个身份向我们分享,他对成功的种种思考,帮你发现自己的成功模式。

对于成功,亚当斯有很多独特的见解。比如,他提出了一个说法,“目标属于失败者”。这有点反常识,我们更熟悉的说法是“有目标才会成功”,这是怎么回事?别着急,第一部分就会为你解释。

好,今天的解读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来说说,为什么亚当斯会说“目标属于失败者”。第二部分,我们来了解下亚当斯是如何获得成功的。第三部分,我们来看看,亚当斯在书里分享的成功公式。

第一部分

好,我们进入第一部分。

我们知道,设定一个目标能激励人不断努力。假如一个人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目标,获得成功自然不在话下,也就是说,目标是为成功者准备的。但在亚当斯看来,情况恰好相反,目标不是为成功者准备的,而是为失败者准备的。

他为什么这样说?先解释一下,亚当斯是如何看待“目标”这个词的。在他看来,目标是一个具体的目的,你在未来的某一天有可能实现它,也有可能无法实现它。比如,体重减掉20斤,这就是一个目标。你可能给自己设定过类似的目标,为了身体更健康,我们会付出很多努力,每天都要管住嘴迈开腿,几十天后,我们可能实现了这个目标,也很可能没有。可是在最终结果出现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每时每刻都要跟惰性较劲,跟自己的意志抗争,身心状态都不会很舒适。

亚当斯说,以目标为导向的人,他们在实现目标之前,心理状态一直会处于下行期,也就是说,会有一种持续的失败感,为了跟这种失败感抗争,人们每天都得暗示自己,“这种失败感只是暂时的,等目标实现了就能如何怎样”。可是跟失败感共存,会消耗我们的能量,让我们感觉浑身不舒服,想半途而废。如果最终实现了目标,你的感觉肯定好极了,可这种愉悦的感觉也不会持续太久,很快你就会感觉空虚,然后意识到,连那个给你带来方向感的目标“减掉20斤”,你已经失去它了,你不太知道接下来自己该做什么好,也许你会重新设定新的目标,比如,“将体脂率降低到15%”,然后重新开始应对新一轮成功之前的失败感。

就像亚当斯在书里说的,“目标导向的人们最多不过是处在持续的、成功前的失败状态中,如果不能成功,则处在永久的失败中。目标导向的人在每一个转折点都在与挫败感战斗。”

既然亚当斯觉得,目标是为失败者准备的,那什么才是为成功者准备的?答案是“系统”,这个词是亚当斯提出的,把它跟目标放在一起做比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系统”。

如果你等待着未来某一天能够实现一件事,这就是一个目标;如果一件事你每天都会做,那它就是个系统。我们举几个常见的例子,一个月不吃米饭是一个目标,每天都坚持吃健康餐就是一个系统;几小时内跑完一场马拉松是一个目标,每天都运动就是一个系统;5年赚500万是一个目标,成为一个连续创业者就是一个系统。

这样听下来,你可能会觉得还是有点抽象,我们来了解下亚当斯的一次实际经历,正是这次经历让他第一次认识到什么是系统,什么是目标。

21岁时,大学毕业的亚当斯坐飞机去往加州找工作。这是他第一次坐飞机,他以为所有人都会穿着正式的西装、礼服来坐飞机,他就穿了一身廉价的三件套西装。凭借这身打扮,他获得了一份珍贵的礼物。亚当斯旁边坐了一个60多岁的商人,是一家螺丝制造公司的CEO,他看亚当斯穿得挺体面,就给了他一些职业建议,甚至还想给他提供工作机会。亚当斯获得的那份珍贵礼物,不是工作机会,而是职业建议。

这个商人说,自己之所以能成为CEO,是因为他每次换了新工作,就会立刻开始寻找下一份更好的工作。他不断地跳槽,不断地获得各种经验,直到成为CEO。对他来说,找工作并不是在你需要的时候才应该做的事,而是一件永不止息的事情。你最好的赌注是一直都在寻找更好的工作。

商人的意思是,工作不是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工作是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这句有点拗口的话,让亚当斯第一次接触到“应该有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目标”这个想法。假如那位商人给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定了具体的目标,那他的工作选择、晋升空间就有可能受到限制,但没有目标的话,他的下一个潜在工作就是全世界。有时候,具体的目标能为我们指定前进的方向,但也会让人看不到其他前方的其他路径。

“工作不是你的工作,你的工作是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听到这句话,你可能会想,这样是不是对现在的公司不忠诚啊?那位商人也解释了这个问题。在他看来,这不是背叛,而是模仿。我们知道,很多公司的使命是追逐利益,一旦觉得员工不符合公司的需求,就会毫不犹豫地解雇这个人,想办法找到更契合公司发展的人。员工追逐个人利益时,也应该仿效公司的做法,想办法找到更契合自身发展的公司。

这位商人的建议,给年轻的亚当斯的心中埋下了一个种子。后来,他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在一直观察,系统导向和目标导向的人是什么样,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他发现,大多数成功者追求的都是系统,而不是目标。比如,很多个人投资者买股票的理由是,希望股票能在第二年增长20%,这是目标导向。而股神巴菲特是系统导向,他会购买那些估值被低估的公司,然后长期持有。亚当斯介绍,巴菲特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是赢家,而目标导向的个人投资者得到的回报,通常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在亚当斯看来,一个目标就像一场有终点的比赛,到最后,往往不是成功,就是失败。而系统没有最后期限,也没有所谓的成功失败,你每天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感觉就会很好,做事时能量满满,总有一天这个系统会让你获得进步,更加幸福。

目标是为失败者准备的,系统是为成功者准备的。亚当斯的这个观点,也让我有了一个启发:以目标为导向的人,关注的是直接回报,他们更关心,自己这一次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了,而以系统为导向的人,追求的不是直接回报而是间接回报,眼下所做的事情,回报的大小和时间虽然都还不确定,可只要持续进行下去,而不是单次结算,最终的回报有可能很高。

第二部分

了解了亚当斯如何看待系统和目标,我们再来看看,他是如何获得成功的。

其实他也无法确定,自己获得成功主要靠的是天赋、运气还是努力,但有一点他很确定,那就是,他一直都在有意识地追求一种管理机会的策略,让运气更容易垂青自己。听上去好像有点自大,仿佛他能够控制运气。运气是玄而又玄的东西,我们肯定无法直接控制,亚当斯也认同这点,不过,在他看来,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让运气离自己更近一点。

我们无法控制运气,更无法预知运气,根本没法掌握和运气之间的距离,“让运气离自己更近”是不是个伪命题?我发现,亚当斯管理机会的方式,不是拉近自己和运气之间的距离,而是提前做准备,为运气的到来扫清障碍。这样才有可能把实现个人成功这件事的概率,从低变高。

我把作者扫除的障碍,总结成了三类,分别是:存活障碍、时间障碍和竞争障碍。我们来逐个了解下。

存活障碍就是说,你在这场成功游戏中待的时间越久,运气降临到你身上的机会才会越大,假如一项事业的生命线太短,运气来了也爱莫能助。要想获得成功,需要我们能绕开职业陷阱,识别、选择那些生命线相对比较长的事业。假如一份工作需要你出卖大量时间,又不能给你带来光明的前途,这样的工作就是职业陷阱。

亚当斯曾经在职场待了十几年,他就遇到过两次职业陷阱。大学时,他学的是经济学,毕业后去了一家银行,计划从底层做起,努力爬到顶端,他在这里一干就是八年,做过很多岗位,比如,项目经理、计算机程序员、产品经理、信贷员等等。但因为他是个白人男性,银行领导告诉他,公司要努力实现多元化,这里没有他的晋升机会了,他银行事业的生命线就此打住。很快,他又加入了电话公司太平洋贝尔,他在这里表现得也不错,可几年后又因为同样的原因,他在这里也没有晋升空间,生命线又断了。

如果换作别人遇到这样的事,可能就直接中年危机了。好在,亚当斯很早就意识到,直接出售时间的职业,发展空间很有限,也就是事业生命线很短。他大学刚毕业时就想明白了这一点,他还设想,最好能创造、发明、创作出某种有价值的产品,而且是很轻易就能无限复制的。事业生命线越长,这种产品的回报就越丰厚。汽车、房子之类的实物,都无法轻易地无限复制,亚当斯就把注意力放在创造上。

在太平洋贝尔公司工作期间,亚当斯开始尝试一些有创造性的私人项目,想要研发一个能引起大众共鸣的产品,他设计了网球游戏等产品,更重要的是,他开始了漫画创作,每天早上4点起床后,他都会给《呆伯特》漫画创作草图。1988年,他凭借《呆伯特》获得了一份合同,第二年就成功地把这部漫画卖给了几十家报纸。《呆伯特》漫画家这个事业的生命线从那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他不仅出版了漫画,还有一系列与“呆伯特”相关的商业书籍。人们现在提起他,首先就会说到“呆伯特作者”。

在《呆伯特》获得成功之前,亚当斯经历了很多失败,但他从没气馁过。他后来总结说,自己当时之所以能坚持下来,不是因为意志力多么强,对漫画多么有激情,其实就是因为他是以系统导向,而不是以目标导向。如果他是一个以目标为导向的人,很可能经历了几次失败就放弃了。就因为他是系统导向,所以,不管他从事的那些项目最终命运怎样,都不会影响他的情绪和感觉,每一天他都觉得自己在成长,是在创造一个让运气找到他的环境。

清扫了存活障碍,找到了生命线相对较长的事业,还没完,亚当斯还要面对一个我们所有人都会遇到的障碍——时间是有限的。时间是我们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有限的时间内能做的事情也是有限的。假如一周工作40个小时,大部分人都只够做好一份工作,亚当斯却能同时从事漫画家、作家、企业家这三种职业,他是怎么解决时间障碍的?

他的秘诀是:简单化。习惯用简单化的方式解决问题的人,被亚当斯称为简化者。简化者喜欢用简单的方式完成任务,虽然他们知道,再付出一些额外的努力就可能产生更好的结果。简单化的反面是优化,优化者总会寻找最好的解决方案。你可能像我一样,是个优化者,周末的安排原本很简单,跟朋友吃晚饭看电影。可一旦开始优化,很多杂事都会加进来,吃饭的路上顺道把衣服送去干洗,把朋友接上,再在电影院附近的商店把那件心仪已久的衣服买了。

听上去,做优化更有效率,但亚当斯总是偏向于简单化,而不是优化。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很多,比如,简单化的方式能让人更有安全感,而优化会让人疲惫,简单化的方案成功率比较高,优化会增加产生意外的可能。

然而,亚当斯选择简单化的最重要原因是,能为自己腾出时间。亚当斯创作的《呆伯特》是四格漫画,大部分内容都是两个人在对话,背景经常是空白的,人物的动作和表情都没有太大的变化,感觉只需要把对话内容改一改就会变成另一幅作品。作品这么简单,并不是因为亚当斯懒,怠慢自己的工作,这种简单恰恰是他刻意追求的,他希望不断简化自己的创作过程,现在,他能在一个小时内快速完成一幅漫画作品。这种简单化给他带来的回报很丰厚,他有时间去写书,去做一些有趣的其他项目、去投资,还能享受生活。

亚当斯扫除的第三种障碍是竞争障碍。不管多么优秀的人,都会在竞争的时候意识到,跟自己水平相当的人非常多。那该怎样缩小竞争范围呢?缩小竞争范围的常见方式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或是调用稀缺资源,跨进一个有用的关系圈。但在作者看来,有一种方式非常简单,那就是学会控制自我意识。面对一些难题或者艰难的挑战,很多人都会仅仅因为害怕尴尬、出丑,就望而却步,如果这个时候,你能够运用策略,克服尴尬,那你就能有效地缩小竞争范围。

假如你是个容易害羞的人,不妨向亚当斯学习一下如何战胜羞涩。在他看来,战胜羞涩就像学习游泳,只要稍微练习一下人人都可以学会。二十多岁时,亚当斯非常害羞,到什么程度呢?他开车去参加一个聚会,结果到了那里停好车以后,他因为害羞浑身冒汗,一个招呼都没打就原路返回了。

亚当斯后来成为著名的演讲者,他是怎么克服羞涩的?他的方法是,想象你在表演而不是在互动。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社交场合中,假装自己是一个充满自信的社交天才,对别人的事情感兴趣,巧妙地在谈话中引入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有一类人喜欢听跟新技术、新事物发展有关的话题,有一类人则喜欢听人们做了什么趣事。讲对方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就会对你作出非常积极的回应,反过来,也会让你更加自信,不再那么羞涩。

第三部分

扫清了这些障碍,就可以像亚当斯那样,开始有意识地管理机会的概率。他经常对年轻人说,跟只会一种技能相比,多掌握一些技能会明显提高成功的概率。他在这本书里,直接给出了一个成功公式:你每获得一项技能,你成功的概率就会增加一倍。

听到这,你可能会像我一样,心里嘀咕:这不是常识嘛,谁不知道技多不压身啊,可掌握一项新技能,哪儿那么容易,就拿外语来说,要想精通一门外语,起码需要两三年的时间。亚当斯解释说,获得一项技能,不是要你达到多么出色的水平,良好的程度就足够了。比如,在加州,一个普通上班族如果会说流利的西班牙语,就能在很多工作上都比别人更有竞争力。比如,一个演讲能力不错的人,会用PPT展示自己的想法,那么,他就有机会去运营自己所在的组织。

你可能还会怀疑这个成功公式的准确性,每增加一个技能,真的就能让成功概率增加一倍吗?这些技能的价值并不完全相等啊。对此,亚当斯的解释是,这个成功公式并不是一个精准的公式,而是一个有用的简化规则,“有时一个完全不准确的公式,也能轻易地将你推向正确的方向”。

这是什么意思?有个例子能帮助我们理解。亚当斯介绍,写简历时,我们可以使用这样一个简化公式:每一个不必要的单词=100美元。一个单词是否真的价值100美元,这件事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公式能够引导你的行为方向,尽可能删掉所有不必要的单词,帮你更好地精简简历。

同理,“你每获得一项技能,你成功的概率就会增加一倍”,这个成功公式也不够精准,但它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朝着更加正确、高效的方向展开行动。比如,当你的大脑认为学习编程,能让你事业成功的概率增加一倍,你的行为很可能会被这个想法改变,你真的会带着满满的动力去学习编程。

也就是说,这个成功公式的重点并不在于它精不精准,而是在于它能引导我们的行为发生改变。亚当斯相信,当一个人具备了多项技能,这些技能叠加起来会产生巨大的力量,事业成功的概率也会明显提高。关于这点,他自己就是一个完美范例。

我们知道,亚当斯的画画水平并不好,在社交场合上的表现也不怎么亮眼,写作能力也很普通。但他具有的很多技能,是大多数漫画家和作家都没有的。比如,他有十几年的公司业务经验,这些经历是他独特的漫画素材。比如,他有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商学院的MBA学位,这让他有能力把自己的《呆伯特》打造成一个美国人家喻户晓的名字。还有,他在太平洋贝尔工作时就看到了互联网的潜力,于是,当传统报纸受到互联网冲击销量下滑时,他把《呆伯特》免费搬到了网上,收获了大量曝光率。他在每个技能上的水平都平平无奇,但是当这些技能叠加起来让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像一大碗普通的杂烩汤,但是这些技能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强大的市场力量”。

我看这本书时,还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就是,亚当斯简直像一个学习机器,只要是他觉得可能有用的基本技能,他都会努力掌握。拿他在企业工作的时期来说,他几乎掌握了所有基本技能,管过团队,谈判过,做过商业贷款,写过商业计划书,设计过软件,开发过技术方面的系统,此外,还参加了很多培训,比如公共演讲、时间管理、商务写作,等等。2019年,他还写了一本书叫《跳出你的思维陷阱》,为读者解密心理学、艺术、历史、科学、商业等领域精英人士的思维模式,帮我们拓展思维的边界。

他是怎样做到的?答案也在于刚才那个成功公式,“你每获得一项技能,你成功的概率就会增加一倍”。当你掌握的技能越多,对不同领域的知识了解得越多,就越容易学会新的东西,就像亚当斯所说,“你学习到的所有东西都会成为你理解其他事物的捷径。”

总结

到这里,《我的人生样样稀松照样赢》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已经为你解读完了。万维钢老师在专栏里,解读过亚当斯的其他作品,非常精彩,如果你对亚当斯的其他作品感兴趣,推荐去看万老师的解读。

最后,我还想给你介绍一个亚当斯在书里分享的重要工具,叫作个人能量指标,这是他决定事务优先级的方法。这里说的能量,不是那种让人有点疯狂、活蹦乱跳的能量,而是冷静、专注的能量。

亚当斯会围绕“个人能量”来组织他的工作和生活,比如,健康的饮食、持续的运动、充足的睡眠,会让他的个人能量最大化,所以他会先确保做好这些事。这样,每天醒来后,他都能精神奕奕,工作的速度、质量也会更好。

他也很清楚,哪些事是“能量补给站”,哪些事是“能量杀手”,比如,写博客和写书能给他带来能量,而购物会让他精疲力竭。他会像管理公司预算那样,管理个人能量,总是从长远和大局着想,比如,午夜时多喝几杯酒会让人当时感到精力充沛,但考虑到第二天要付出的代价,还是不喝了吧。能量指标能帮我们轻松地做出正确的取舍。

划重点

1. 目标是为失败者准备的,系统是为成功者准备的。 2. 亚当斯管理机会的方式,不是拉近自己和运气之间的距离,而是提前做准备,为运气的到来扫清障碍。 3. “你每获得一项技能,你成功的概率就会增加一倍”,这个成功公式并不精准,但它是一个有用的简化规则,能轻易地将你推向正确的方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