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植园12-23

01
蕺菜

蕺菜(Houttuynia cordata)来自于三白草科,蕺菜属。俗名臭狗耳、臭耳朵草、侧耳根。

产于我国中部、东南至西南部各省区,东起台湾,西南至云南、西藏,北达陕西、甘肃。生于沟边、溪边或林下湿地上。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广布。

全株入药,有清热、解毒、利水之效,治肠炎、痢疾、肾炎水肿及乳腺炎、中耳炎等。

嫩根茎可食,我国西南地区人民常作蔬菜或调味品。

02
黑老虎

黑老虎(Kadsura coccinea)来自于五味子科,冷饭藤属。俗名过山龙藤、臭饭团、中泰南五味子、四川黑老虎。

产于江西、湖南、广东及香港、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生于海拔1 500-2 000米的林中。越南也有分布。

根药用,能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治胃病,风湿骨痛,跌打瘀痛,并为妇科常用药。果成熟后味甜,可食。

03
山桃草

山桃草(Gaura lindheimeri)来自于柳叶菜科,山桃草属。俗名紫叶千鸟花。

原产北美,我国北京、山东、南京、浙江、江西、香港等有引种,并逸为野生。

04
薏苡

薏苡(Coix lacrymajobi)来自于禾本科,薏苡属。俗名菩提子、五谷子、草珠子、大薏苡、念珠薏苡、念珠薏苡。

多生于湿润的屋旁、池塘、河沟、山谷、溪涧或易受涝的农田等地方,海拔200-2000米处常见,野生或栽培。

本种为念佛穿珠用的菩提珠子,总苞坚硬,美观,按压不破,有白、灰、蓝紫等各色。

有光泽而平滑,基端之孔大,易于穿线成串,工艺价值大,但颖果小,质硬,淀粉少,遇碘成蓝色,不能食用。

05
绞股蓝

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来自于葫芦科 ,绞股蓝属。

产陕西南部和长江以南各省区。生于海拔300-3200米的山谷密林中、山坡疏林、灌丛中或路旁草丛中。

该种是绞股蓝属植物中分布最广,变化最大的一个种,尤其是小叶数目、毛被的疏密以及果实等方面变化很大。

有3小叶、5-7小叶和9小叶的类型,有叶疏被短毛和小叶厚而无毛的类型,有果实光滑无毛和果实密被短柔毛的类型。

尽管有各种类型,但其小叶片均为卵状长圆形或披针形,疏被柔毛或变无毛,花萼裂片三角形,花冠裂片披针形。

上表面被短毛,具缘毛状小齿等,除果实密被短柔毛的类型外,均作本种处理,本种入药,有消炎解毒、止咳祛痰的功效。

06
细柱五加

细柱五加(Eleutherococcus nodiflorus)来自于五加科 ,五加属。

俗名五叶木、白刺尖、五叶路刺、白簕树、五加皮、南五加、真五加皮、五加、柔毛五加、短毛五加、糙毛五加、大叶五加

产安徽(舒城)和浙江(杭州)。生于村落屋旁。

07
亚洲百合

亚洲百合(Lilium Asiatica)来自于百合科,百合属。经咨询,为麝香亚洲百合杂交系。

不是药典收录的百合的基源,超链接:百合

08
凤仙花

凤仙花(Balsamina hortensis)来自于凤仙花科,凤仙花属,别名指甲花,急性子,凤仙透骨草。我国各地庭园广泛栽培,为习见的观赏花卉。

民间常用其花及叶染指甲。茎及种子入药。茎称“凤仙透骨草”,有祛风湿、活血、止痛之效,用于治风湿性关节痛、屈伸不利;

种子称“急性子”,有软坚、消积之效,用于治噎膈、骨鲠咽喉、腹部肿块、闭经。

09
龙牙花

龙牙花(Erythrina corallodendron) 来自于豆科,刺桐属。俗名刺桐、珊瑚刺桐、珊瑚树、象牙红。

广州、桂林、贵阳(花溪)、西双版纳、杭州和台湾等地有栽培。原产南美洲。

为一美丽的观赏植物。材质柔软,可代软木作木栓。树皮药用,有麻醉、镇静作用。

10
玄参

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来自于玄参科玄参属。别名元参,浙玄参,水萝卜,八秽麻,黑参。

为我国特产,是一分布较广,变异较大的种类,生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竹林、溪旁、丛林及高草丛中;并有栽培。

根药用,有滋阴降火、消肿解毒等功效。

11
灯心草

灯心草(Juncus effusus)来自于灯心草科,灯心草属。俗名水灯草。

生于海拔1650-3400米的河边、池旁、水沟,稻田旁、草地及沼泽湿处。全世界温暖地区均有分布。

茎内白色髓心除供点灯和烛心用外,入药有利尿、清凉、镇静作用;茎皮纤维可作编织和造纸原料。

12
牛膝

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来自于苋科,牛膝属。俗名牛磕膝、倒扣草、怀牛膝。

根入药,

生用,活血通经;治产后腹痛,月经不调,闭经,鼻衄,虚火牙痛,脚气水肿;

熟用,补肝肾,强腰膝;治腰膝酸痛,肝肾亏虚,跌打瘀痛。

兽医用作治牛软脚症,跌伤断骨等。

新变型红叶牛膝根淡红色至红色,叶片下面紫红色至深紫红色,花序带紫红色。

产四川,野生山坡或栽培。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中国植物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