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亮:破解高考选择题的三大利器——以2021年全国乙卷为例

历史园地 中学历史教学第一公号236篇原创内容公众号破解高考选择题的三大利器——以2021年全国乙卷为例山东省邹平一中  刘庆亮中国历来有“道术之辨”。简单说,所谓“道”,就是形而上的规律、原理、准则。所谓“术”,就是形而下的技巧、方法、手段。其实,就高考而言,也有道术之别。高考评价体系的“一核四层四翼”就是“道”,教学实践中具体的答题技巧与方法就是“术”。对高考试题的分析,我们非常有必要从“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个层面,来分析高考的考查内容。也非常有必要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角度,来分析高考的考查要求。我们更有必要从“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方面,来分析高考的核心功能。因为,这是从教学的“道”出发,研究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根本问题。但是,不可否认,从实战角度,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有限的做题时间之内,是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那么多问题的。这就需要从教学的“术”出发,研究迅速、准确答题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而那些形而上的“道”,则是日常教学的根本方向和基本原则,只能靠潜移默化、熟能生巧,才能转化落实到“术”上。我这里所谓的“三大利器”,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在做选择题时要不断追问的三个问题:“对不对?有没有?全不全?”一、追问“对不对?”众所周知,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是对的,而另外三个选项都是错的。排除错误选项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追问各选项“对不对”的过程。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选项本身的结论就不对,这是难度最低、最容易排除的,特征很明显,即错误选项的结论或说法是太绝对的过头话,广大师生对此已经是耳熟能详,无需多言。第二种情况,是选项结论本身没问题,关键是与题干信息能不能“对上”。“对不上”的情况可谓包罗万象,但是有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标准,即利用学科素养中的“时空观念”进行准确的时空定位。下面,举两例说明。【例1】(第25题)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D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首先进行时间定位,“西周”“西周中期以后”“春秋时期”三个关键词确定了时代跨度,相关的时代特征也就能够定位。其次,追问ABC三个选项“对不对”。结论很容易,都不对。因为,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这三个选项与题干的时代特征都“对不上”:“土地国有制度废除”是在战国;这个时期是分封制度不断崩溃瓦解,而不是“不断强化”;卿、大夫采邑不断增多、实力不断强大,恰恰说明诸侯国君的权力是在不断削弱,而不是强化。【例2】(第25题)  表1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 称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20123太原(今属山西)16986330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A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迅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首先还是时空定位,然后再问“对不对”。表1的开头就是时间定位——“西汉末、东汉中期”。表1的六栏就是空间定位,其中的代郡、太原、南阳、汝南是北方,豫章、零陵是南方。因此,时代特征就很明确:两汉之际,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南方开发。三个选项之所以都不对,是因为与题干的时代特征“对不上”。该时期,豪强大族势力是壮大,而非没落;南北经济的不平衡不是加剧,而是缩小;个体农耕经济是发展,而非衰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21年全国乙卷的每道试题,一开始都有明确的时间定位,如第26题的 “宋代”,第27题的“明清时期”,第28题的“1898年”,第29题的“1934年”,第30题的“土改后”,第31题的“1957年”,第32题的“16世纪起……至18世纪末”,第33题的“18世纪90年代”,第34题的“1900年”,35题的“20世纪四五十年代”。很显然,基于这样明确清晰的时间定位,再结合部分题目的空间定位,很容易确定时代特征。通过追问“对不对”,一是直接排除不对的,二是排除时空“对不上”的,所有问题基本都能迎刃而解。当然,这里有个最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要准确落实各阶段的时代特征。这既是对师生的教学基本功的要求,也是高考命题“基础性”的体现。二、追问“有没有?”对选择题而言,确定或排除选项的依据,除了追问“对不对”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有没有”,即追问:这个选项的结论,在题干的材料信息里到底有没有?如果没有,那这个选项本身的说法再怎么熟悉、再怎么顺眼,也要坚决排除。因为,既然是材料题,那就必须有材料的信息依据,追问“有没有”,大胆质问“拿证据来”,切实做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有十分材料说十分话,没有材料就不说话”。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要追问,这个选项到底是不是题干“亲生的孩子?” 下面,也举两个例题。【例3】(第30题)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B)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C.按劳分配得到实施            D.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这道试题相对比较简单。先根据“土改后”时空定位,再追问“对不对”,排除其中的A、D选项,因为都是太绝对的过头话,可以直接排除。然后追问“有没有”,很容易排除C项,就是因为这个“按劳分配得到实施”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任何相关的反映,就这么简单。【例4】(第31题)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职工社会出身情况  (%)工人劳动农民转业军人个体劳动者及一般市民学生资本家上海35.5212.952.6918.7516.085.94天津39.1314.273.2712.2919.443.70陕西26.2627.998.328.6722.950.52新疆16.1625.4723.1918.1819.050.23据表2可知( A )A.内陆与沿海原有工业基础差距大      B.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C.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D.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这道试题看起来信息量很大,需要逐一分析比对,难度不小,其实也是一个“纸老虎”。先根据“1950、1957”进行时空定位,再追问“对不对”,排除C项,明显是过头话,因为基本实现工业化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过程中。然后,再追问“有没有”,排除B、D项,因为题干的材料信息反映的只是东部沿海地区(上海、天津)、西部地区(新疆、陕西)职工社会出身的对比信息,根本没有“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更为迅速”的相关信息,何况“西部地区工商业改造不彻底”本身也不对。从这个角度说,在做题过程中,任何错选这两项的都是无中生有、移花接木、一厢情愿的联想;对题干而言,“都不是亲生的孩子”,没有血缘关系和DNA依据。三、追问“全不全?”实际上,追问“全不全”涉及到的是“最佳选择题”,这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因为,有的选项其结论或说法本身是没问题的,而且在题干的信息里也有所体现。这样的选项,用句笑话说,就是和正确选项“长得跟双胞胎似的”,具有相当强的迷惑性。但是,这样的选项体现的却只是题干材料的局部信息,而非完整的信息,因而也就不能统摄整个题干的内涵。比如这个例题:【例5】(第35题)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波洛克以将油墨滴洒和倾泼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法而著称,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这表明( D )A.纽约画派的创作方式受到各国民众欢迎B.纽约画派的创作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C.美国政府旨在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D.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这道试题难度不小,最具迷惑性的是B、C项。因为,题干的材料信息有明确的时空定位——“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在海外”,很容易联想到冷战的背景。同时,题干信息也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展示自由、个性”等,所以很容易误选B项。但是,对拿不准的选项,我们要追问“全不全?”先看题干的信息主体,实际有两个,一个是“纽约画派”,一个是“美国中央情报局”,而B项只体现“纽约画派”这个局部信息;其次“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实际是中央情报局,而非纽约画派,因为题干信息明确说“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C项也是与题干信息有很多关联的:“美国政府”与“中央情报局”有关联,“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与“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有关联,所以也容易错选。继续追问“全不全?”其实不全:首先,美国政府所有外交活动的宗旨只能是国家利益,而非“纽约画派的影响力”。其次,真正应该关注“纽约画派的影响力”的,应该是美国的文化部门,而非美国政府,更非中央情报局。复次,“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的目的,是“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结合冷战背景、外交金律,实际上艺术展览仅是其手段,渗透冷战思维才是其本质目的。需要指出的是,在全卷12道选择题中,需要真正追问“全不全”的仅此一道,比例明显偏小。整体而言,选择题选项中明显错误的选项比例偏大,容易排除,这不利于开放性选择题的开发和开放性思维的考查。当然,这也与今年新老高考卷过渡、老高考卷合并的大背景有关,充分考虑了教情、学情,题型、结构和难度要与去年保持总体稳定,有利于考生稳定心态,发挥水平。作为针对选择题的“三大利器”,“对不对”“有没有”“全不全”的追问,是从不同角度排除错误选项、确定正确选项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为了叙述方便,以上是分开说的。但实际上,这三种“术”绝不是单独使用的,一道试题往往需要综合追问,多措并举,至少是“双管齐下”。限于篇幅,仅列举了部分试题为例,不再逐一分析。归根结底,作为答题的“术”,要做到准确无误、圆融纯熟,既非一日之功,更不能脱离“一核四层四翼”的“道”。这又从根本上回到“道术之辨”的老问题上。从根本上说,道术有别,道比术更重要。因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正如老子给我们的提醒:“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但是,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正如《孙子兵法》所说:“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有道无术乃魂不附体,只能坐而论道,夸夸其谈,画饼充饥;有术无道乃体不附魂,只能画地为牢,闭门造车,井底之蛙。只有道术结合,才能魂体统一,走向成功。所以,对高考而言,广大师生既要崇道,仰望星空,又要重术,脚踏实地,这是备考的不二法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