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印、四触、一条线”诊法(完结版)

导读:今天学习谢继增总结归纳的“四触”、“一条线”诊法,以及六种其他诊法。

01

四触诊法及意义

四触,系触摸两耳软骨有无增生物(包括有无增厚和结节出现,而正常人耳壳平整无结节或增厚),胃脘部(相当于中脘穴部位)和脐左旁(脐左距脐2寸左右处)有无板滞感和压痛,足弓(双足弓是否有压痛点)。

四触在以化淤驱毒攻下为原则的肿瘤治疗中,是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

一、触耳

《灵枢·口问》篇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也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说明耳与脏腑经络有密切联系。

而通过现代针灸实践发现,在耳部分布有与全身各部分相对应的穴位系统,也就是说耳部就是整个人体的投影,所以身体某个部位有病,除身体相应部位有变化外,耳穴上也可出现反应物,甚至耳软骨变形。

耳上的反应物主要指耳软骨上某一部位增厚,但边缘较清楚,质硬而固定,有的捏之疼痛,大如小蚕豆粒,小如绿豆或小米粒,一个或数个,一侧或两侧耳壳出现。反应物的部位多在耳甲腔的肝、脾等区。

临床上体会,耳软骨反应物的出现与肝气郁滞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是肝郁深久,脏腑经络中气血运行障碍发展到壅阻蓄积不去的程度时的表现。

因此,临床凡见到耳软骨上出现反应物的患者,都有明显的唇爪青紫,舌质紫暗淤斑、舌下静脉怒张表现。

肿瘤病人气血郁滞比其他疾病患者严重,所以耳软骨反应物的出现率高,尤其是肝癌患者单耳或双耳结节出现率更高。

随着结节的硬度和大小的不同,机体患病的程度也有不同,具体为硬度越大疾病的程度也就越严重,而肝癌的恶性程度高,患者的存活期短,说明肝癌患者体内阴阳严重失调,癌毒蓄积更重。

耳软骨结节消失十分缓慢,但治疗后随着病情的好转和痊愈,耳软骨结节变软变小是能见到的。

二、触胃脘与脐

此属于触诊的内容,即触按上腹部相当于中脘穴处和脐左侧2寸左右处有无板滞感,有无压痛拒按的情况。

触胃脐也是中医腹诊的一部分。

触胃脐在战国时期成书的《难经》里已有记载,《难经·六十六难》说:“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

徐大椿对这条原文的注释是:“脐左,肝之位也。动气,真气不能藏而发见于外也。牢者,气结不坚;痛者,气郁而滞也。”

正常人腹软而平坦,无压痛,如出现胃脘板滞压痛,应考虑停饮或食积,脐左“牢”、“痛”则是肝气郁结、癥瘕积聚停留的反映。 

中医学认为,百病之生,皆起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

五脏之中,肝主升主动,对于气的升降出入有平衡协调作用,因此七情致病首先使肝主疏泄的功能失常,才导致了其他脏腑功能的失常。

气机不通,最容易导致血行障碍,形成血瘀,产生癥积、肿块;气机不通也会导致津液代谢输布障碍,使痰、水、饮等病理产物停留下来。

肝的疏泄功能对脾胃的运化功能影响极大,唐容川《血证论》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不免。”

肝的以上特点告诉我们,对于气机郁结而致的五脏功能失常,治疗应从肝着手。

脐左触之坚硬而有压痛,是肝郁气滞的明显标志,胃脘触痛是肝木横土,胃气不降、停食停积的标志,因此胃脐压痛就是行气破淤攻下的依据,这是必须明确的。

如果没有两触的阳性,是断然不敢用大剂破淤攻下的。

临床调查肿瘤患者,两触阳性者占80%左右,进一步证明肿瘤的形成与肝郁、胃肠结滞有密切关系,也为确立行气破淤攻下的治则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足弓

中国《路史》记载,当人体有病时,发现脚部也有一处或几处出现痛觉敏感区,在被腾跃蹦跳中触及的敏感区会发生刺痛,而疾病也随之好转,这一现象的反复出现使人们发现可以“摸足治疗”。

中国《史记》述及上古黄帝时代有位高明的医家名叫俞跗,“俞”与“跗”通,跗即足背。专门摸脚治痛,这就是中国最早的足全息疗法的应用记载。

心脏有节律的搏动,使血液沿着密闭的管道不停地在全身循环往返,是机体内外物质交换和运输的重要通道。当任何一个脏腑器官机能异常或发生病变时,必然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代谢产物进入循环通道。

由于足部是远离心脏的部位,血压较低,血流缓慢,加之位置最低,地吸引力也有影响,使进入循环的有害物质很容易在足部沉积造成沉积部位皮肤组织出现异常现象,皮肤赘生物,皮下颗粒,皮下硬结,这些都称为病理反应产物,阳性反应物对局部神经末梢的刺激使局部皮肤产生疼痛或对触压敏感。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通过对大量病人的临床观察,发现大多数肿瘤患者在足弓的相应部位出现明显的压痛反应,我们称之为足弓压痛阳性。

按由趾指到足跟的方向把足弓分为相等的三分,其所对应的病变部位分别是上焦、中焦、下焦。

按其疼痛过程由轻到重记录,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较为准确的信息。

02

一条线及其意义

一条线是指口腔内两侧的腮线,可能为上下牙齿挤压所致,可出现在左右两侧或一侧,为青紫色或白色,它的出现常提示肝癌或消化道肿瘤的发生。

03

“三印、四触、一条线”小结

三印:
指甲上的“月牙”,藏着健康的秘密
舌头上的“齿印”,代表着什么?——“三印诊法”完结版

三印、四触、一条线是人体脏腑病变的自然全息缩影,它有诸内必形诸外,脏腑有病必然在体表的某一特定分布区域内出现的异常反应,抓住这一信息就可准确定位定性指导治疗。故而从直观从外察其表知其里而知。

04

其他诊法介绍

人体存在着许许多多能够反映整体状况的局部区域,除印法中介绍的以外,还有其他一些部位在机体发生病变时能表现出异常变化,可以作为辨证的依据,有的还可以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各方面信息。

一、皮肤白点

指人体皮肤表面乳白色的斑点。

斑点大小不等,小者如小米粒,大者如黄豆或更大些,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较健康皮肤略有凹陷。有白点部位的皮肤无痛痒感觉,亦无脱屑、角化、萎缩、溃疡现象。

皮肤白点以躯干部位出现较多,四肢较少。

二、上唇系带结节

此指生于上口唇内中部系带上的圆形或椭圆形的赘生物。

大者如半个绿豆粒,小点如小米粒或更小,无痛苦。颜色大者多为白色,小者多为红色,有的凸起,有的平塌不明显。

上唇系带结节的出现与直肠、肛门病变有关,结节生于上者,病变距肛门远,生于下者,病变距肛门近。

三、舌面裂纹

舌诊在肿瘤病的诊断中是很重要的。

《辨舌指南》说:“舌为心之外候,苔乃胃之上唇系带结节明征,察舌可知正之盛衰。”舌诊中除了一般望舌质舌苔的内容外,舌面裂纹的出现对于一些肿瘤病的诊断也有重要意义。

舌面裂纹主要是舌质的变化,有横的,也有横竖相兼的。深者如刀刻,浅者如划痕或小皱纹。裂纹的出现是脾胃气衰、生化无源的表现。

肿瘤患者中胃癌、胃窦癌、贲门癌舌面裂纹出现得多,所以胃部疾病如出现裂纹舌,说明病程较长,且有恶变的可能。观察胃癌病人的裂纹舌,如果表面肿胀,初起就不易看清,需仔细察看,因裂纹处多有较细微的苔。

裂纹舌是不是可以看成癌前病变有恶化趋向的征兆?由于观察例数少,亦没有做更细微的调查统计,目前不能做这个结论,但对有裂纹舌的患者密切注视,早做检査,积极治疗,却是必要的。

四、舌下静脉怒张

舌下静脉指舌体下舌系带两旁各一支主干静脉及其分支。

舌下静脉望诊的内容,一是看其有没有怒张(暴起和增粗),另是看颜色是不是加深(青紫、蓝紫、紫黑)。舌下静脉怒张明显,色紫黑是血瘀久而重;虽有怒张但色不紫是新淤而轻。

对于血瘀重的,在服活血化淤药的同时可以加三棱针放血,点刺怒张的静脉(部位相当于舌下金津、玉液穴稍向舌尖一点),1周1~2次,刺2~3周,可使怒张和颜色紫黑的情况大大减轻,有利于药物治疗。

舌下静脉怒张,色紫黑严重者,可以累及舌根部、咽部和咽部周围的血管,出现恶心、烦躁、饮水易呛、舌动不灵、言语不清等现象,可按上法点刺舌下静脉,使其出血。

如果平素痰稠黏,心烦易怒,厌油腻,不喜热饮食,又见舌下静脉怒张,是老痰久淤在胃,化为湿热所致。

五、朱砂掌

是指手掌上出现了如同硃砂样之红色,是肝病的外露,也叫“肝掌”。

肝主疏泄,其病也多见由于疏泄不达而致的气郁血瘀症。

肝郁日久,气血周流障碍,五脏六腑不能得到灌溉,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反过来使肝气的郁滞更加严重。肝的病变亦由量变不断积累,发展为质变,出现肝肿大,这时就出现了肝掌。

所以说肝掌是肝肿大的标志。肝掌的表现也有轻重的不同,说明肝的病变处在不同的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三期。

初期:手掌大小鱼际处已见朱砂样的红点,说明肝已开始变大。

中期:全手掌都有红点,赤色较上更为鲜明,甚至发紫,说明肝之肿大更明显。

后期:全手掌和10指腹面赤色渐变为紫褐色,是气郁血瘀日久,邪毒壅结的标志,是肝病中的恶候。

察肝掌,辨其轻重程度,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预测疾病的吉凶。

肝病包括现在的肝炎、肝硬化,这两种病都可见到肝掌。肝癌出现肝掌的机会更多于其他肝病,说明肝病发展到肝癌,已是邪毒深结日久了。

其他部位的肿瘤也多见肝掌,证明肝郁血瘀亦是存在的。肝癌病人的肝掌如果出现后期表现,是肝郁和癌毒深结,为难治。

六、甲体

甲体正常者应该红润光泽,这早在古代就被外科列为“五善”之一。体内脏腑病变可使甲体形态异常。

甲面上出现纵向条棱,严重者条棱锐利,如用指甲去刮,感到有障碍,为素体虚弱,或病久体虚,肝肾阴精不足。

某一处甲面损坏的情况在脚趾甲上多见,男女有别,男者多见于左脚,女者多见于右脚,可能和男子以气为主,女子以血为主,而气在左,血在右有关。

紧捏指端然后放松,看甲色恢复的快慢可以测知气血是不是流畅。甲色恢复快的为血活,反之为血不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