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伤寒论第12条方后注的秘密
单位:易县中医医院
作者:王海龙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之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东汉末年,文字要写在竹简上,从伤寒论398条来看仲景更是惜墨如金,言简意赅。但他却在开篇第一方,桂枝汤方后注中却不厌其烦的用156个字来告诉我们什么?或者说我们可以从中能学到什么?
第一点:“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首先仲景告诉我们的是药物的炮制和煎药火候很重要。这点往往会被我们忽视,甚至有些大夫认为开完方子后其它的事就不归自己管了。患者不问大夫也不说,解表药像滋补药一样熬能达到最佳效果吗?
第二点:着重讲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即辅汗法。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系统阐述过汗法,他在《汗法临证发微》中指出临床中“予麻桂剂,……必加辅汗三法,即连服、啜粥、温覆”。温服、针刺等,凡是有利于汗出的措施方法皆为辅汗法。其目的是辅助达到汗出表解。
1、温服:就是趁热喝药,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刚从冰箱中拿出和冰镇矿泉水似的,喝下去能发汗吗?
2、啜粥:“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类似条文还有如:五苓散方后注有“多饮暖水,汗出愈。”桂枝汤辛温发汗力弱,啜热稀粥一可借助热粥、暖水的阳热之气提供热量以助辛温发汗;一可借助热粥、暖水提供作汗之源。
3、温覆:“温覆令一时许”。类似条文还有如:276 条桂枝汤方后注“温覆取汗”。还可见于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等方后注,甚至辛温发汗力强大的麻黄汤方后注还提到“覆取微似汗”。而这一点与西医的观点则恰恰相反,对于一个外感发高热的病人西医会让他越暴露越有利于散热越好,甚至用冰袋冰帽冰敷辅助降温。而我们温覆目的在于增强汗出,是辅助的发汗方法,从而达到“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汗出而表解的目的。
4、连服:“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之二三剂。”《伤寒论》113方中,服药方法为顿服、二服、再服、三服,多次服用等。而连服则集中体现在解表方剂中,并不规定具体服药频次,而是根据治疗目的而定。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可见连服的目的亦在于取汗。而我们临床当中还有些大夫管不管你解表不解表,一律日二服。这样能达到覆杯而愈吗?
第三点:“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这是发汗的要求,一是微微汗出,而非大汗或无汗;二是遍身皆见,而非局部汗出;三是持续不断;四是随汗出,脉静身凉而病愈。
第四点:“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这就是要中病即止,汗出则止后服。类似条文有如:大青龙汤方后注“一服汗者,停后服。”大承气汤方后注“得下,余勿服”等等。本来一个桂枝汤证却因汗不得法,或发汗太过而陷入阴证或变生它病。
第五点:“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就是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表证是实质是正邪交争于体表,机体聚集大量津液于体表,欲汗排邪的一种病理状态,这时候再去吃这些不好消化的食物,机体势必要把一部分津液能量撤向于里而助胃腐熟。这样体表津液减少抗邪无力而病程迁延或加重或传变。
读到这里,难道我们仅仅是窥得的服用桂枝汤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吗?纵观全书398条,仲景无处不在给我们提供的是六经辨证的思维,而不是具体的113方。更处处以例示人以规矩,教人以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