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中医| 中药:你知多少 |王守富专栏

在中医药体系中,医为唇,药为齿。自古以来,就是“医先识药,识药先懂医。无医不知药,无药不成医。”

但在日常生活中,说起中医药,人们对中医知识与技术还略知一二,但要说中药却大多一问三不知。这既不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也不利于个人健康保健与疾病的康复。

为此,本文专门就中药都是些什么、有多重要等问题作一介绍。

中药有多重要?

中医、中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统称为中医药。人生病去看了中医,就需要使用中药去施治。因此,离开了中药,再好的中医医术也无从治病;同样,没有好的医术作保障,再好的中药也不能为民谋福利。

换句话讲,中医就是“巧妇”,中药就是“米”,中医离开了中药,巧妇也就难为无米之炊,中医治病就失去了“中药”这一施治的“武器”。

中药从哪里来?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人类祖先主要靠采摘果实、猎捕动物作为食物为生。在劳动过程中,难免生病或者受到意外伤害。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食用某些动植物能使病痛减轻并逐步恢复;一些动物吃了一些动植物却加重病痛甚至死亡。人们开始体会到不同动植物对人体产生的不同影响。于是,人们开始有目的地去亲口尝试,通过长期的试验、观察,以身试药,慢慢地积累和进行简单分类,形成了起初的中药疗法,并口口相传下来。

汉书《淮南子·修务训》中“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的记载,生动描述了古人发现中药的艰辛。

中药有多少种?

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人们把中药的主要来源,归结为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

2011-202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对全国31个省近2800个县开展中药资源调查,获取了200多万条调查记录,汇总了1.3万多种中药资源的种类和分布等信息,其中有上千种为中国特有种。发现新物种79种,其中60%以上的物种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

中药离不开草根、树皮,如白茅根、牡丹皮、苦楝皮等均是中药,但并不是所有的草根、树皮都是中药;中药除了植物药以外,还有动物药,如蛇胆、熊胆、鹿茸、鹿角、蟾酥、全蝎等,介壳类的珍珠、牡蛎,矿物类的龙骨、磁石等。中药的少数品种源于国外,比如西洋参。很多民间药物也纳入中药的范畴。

此外,发酵类中药的应用,可以认为是现代生物技术制药的雏形,如六神曲、淡豆豉、半夏曲等。这些药物沿用至今,仍是中药配伍不可或缺之品种。

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中药应用形式就是我们的中药饮片,用以煎制汤药。传统中药剂型还包括膏、丹、丸、散等。随着现代中药制剂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中药应用形式,目前应用较多的有滴丸、中药注射剂,以及膜剂、袋泡剂、巴布剂等。

随着中药的现代化发展,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分析也不断深入。屠呦呦研究员也正是从东晋名医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截疟”的记载深受启发而成功提取青蒿素,为全球疟疾防治研究作出突出贡献,2015年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有些中药,不仅能用来治病,也能当作饮食之用,我们称之为药食两用或药食同源,如橘子、粳米、龙眼肉、山楂、乌梅、核桃、杏仁、花椒、桂皮等等。经过多次调整,现共有110种中药纳入了国家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录。

中药的分布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中药也是如此,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生长的中药材,药效也有所不同。因此,人们常说“道地药材”或“地道药材”,体现了中药产地对中药药效的影响。中医在开具药方时,会写上川贝母、广陈皮、云木香等,也就是道地药材。

专业人士根据中药资源的分布区域和主要药材,将我国划分为15大道地药材产区,包括关药产区、北药产区、怀药产区、淮药产区、浙药产区、川药产区、广药产区、云药产区等。

比如,我们熟知的四大怀药,主要指古怀庆府(地理范围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焦作辖区一带)所产的山药、牛膝、地黄、菊花等四大中药。

又如,很多中药名前冠以“川”字,多指以四川为主产,包括云南、贵州等地所产之部分药物,如川黄连、川贝母、川乌、川白芷、川芎、川牛膝等等。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产区,历史上是“川药”集散地和加工出口的重要基地。重庆药用植物5300余种,品种占全国总数近一半,蕴藏量仅次于川、桂、云、贵;全国363种重点中药品种,重庆有306种,占84%。目前,重庆市道地大宗中药材种植品种主要有黄连、青蒿、山银花、玄参、川党参、枳壳等近30余种。重庆丰富的中药资源,为重庆大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药学术专著

古代也把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我国历代“本草”有400多部,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历代的主流“本草”的出现,也就反映了我国中药学的发展与变迁。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本草”的启蒙,成书于后汉(公元1-2世纪)。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365种,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三类,其中植物药237种,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地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毒性、配伍、服用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是汉代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后续的中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梁代陶弘景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其中增加了汉魏以后名医所用药物365种,称为《名医别录》,共载药730种。

隋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文化繁荣,中药学也随之迅速发展。唐代颁行了我国第一部政府编纂发行的药典——《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由苏敬等23人编著,载药844种,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比1542年编成的纽约堡药典要早800多年。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又称《证类本草》,成书于宋代(公元1082年),由唐慎微编写,载药1558种,后由政府组织修订3次,分别冠以《大观》(1108年)、《政和》(1116年)、《绍兴》(1159年)年号,修订后共32卷,载药1746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本草。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近30年之久,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动物药340种,矿物药357种。

《本草纲目拾遗》成书于清代(1765年),由赵学敏编著,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有716种,如冬虫夏草、西洋参、浙贝母、金鸡纳、鸦胆子等。此外,在中药学领域有影响的专著还有《滇南本草》《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等。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中医药已成为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疾病治疗还是预防保健方面都具有显著的特色和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0)

相关推荐

  • 本草中国|在予人生机的同时,中医药也迎来自己的“新生”

    老朋友了,看完记得"三连"哦~ 破瘟疫,除绝症,挽垂危,中医药在治病救人的千锤百炼中,赋予世人生机,更赢得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刮目相看.这起源于中国的传统医学,绵延了千古,又犹如新生. ...

  • 中药学中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相关知识介绍

    中药学就是专门研究中药材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材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对中药学中: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基本知识的搜集.整理.总结 ...

  • 《本草精荟》:中药的分类、起源、发展、产地与采集

    中药的定义: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于预防与治疗疾病的药物,叫做中药. 只要满足了"用中医理论指导"这一前提,可以说万物都可成为中药.只要能运用好中医理论,其实我们也可以挖掘出新的&q ...

  • 漫说中医| 切:中医四诊法之本 |王守富专栏

    "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学的专业名词,说的是要把望.闻.问.切四种不同诊察方法得到的病情信息,综合起来进行分析.研判,然后对患者疾病作出诊断结论,提出治疗方案. 之前已简单讲述了望 ...

  • 漫说中医|切:中医四诊法之本|王守富专栏

    "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学的专业名词,说的是要把望.闻.问.切四种不同诊察方法得到的病情信息,综合起来进行分析.研判,然后对患者疾病作出诊断结论,提出治疗方案. 之前已简单讲述了望 ...

  • 漫说中医| 中药膳食 |王守富专栏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中华民族对食物的认识更加广泛而深刻,发明了品种繁多的食用方法,根据不同地域特点,形成名扬中外.特色鲜明的粤菜.川菜等八大菜系的同时,发现了许多既可用于治疗疾病,又可用于食用的中药材 ...

  • 漫说中医| 中药配伍的科学奥妙 |王守富专栏

    在中医诊治过程中,当患者找医生诊断后,除极少数人只需用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促进康复外,大多数人都需要直接口服中成药或者针对性煎服中药. 那么,中医师依据什么开中药处方?中药的药物之间如何调配?吃中药 ...

  • 漫说中医| 中药配伍的科学奥妙王守富专栏

    在中医诊治过程中,当患者找医生诊断后,除极少数人只需用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促进康复外,大多数人都需要直接口服中成药或者针对性煎服中药. 那么,中医师依据什么开中药处方?中药的药物之间如何调配?吃中药 ...

  • 漫说中医| 黄帝八十一难经:医道之灵 |王守富专栏

    <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历代医家都很重视此书,向以<内经>.<难经>并称.全书用问答体裁,辑为八十一难,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 ...

  • 漫说中医| 针刺(灸)有多神奇 |王守富专栏

    针灸,从专业上讲,包括针刺与艾灸两大治疗方法.基于实际运用中,针灸有时只用针刺,不用艾灸,有时既用针,又用灸:而艾灸是只用灸,不用针.故,这里所讲针灸,着重是针刺. 针灸(刺),是中医非药物疗法中,使 ...

  • 漫说中医|《黄帝内经》:医道之宗|王守富专栏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为中医理论之基础,居四大经典之首,包括<素问>.<灵枢>(也称<针经>)两部分,共162篇,约18万字左右,是我国 ...

  • 漫说中医| 拔罐 |王守富专栏

    拔罐最早以兽角为罐具,现已逐步发展为竹罐.金属罐.陶瓷罐.玻璃罐.抽气罐.多功能罐等多种材质的罐具,操作方法也有改进和发展,治疗范围逐渐扩大,成为针灸临床常用治疗手段之一. 拔罐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拔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