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出国消失20年,母亲患癌拒绝相见,他当真忘恩负义吗?

前不久,有一件事情在清华北大等各大院校内部网站上议论纷纷,甚至引起了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原来这是一封“寻人启事”,文中称儿子从北大毕业后选择到国外深造,一走就是20年时间,这期间了无音讯,不知所踪。如今常州老家的母亲身患癌症,想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与儿子再见一面。

这封寻人信一经刊出就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里面有没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内幕呢?

首先,笔者认为目前舆论经过发酵后纷纷把矛头指向了出国的不孝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大家过于关心“北大”、“博士后”、“出国”等等这些耀眼的关键词,最后就难免被带偏了。

那么,这位北大的博士后究竟是何人呢?

一、王永强身世凄惨,努力学习改变现状

从目前仅有的资料来看,他名叫王永强,1969年出生于江苏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靠着在集市上出售农药为生,赚取的微薄收入还要供王永强等3个孩子上学。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王永强从开始上学就显示出了过人的学习天赋,关键是足够勤奋,这样的孩子想学习不好都很难。在学习之余,他还要靠着拾取破烂换些零钱补贴家用。就这样,王永强一路跌跌撞撞地进入了中学。

中学里的王永强并没有因为条件所限而放弃追逐自己的梦想,在不懈努力下,18岁那年他考上了大学。在大学期间,王永强除了拿到了各种助学金,生活和学费也几乎都是靠一己之力解决的,没有连累过家里。

在一部分报道中有写到当时王永强的家人得知他勤工俭学,获得了工资有所结余,就不断向他索要,甚至到学校里破口大骂;还有的写到王永强的感情问题也被家人强制性干扰,最终未能和心爱的女孩修成正果,等等。

在很多朋友看来,正是这些恩恩怨怨积蓄已久,才导致了王永强出国后一直不愿和家人联系。事情的本质真的是这样吗?笔者看未必。

首先,我们知道王永强在大学学习期间,甚至一直到博士后毕业都和家里有联系,可能彼此已经有了矛盾,但还没有直接闹翻,和家人的联系也保持正常频率。那么问题出在哪呢?

二、想要摆脱家庭,王永强选择留学国外

就是“出国”。自从王永强出国之后就开始没了动静,这可不是一天两天,而是20年之久。这和家里人要有多大的仇恨才能做出这种行为?简直令人不可思议。王永强曾经表示“清官难断家务事”,被很多网友认为是他个人心态的转折点,但真正的转折点应该是出国前后。结合王永强的前半生经历和当时的美国社会、学术现状,踏入美国的王永强无疑迎来了一场人生革命。

从在国内的时候他得以保持和家人的联系,至少在道德层面上做到了人们口中的孝顺,甚至按照家人的期盼一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等学府,成为顶尖人才,达到了大多数人都难以企及的高度。这一切王永强的表现和做法都极为符合中国人的习惯。

我们再来看一下美国,美国人认为成年之后就意味着独立,哪怕是成年之前,父母也无权干涉孩子这个单独个体的思想。这和中国的伦理标准是截然不同的。

国家不一样,文化自然不一样,这无可厚非,也没有谁对谁错。

三、王永强离开家庭,向往独立的生活

但作用到王永强身上就不一样了。到了美国深造的王永强最大的感受之一,笔者认为就是感觉到自己的前半辈子基本上是白活了。原来作为一个人是可以生活得如此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获得想要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没有那么多的人情世故,更不用被传统的孝道所约束,甚至两个人结婚、离婚与否都完全不用顾及别人的感受。

难道自己以前都被这个社会给骗了?都被家人给骗了?

结语:

笔者想这些想法在王永强脑海中时常会出现,其实并没有任何人欺骗他,所有人都希望他成为一个有用的栋梁之材,让他适应社会。

然而换了一个大环境,之前的种种禁锢都被断舍离,他内心的叛逆也在中年到来之时彻底爆发了。其实这也符合心理学范畴内的“中年叛逆现象”。

话说回来,美国人也同样重视亲情,只不过在方式的达成上与国人不同。王永强虽然摆脱了旧俗,却没有建立新规,这就是不可取的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