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大赛008】在小城

《文艺众家》“心中有座城”征文

在 小 城
韩晓辉
星期天的下午,骑着自行车,我慢悠悠地行走在这座小城的大街上,很有一种惬意的豪情,想起了那个叫“小城故事”的地方,“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的旋律立即来到了嘴边,真是美妙的歌,真美妙的享受。
读小学的时候, “六.一”节的汇报表演上,女同学唱的就是这首《小城故事多》,那好像就是我听到的第一首流行歌曲。那时听到的还有《木鱼石的传说》,只是懒得去考证哪个先,哪个后,但是,《传说》却是一个教育人的故事,虽然,没有人在学校里唱过,却一直唱在我的心头。
《陆游的故事》也是那时读的,同学的父亲是赶皮车的把式,书就是他家的。当时,可能还不知道陆游会那么有名,“大不过就是一个书生的名字”,却知道了,他带过兵,打过仗,真是有意思的事。后来又知道了一些东西,原来,放翁先生还是大官,是个大地主,只是,他念念不能忘怀的是“九州同”,和岳飞一样。
那时,每天晚自习后,小伙伴都会结伴到临近的亲戚家里看彩色电视机里播放的《西游记》,五里多的路,还要经过坟场,我们都不记得怕,难道是因为鲁迅先生的《鬼的故事》给我们壮了胆……反正,该记得就记得,记不得就是不该,现在当然也记不清当时看的内容了。
那时,我们好几个小伙伴曾经在小南山松林深处的同学申紫剑的家里吃过饭,同学是山东人,我们吃的也是煎饼卷大葱,但是,那样的招待场面好像十分地特别。后来,才知道,山东人就是梁山好汉的作派,“吃就吃,别客气。”再后来,这样的风气好像也印刻在了本乡本土好多人的身上了!
后来,有了各种类型的煤矿、各种类型的焦厂、各种类型的车、各种类型的人,我们也变了,变得光眉俊眼,变得出手不凡,动不动就吃馆子、下饭店,出门也动不动就打出租车,我们的智能手机挤掉了家用电话、BP机和大哥大,我们的电视变成了宽银幕,冰箱变成了双开门,甚至亲人亡故了,也能请到哭丧的,我们都是急急忙忙的,忙着挣钱,忙着花钱。因为,只有有了钱,才能让我们活得有脸、有面、有尊严。我们拼命地干活,拼命地挣钱,拼命地争着往前赶路,赶上一个,又赶上一个,但是,总有人在远远的地方,等着我们。
现在,我们仍然在赶路。“慢慢地赶吧,不着急。”有的人把手机丢在家里就出门了,有的人把车停在车库里,骑着自行车出门了,更有的背个包,柱根拐杖就出门了,他们要走向大自然,当然,也是为了走到自己的心里。他们顺其自然,他们随遇而安,他们顺应着自己内心的呼唤,他们是“先慢下来”的一族,他们是慢城的精灵,骑着自行车的我,仿佛也是这样的精灵,是沁河母亲养大的太岳山的儿女。
我的新居位于远郊,而且是最高的六楼,也没有楼梯的那种。一次,我着急要上楼取一件东西,速度应该是极快的,但是,抬头一看,才三楼,再抬头,才到五楼,真恨不能生出翅膀来。又一天中午,已是十二点多的样子吧,我不紧不慢地爬着,爬着,不觉不知间,熟悉的书手写对联已经在欢迎我了。
早晨,信步在小区旁边的小路上,甚至能把着一本小小的书边走边读,这好像比林达夫妇俩还自由自在了好多,没有那么多的书要读,没有那么多的地方要走,也没有那么多的问题要思想,这样的看看书,也看看小桥流水、野花野树和枯木土崖。晚上,会看到和霓虹灯比赛着的星星,会听到静夜里传来的狗叫和鸡叫。真好。
晴天,能够看到青翠的远山和蓝蓝的高天,还有那由小变大,又变小的飞机和那一队队的燕子、鸽子,还有大雁,沁河里能看到静静的风,观音坪上也能听到尧舜和三国的风云。雨天,能够看到花花绿绿的雨伞和雨伞下面或面容娇好,或英俊潇洒,或络腮胡子,或浓眉大眼的男人和女人,能够听到和父亲老屋旁边的池塘里传出来的一样声音的蛙声,那声音竟然也是从稼轩先生那里传来的。
休息的时候,骑着这一辆老旧的自行车,东边走走,西边看看,看一看老师,访一访亲友,说一说笑话,谈一谈心得,我心中有你,你眼里有我,“心心念念,唯有真情。”
生活在这样的小城,是有诗意的,因为,小城也是千年的精灵,也是英雄辈出的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