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在罗山插队那几年!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欢迎投稿、交流。

编者按:本文选自于信阳市政协文史委编写的《我的知青岁月》,主要记载了当年知青下放到信阳各县的生活,但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罗山等地农村真实生活场景,这些场景已大部分成为历史。但确是豫南一个时代农民生活的画卷,因此,特连载。

四年插队忆罗山

我是1968年10月到信阳地区罗山县插队,1972年9月底回城工作的。34年过去了,但我却时时忆起在罗山的四年春秋。
特別是每逢春天到来小雨润如酥的时候,我的脑海里都会立刻涌现出这样的情景:在雨雾迷蒙的一望无际的田野里四处地低吟着潺潺的流水声,满眼都是铺天盖地的紫云英那新嫩的翠叶和紫红色的花阵。
在那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我并不曾有过诸如“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顺应革命潮流”式的豪迈,也没有过“吃苦受累”“背运倒霉”式的太多的伤感,但我却难忘那段不平常的岁月。几十年以后,我才渐渐领悟到:我的“难忘”,其实是在怀念自己的青春。
毕竟,对于整个人生来说,青春是美好的是令人留恋的。
1
我去罗山是经过一番选择的。当时的政治气氛,上山下乡实际上是强制性的。但具体下到哪里却有一些选择的余地。
当时郑州市第七中学的下乡地点有两个,先走的去信阳息县,后走的去南阳。我的老家在南阳,那里的主食是红薯,年幼时已经吃得我胃腹胀痛,自然是不加考虑的。
息县是青年队集体形式,我们倒愿意以插队的形式去当个地道的农民,省得“扎根农村”也扎得不伦不类。我的朋友打听到郑州市第十五中学等几个学校最近要下到信阳地区罗山县的消息,就去为我们联系跟着十五中去罗山。
据说罗山县在信阳南五县中条件还是不错的,一来离京广线不远,二来毗邻湖北省,是河南的南国,当时人称“鱼米之乡”。郑州十五中是定点罗山县莽张公社的。
几个革委会负责人很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要求,但说明一同到罗山县以后,由我们自己去和县知青办联系确定最后的去向。
就这样我们一伙儿五个人(七中的四人、九中的一人)随同十五中的大队人马,告别了车站上前来送別的黯然神伤的亲人和少数留城的同学,乘火车到了信阳。
中午在信阳师范学校吃了第一顿信阳大米饭,換乘汽车经两个多小时就来到了罗山县。在罗山知青办的安排下,我们来到了高店公社张河大队楼上生产队。以后张河大队又陆续来了二十几个情况和我们差不多的学生,大部分是七中的。
他们被安排在其他几个较大的生产队里。一般每35人为一个知青户。同一个大队的知青因为距离近,往来比较频繁,以至于我们后来养了一条名叫“黑子”的狗,见了生人便十分负责任地吠声不断,但只要一见到外队的知青来,便摇尾连连,温顺得很。
罗山一带的村落一般都不大,我们落户的楼上生产队只有15户人家,七八十口人。村里有四口水塘,村民们都在塘边环水而居。
村西边五六户人家的房屋三面都被水塘包围着,只有一条路通向外面,这种地势,当地人称作“塆”。里人家的屋后长着一片十分茂密的竹林。
杯盏粗细的青竹随意地把枝叶拖曳在水面上,有一番天然的美丽。农民们说,竹子是罗山人的重要家居材料,做凉席、做桌椅、作农具、盖房子都用得上。
2
我们刚到时,没有地方住。队里临时把一间养过牛的房子腾出来让我们住。每人用土坯架上两块长条的木板就是床了。
因为养过牛,气味很大,还有跳蚤,咬得我们整夜睡不着。后来副队长找来一些“六六粉”打一通后オ把跳蚤赶走。
头两个月吃饭我们被安排轮流在各家各户吃“派饭”,每家一天。这个形式很好,我们轮过一遭之后全村人都已经认识了。
罗山文化落后,村里人大多数不识字,孩子的入学率也不到10%,但农民们对我们很尊重,他们不叫我们“知青”,称我们是省城来的“大学长”。大概在他们眼里,我们这几个1966、1967届的高中生已经是他们见到的学问最大的人了。
几个月后我们大队又来了一位郑州市机械局的干部。他叫张尊方,是郑州市派来负责解决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的。他正好也住在我们楼上生产队。
这使我们有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这位老张,人极厚道,又很负责任。他三天两头跑公社,找大队,要队里按照上级指示给插队知青盖房子。因此到农历十月底,在我们下乡两个月的时候,队里同意趁着农闲给我们盖房子了。
所以,我们参加的第一项大型劳动科目就是盖房子。我们对这里的农村和劳动完全是陌生的,因为上学时经常参加农业劳动、如秋收、麦收、抗早等都是在北方,水乡的劳动过去没有接触过。
但我们都知道,通过与农民一起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一切都会很快熟悉起来。我们要首先学做一个农民,オ能很好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图片来源网络,图文无关
这里人住土墙草房,建造的方法也极简略。
先用牛拉着石磙在收割过的稻田里碾上三五遭,用人拉的切刀在碾后的田里切出一块长60公分、宽40公分的土坯来,过来的土坯晒上六七天以后便变得坚硬起来。
用这些干土坯凭肉眼直观地就可以垒起墙来。和些稀泥就是粘结剂,也不挖什么“基础”,从平地全起就是。
全到高处,下边有人看着说“歪了”,上面的人便使劲向另一边推推。盖房子用料中最值钱的是屋梁,木梁径围约十公分,中间径向的檩条用的是竹子。
屋架完成后,上铺一层竹笆,最后用稻草分层次自房坡下部向上铺起,以上草压下草为原则。
大约三四天工夫,我们的三间堂屋一间厨房一间女生宿舍便告落成,我们喜气洋洋地搬进新居,开始了真正的农户生活。由于搬家太急促了些,我们屋子的地面在住了两个月之后还都是湿漉漉的。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李剑威,1954年生,郑州市人。1968年从郑州七中毕业后到罗山高店张河大队插队当知青4年。曾担任河南省冶金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现已退休。
☆ 往期精选
“老家豫南”四年推文精选!
新县这个塆,可不简单!
那些年,从彭新乌龟石走过!
(0)

相关推荐

  • 豫南的美食名片——罗山大肠汤

    导读: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演变出了数以万计的美食品类,而且带有浓厚的地域性色彩.受到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各地的美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地方特色.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 ...

  • 骑行312,第五天

    Day5,2017/9/20 潢川芒果商务酒店->罗山->汉庭信阳传媒店,106km 原计划昨天直奔罗山,160公里,今天再由罗山越过信阳到桐柏,大概120公里.第四天往往是感觉最疲劳的一 ...

  • 河南这个县即将崛起,新增1所重量级大学,占地2000亩,9月开学

    河南一直都有着望北向南.承东启西的地理优势,南与湖北相邻.西接陕西.北与河北与山西相接,东与安徽.山东相望.就在河南省罗田县,即将建立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江淮校区,可以说,当这个重量级大学建立,罗田县将引 ...

  • [老知青回忆录] 政治队长(七)

    政治队长(七) 种黄豆和种玉米一样,种谷子和种高粱一样.其它粘高粱.糜子.绿豆.小豆.土豆.地瓜.花生.罗卜.白菜等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就不在这里一一细说了. 很快就到夏锄季节,大田开始铲地了. 头遍地最 ...

  • 小黄河——罗山人的母亲河

    ▲(方伟诗书) 小黄河是发源于灵山终结于河口寨的贯穿罗山南北全境的一条河,是竹竿河的一级支流,干流全长98公里. 小黄河,因为和大黄河区别,常常写成"小潢河",在<水经注&g ...

  • 南洋十二年(十一)

    新乡大队篮球队所有友谊赛,我一场未打过,只做裁判.   知青中有会拉两胡的,吹笛的,敲鼓的,有会唱的会跳的.大队也组织起来成立"新乡大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书记亲自挂帅指导,负责 ...

  • 回忆在罗山插队那几年!(全文完)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欢迎投稿.交流. 27 当1972年的春风再次吹绿田野的时候,报纸上原来频频出现的&quo ...

  • 回忆在罗山插队那几年!(8)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欢迎投稿.交流. 23 1971年2月,大队正式把我调到张河学校当民办教师. 可能是因为以 ...

  • 回忆在罗山插队那几年!(7)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欢迎投稿.交流. 20 1970年插秧前夕,我们到高店公社礼堂首次演出亮相.由于准备充分, ...

  • 回忆在罗山插队那几年!(5)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欢迎投稿.交流. 14 似乎插完了麦茬秧(晚秧)之后没多少日子,就到了烈日炎炎的夏季.农活 ...

  • 回忆在罗山插队那几年!(4)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欢迎投稿.交流. 10 北方农民的自留地早就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 ...

  • 回忆在罗山插队那几年!②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欢迎投稿.交流. 四年插队忆罗山② 3 我们正式开火了.朱琰在家受过训练会做饭,他便成了掌 ...

  • 回忆我的母校——罗山竹竿中学(三)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本公众号侧重豫南风土人情.风景人文.资讯信息.专注原创.欢迎投稿.交流.微信:37096414   QQ:652371646 六.校园轶事 在校三年,我们逐步从一个 ...

  • 回忆我的母校——罗山竹竿中学(二)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本公众号侧重豫南风土人情.风景人文.资讯信息.专注原创.欢迎投稿.交流.微信:37096414   QQ:652371646 三.饭堂 离开了家庭,过上集体生活,最 ...

  • 回忆我的母校——罗山竹竿中学(一)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远离家乡的游子,喜欢在这里聊聊故乡.过往.世间百态,记录平凡人走过的时代.不定期更新,感谢您的关注. 三百里竹竿河流经我的家乡,几千年来, 绵延不绝,竹竿镇因河而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