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担当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 “赛先生” 概念诞生一百周年,也是《知识分子》和《赛先生》 “专家委员会” 成立一周年。在国际风云变幻中,中国科学本身、中国科学与世界科学的交流与合作、世界科学有关社会部分等均面临挑战。在此态势下,人类社会更需要科学的担当,中国科学界需要有所担当。为此,我们发起 “科学的担当” 主题笔会,欢迎大家参加。今天刊出第一篇,以科学家的担当为主题。
撰文 | 潘建伟   饶 毅   韩启德

● ● ●

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人类在古代就对自然有好奇心,以后逐渐从现象总结和推论出规律,包括科学规律。更有文艺复兴为人类文明的里程碑,突破了宗教的禁锢、解放了人类的思想、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础。科学从此一往无前,在现代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工程科学、前沿技术等建立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

几百年间现代科学不断拓展人类认知的疆域,深化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根本性地改变了人类生活、支撑了社会经济发展。几乎不可想象,如果没有科学的进步,当今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没有科学,人类将如何走向未来?

现代科学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逐渐传入中国。

100年前的五四运动使 “赛先生” 在中国大地上更为广泛传播,从 “开启民智”、“科学救国” 到推动现代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与世界各国一样经历了现代科学的启蒙,中国人民认识到科学有超出功利的智慧、超出技艺的价值,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70年前共和国成立后,很快吹响了“向科学进军”的号角;经历十年浩劫后,“科学的春天” 徐徐展开;改革开放打开国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得以确立。

新世纪以来,基础科学得到稳定增长的支持,应用科学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创新驱动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全国的广泛共识。今天,中国正在走向世界科学第一方阵的道路上,中国的科学有可能对中国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都作出更大的贡献。

发展科学是科学家的首要责任。爱因斯坦说,获得客观知识是人类所能拥有的最高抱负。以科学为天职的人,首要的使命就是追求智力的最高成就,发展新的知识、不断拓展人类认知的疆域。毋庸讳言,迄今为止,中国科学家对现代科学重大贡献仍然乏善可陈,仅有一人获得自然科学诺贝尔奖,其他达到相同或很高程度的工作也不是特别多。需要有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为追求科学本身的进步而不断探索,为自然的美丽、发现的惊讶、科学的庄严感到狂喜。在职业化的科学体系中,科学工作者需牢记初心:由智力兴趣所驱动,因原创发现所激动,为学术成就而自豪。

科学的领先地位,与整个民族的福祉息息相关。对任何大国来说,科学技术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的崛起和强盛,无一例外都有很强的科学基础支撑。要走在世界的前列,必须有原创性科学。我们的科学家应当努力做出真实的科学发现和有意义的技术发明,贡献于全人类。

我们提倡:弘扬科学精神、追求科学真理、发展科学文化。

当前我们需要让科学精神在文化层面深入人心。我们科学界还存在的浮躁风气、急功近利和首创精神不足等问题,限制了科学精神的培植与发扬。在科学界以外,不科学的东西很容易流行,反科学的东西不时会冒出来。

科学是求真的、理性的、实证的、批判的。求真的,就是孜孜以求,探索未知世界,成为点亮未来的火种;理性的,就是唯物的、逻辑的、辩证的,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实证的,就是任何发现、发明、创造,都是可以重复的;批判的,就是审辨的、严谨的,具有科学怀疑精神的,科学家必须具有批判性思维,没有批判就没有科学,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优秀科学工作者应该是自己工作的最严厉批评者。

科学提倡百花齐放,鼓励发扬个性,科学家之间要相互包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科学的担当,不是固步自封、不是唯我独尊。应当欢迎讨论、辩论、验证、反驳,在理性和良好的环境中,不断前进。年轻人不人云亦云,更不阿谀奉承;有成就的人不应与同辈弹冠相庆或抱团取暖;年资高的人更应当学习周光召先生不断发现和支持年轻人。所有优秀的科学家都需注意自我修养,不宜门户之见,应该成为优良科学环境的建设者,而不是污染者。

科学知识属于全人类,它是照亮世界的灯塔。科学容易共享,一经传播可以使很多人从中受惠。发展科学文化、为社会传播科学、帮助公众提供专业判断、启迪青少年的好奇心和科学梦想,是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交流科学推动国际合作,是人类共同进步的道路。我们呼吁国际社会重归科学国际化的常识,摒弃文化孤立和偏狭主义,建设理性的人类科技命运共同体,致力于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克服人类共同面临的威胁。

在远离科学仅为社会启蒙、告别研究仅为个人谋生的时代,我们科学家应当肩负起以智力引导科学发展的责任,在本职工作上做有意义的发现或发明,在社会科学文化建设上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既促进中国发展、提升中华民族的素质,更为人类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是科学家的使命,也是科学的担当。

制版编辑 | 皮皮鱼
(0)

相关推荐

  • 九旬老农花40年推导数学公式,专家:要是在古代,他就是祖冲之

    人类进步需要不断的探索实验.--题记 人类的发展是通过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进行的,而研究科学最不可缺少的便是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因此有些事情我们不仅要注重结果,也不能忽视过程. 众所周知,居里夫妇发现了 ...

  • 五四青年节谈科学与青年担当

    "科学"是五四运动的一面光辉旗帜,传承百年,历久弥新. 百余年前,民族危难之际,风雷激荡之时,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擎起"德先生(民主,Democracy)&qu ...

  • 花了9年观察驴挖井,他终于靠着众筹登上了《科学》

    实拍驴挖井.本文动图均来自Erick Lundgren所拍摄的视频 吃过驴打滚,你听说过驴挖井吗?不得不说,这还确是真实存在的事情,驴不仅会挖井,挖的井还让众多动物获得了水资源,可以说是以一己之力,养 ...

  •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

    ✎ 编 者 按  中国经济已从山寨经济发展到可以制造出好产品的阶段了. 下一阶段如果想再上一层,取得领先,就要有高度创新的能力,而这一定和中国未来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 本文整理自科研工作者鲁白. ...

  • 科学网

    2020年12月12日上午,得益于江苏大学信息科技研究所长刘桂锋老师分享的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十四五"规划研讨会直播链接.我通过网络直播听了几场报告,并将部分内容"转播&q ...

  • 以人为本的科学道路

    以人为本的科学道路 为什么东西方都有"神造人"的传说?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神".神者,先天本体,其心为先天之德,其形为先天之道,德道本合一.古籍经典多用& ...

  • 八个科学方法,改善你的记忆和认知能力,让你变得越来越聪明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变得越来越聪明. 而聪明与否的关键,除了取决于我们天生的智商之外,还取决于我们后天,有没有"打磨"自己的大脑. 通常来说,锻炼自己的大脑有两种方式: 1,抽象形式 ...

  • 科学“养”泵之振动那些事,必看!

    当泵及其关联系统发生故障时,通常归结到四种类型:断裂,疲劳,摩擦磨损或泄漏.断裂的原因是过载,例如超过预期的压力,或管口负荷超出推荐的水平.疲劳的条件是施加的载荷是交变的,应力周期地超过材料破裂的耐久 ...

  • 一文读懂:宗教、哲学、科学,的诞生史

    作者:黃爾文 公元2021年5月7日 2文讲解<西方哲学史>系列 (第3章. 宗教.哲学.科学 の 诞生) 释迦摩尼 如果按照一个"发展顺序"来讲的话呢: ❶是人类最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