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影像诊断系列】新冠肺炎影像分析思路与读片分析

本节内容由山鹰勇涌播讲


一  新冠肺炎影像综合分析思路

符合新冠肺炎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分布:胸膜下、小叶核心区域或小叶分布、 弥漫分布。

密度:磨玻璃密度伴细网格征、实变影。

与胸膜关系:长轴与胸膜平行。

主要征象:细网格征、晕征、反晕征、血管增粗征(增粗血管影)、碎石路征、支气管扩张征等。

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査、流行病学史,考虑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核酸检测阳性者则确诊。


不支持新冠肺炎的影像学特点:

轻症患者病灶以内中带为主。

病灶长轴与支气管走行一致。

以磨玻璃样表现为主,无明显修复表现时出现支气管壁增厚。

树芽征。

病灶内有空洞影(空洞征)。

磨玻璃影分布有重力趋势。

病程早期存在胸腔积液。

有上述征像或分布特点任意一条的,诊断新冠肺炎可能性小,如果多条出现基本可以排除新冠肺炎。 


重症影像演变:

弥漫性磨玻璃影或实变累及肺髓质区超过两叶,警惕重症。

实变的特点不符合轻症患者的思路,明显大片实变高度警惕病情恶化。

小斑片状实变伴随纤维条索影提示机化改变可能,考虑好转趋势。

出现弥漫性内中带纤维条索影+多发小囊,提示纤维化明显,肺功能严重受损。

二  新冠肺炎病例影像读片分析

超早期CT征象分析

病例1

0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8岁,咳嗽、咳痰4天,畏寒、发热3天,最高体温38.2℃。有疫区生活史。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2.6x10^9/L、淋巴细胞计数0.65×10^9/L。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02

影像资料

03

影像所见

左肺下叶背段胸膜下可见一小片状磨玻璃影,边缘见晕征,晕内可见细网格征、 血管增粗征,周围磨玻璃部分边界模糊,邻近胸膜轻度牵拉。

04

病例分析

  1. 分布:胸膜下。

  2. 密度:磨玻璃影,朝实变发展,细网格征、晕征。

  3. 数目及形状:单发,小片状。

  4. 支气管及血管:可见增粗的血管影,未见支气管壁增厚及堵塞。

  5. 阴性征象:未见树芽征、胸腔积液、空洞征。

  6. 小结:左肺下叶胸膜下单发稍高磨玻璃影,见细网格征、晕征,符合间质为 主病变,患者有急性起病的发热及呼吸道症状,血常规白细胞及淋巴细胞减低,首先考虑病毒性肺炎。结合患者流行病学史、病灶单发、范围局限,符合新冠肺炎超 早期影像学表现。

【病例来源】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中心於雄提供


病例2

0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8岁,发热、畏寒3天,最高体温达39℃。今日呕吐一次,呕吐物为黄色胃内容物。5天前有与新冠肺炎患者接触史。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6.52x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18.70%。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02

影像资料

03

影像所见

双肺见多发性小叶大小斑片状磨玻璃影,以胸膜下及小叶核心区域分布为主, 密度均匀,边界模糊,可见血管增粗征。

04

病例分析

  1. 分布:胸膜下及小叶核心区域分布。

  2. 密度:磨玻璃影。

  3. 数目及形状:多发,小斑片状影。

  4. 支气管及血管:未见支气管壁增厚及堵塞,可见增粗血管影。

  5. 阴性征象:未见树芽征、胸腔积液、空洞征,未见晕征及反晕征。

  6. 综合分析:胸膜下及小叶核心区域分布,多发小斑片状磨玻璃影,非叶段性 分布,符合间质性分布为主,支持病毒性肺炎。磨玻璃病灶小叶大小,内部密度均匀、浅淡,边界模糊,未见实变影及纤堆条索影结合临床及流行病学史,符合新冠肺炎超早期影像学表现。

【病例来源】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中心於雄提供


参考文献:《新冠肺炎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编辑:山鹰勇涌

审核:杨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