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吧?奥地利也曾是足球强国|欧洲杯Day3

英国是现代足球的发源地,哪个国家先张开怀抱拥抱英国人和英国文化,那里的足球文化便很快开展起来。
丹麦是第一个吃到“螃蟹”的国家,一是地理位置接近,更重要的是,北欧和荷兰等国家,出身的文化背景未受强权国家的自尊心所累,因此能自在表现出精英的态度,体现在他们不等英国人过来,而是自己去英国,把英国好的东西带回来。
因此,丹麦于1876年成立了欧洲大陆第一支足球队哥本哈根足球俱乐部,1889年又创立欧陆第一个足球协会,丹麦人超前欧陆大部分国家将近10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整个欧洲的足球停滞,四年的战事重创了旧欧洲的社会和政治风景,四个原处巅峰的欧洲帝国颓然瓦解,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所谓的战胜国,旧贵族也受到重创,旧的统治形态发生了变化。
这对于足球世界带来的最大变化是,足球原本是偏上层、偏精英的游戏,但如今工人阶级有更多机会参政,有更多机会参与足球,同时,工人阶级争取到修法缩短工时,星期六改为放假半天,有些地方干脆周休两日。这样一来,年轻人有了更多的周末和休闲时间留给自己,可以用来踢足球或是看足球。
奥地利和匈牙利这场中欧每年最热门的比赛,战前只有不到一万人会到现场观赛,战后观众人数几乎以倍数增长,1918年末有15000人,1919年是25000人,1921年45000人,到1922年继续增加到65000人。

▲1908年奥运会的丹麦足球队。最后排的球员里左二为哈那德·玻尔,是个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的弟弟,曾和尼尔斯·玻尔效力于同一家俱乐部。
说到奥地利,奥地利的维也纳在1924年成为英国境外第一个举行职业联赛的地方,为什么是维也纳?中欧多瑙河沿岸在一战之前,足球只能勉强称得上流行,但为什么战后却以令人目眩的速度发展跃进?
《足球是圆的》一书作者Goldblatt说,一方面是领土分裂的产物,是旧政治社会框架瓦解后中欧地区释放的活力形成的结果。
一战落败后,奥匈帝国被分割为多个小国家,匈牙利、捷克、波兰和南斯拉夫纷纷宣告独立,解体的王国中心只剩下领土缩得小小的奥地利。
维也纳突然从一座210万人的大城市,受人口5200万的跨民族帝国统治,变成了一座180万人口的首都,治理一个只有640万人、过半数是德语人口的国家。这种变化,恰好让过去被帝国风采遮蔽的维也纳,迸发了活力。
另一方面则是文化冲突,这种冲突,使得足球比赛更加火爆。
维也纳有党派的冲突,1919年,基督教民主党人卡尔·伦纳当选总统,但社会民主党的雅各布·洛伊曼却成为维也纳市市长,这种反差,造成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维也纳是奥地利社会民主的实验室,维也纳的周边是黑色汪洋,黑色是农村的代表色,奥地利基督教民主党牧师长袍的颜色,而维也纳是黑色汪洋包围着的一座赤红小岛。
维也纳快速队Rapid Vienna,就是社会民主党试图建立“红色”足球文化的产物,牢牢扎根于工人阶级;而维也纳队(FK Austria),当时名叫维也纳业余队,则标榜“布尔乔亚”足球,他们和自由派布尔乔亚以及市内大量犹太知识分子联系在一起,或许是妒忌这种球迷基础能带给球队充沛资源,有人称他们为“薪水足球”,这大概就是最早的金元足球吧,1921年入队的Karl Geyer就承认他是为钱而来。

随着一个名叫马蒂亚斯·辛德拉尔的球星诞生,奥地利足球进入历史最辉煌的时期:
辛德拉尔因为身材单薄获名“纸人”,但脚下技术却一流,当时的球评家形容他脚上就像长了脑子一样,因此又有“球场莫扎特”的外号。他是当时奥地利最伟大的球星,也是二战前最好的五名球员之一,1998年,他被评为奥地利世纪最佳运动员,1999年,又获封奥地利世纪最佳球员。
在他率领下,当时的奥地利队被誉为“梦之队(Wunderteam)”,1931年4月12日至1932年10月23日之间的14场比赛,他们保持不败,取得11胜3平的成绩,包括5比0狂胜苏格兰,这是苏格兰第一次在欧洲大陆输球。
1934年世界杯,奥地利杀入四强,仅输给最后的冠军、东道主意大利队。

▲奥地利国家队在1930年代初被称为“梦之队(Wunderteam)”,1931年4月12日至1932年10月23日之间的14场比赛,他们保持不败,取得11胜3平的成绩,包括5比0狂胜苏格兰,这是苏格兰第一次在欧洲大陆输球。
辉煌止于战争。
1938年3月12日,德国吞并奥地利,奥地利足协随之被解散,而“梦之队”则被德国视为一个宣传武器,于是,德方宣布,德国队和原来的奥地利队将合并为一支足球队,4月3日,德国队将与“梦之队”进行一场表演赛,作为德奥合并纪念赛。
奥地利被允许最后一次穿上原来的国家队球衣出场比赛。纳粹德国要求双方打出一场低比分的平局(所谓握手言和),据当时的报道描写,辛德拉尔在上半场错过了多次机会,他沉迷于控球,把德国球员耍得团团转,但临门一脚总是偏出。
最后20分钟,奥地利队突然发力。利用补射机会,辛德拉尔攻破了德国队的球门,之后队友再入一球,奥地利队最终以2比0获胜。辛德拉尔在主席台前跳舞庆祝,而主席台里,正坐着多位纳粹高官。
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句话是:“放学了,你们走吧。”辛德拉尔则说,我太老了,你们走吧。他以这个理由拒绝了“大德国队”的征召,开起了咖啡店。
第二年伊始,1月29日,35岁的辛德拉尔在公寓中被发现时已经死亡,躺在旁边的女友也在第二天去世,官方给出的死因是一氧化碳中毒。
至今,辛德拉尔的死因仍是个迷,他的离去象征着维也纳一个时代的终结:地理上,这座城市被希特勒占领;孕育出弗洛伊德、施尼茨勒和哈耶克的文化名城沦陷;在二战前曾是世界足球中心的奥地利,从此逐渐边缘化。
今天在奥地利也很难见到辛德拉尔的痕迹,没有雕像,没有海报,没有哪座球场以他的名字命名,更别说他的足球学院了。
那个奥地利足球最辉煌的时代,只存在史书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