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与干姜配伍的作用与功效

(0)

相关推荐

  • 附子与白芍配伍的作用与功效

    [基源与功效]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 白芍为毛莨科植物芍药的根.性味苦.酸,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 ...

  • 用药有理有据之附片的探讨(一)

    春立,新出,大地也将开始焕然一新,焕发生机的时刻又到来了,春节的喜庆也到来了.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牛气冲天!!! 大自然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有各的景色,各有各的特点,安排得明明白白.妥妥当 ...

  • 每日一药——附子

    附子(AconitiLateralisRadixPraeparata) 别名:附片.盐附子.黑顺片 用药部位:子根的加工品 性味归经:味辛.甘,性大热:归心.肾.脾经 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 ...

  • 附子的功效与作用、注意事项与禁忌、附方

    [别 名]附片.熟附片.黄附片.白附片.黑附片,制附片. [来 源]为毛莨科乌头属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以栽培品种的子根加工后供药用. [成 分]附子含生物碱:乌 ...

  • 附子与乌头的功效异同

    (1)共同性 附子与乌头的性味相近,均味辛性热,有毒,皆归经于心肾脾,均具有性热散寒.温经止痛之功效.应用时,必须证见脉象微细或沉迟,舌苔薄白或白腻而后淡胖,口淡不渴,肢冷畏寒,腰膝酸冷,大便溏泄,小 ...

  • 《本草精荟》:回阳救逆:附子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 李时珍言:"初种为乌头,象乌之头也.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乌头如芋魁,附子如芋子,盖一物也.别有草乌头.白附子,故俗呼此为黑附子.川乌头以别之. ...

  • 《中医实战笔记》第二章:回阳救逆要药:附子的功效与应用

    附子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张锡纯言:"种附子于地,其当年旁生者为附子,其原种之附子则成乌头矣.若种后不旁生附子,惟原种之本长大,若蒜之独头无瓣者,名谓天雄,为其力不旁溢,故 ...

  • 中药附子的配伍应用与药对禁忌

    [性味归经]性大热,味辛.有毒.通行十二经. [功效]补火回阳,散寒湿,止疼痛.本品辛温燥烈,回阳救逆之力最强,为峻补元阳.温经散寒的要药.在脏腑能补命门真阳.暖脾胃.温心阳而通血脉:在经络能温经散寒 ...

  • 干姜、细辛与五味子配伍的作用与功效好处

    [伍用功能] 温肺化饮:平喘止咳. [伍用原理] 干姜味辛,性热,入心.肺.脾.胃.肾经,不仅能温肺散寒以祛饮,还能温脾燥湿以化痰.细辛味辛,性温,入肺.肾经,辛散温通,既能温肺以祛寒,又能温肺以祛痰 ...

  • 麦冬与半夏配伍的作用与功效好处

    [伍用功能] 养阴润燥,清热降逆. [伍用原理] 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入心.肺.胃经,色白体润,最善养阴和胃,润肺止咳,亦能清心降火,使肺不犯于贼邪,故止咳效著.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入脾.胃经, ...

  • 甘遂与半夏配伍的作用与功效好处

    [伍用功能] 开结逐饮. [伍用原理] 甘遂味苦,性寒,有毒,入脾.肺.胃经,功能泻上.中.下三焦痰饮,使水从大便泻出.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入脾.胃经,能燥湿祛痰,开结除饮.甘遂和半夏相伍,一逐一开 ...

  • 枳实与厚朴配伍的作用与功效

    ​养生之家导读:枳实,厚朴二药配伍,具有较强的破气除满,祛痰消痞作用. [基源与功效]枳实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的干燥幼果.性味苦.辛.酸,温.归脾.胃.大肠经.具有破气除痞,化痰消积之功 ...

  • 大黄与黄芪配伍的作用与功效

    [基源与功效]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效.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 ...

  • 栀子与淡豆豉配伍的作用与功效好处

    [伍用功能] 泻火除烦:解郁止痛. [伍用原理] 栀子味苦,性寒,入心.肝.肺.胃.三焦经,长于泻火除烦.淡豆豉味辛.甘.微苦,性寒,入肺.胃经,长于解表散热. 栀子降而不升,清利小便,泻心肺之火:淡 ...

  • 防己与黄芪配伍的作用与功效

    [基源与功效]防己为防己科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粉防己的根.性味苦,寒.入膀胱.肺经.具有祛风止痛,利水消肿之功效.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 ...

  • 半夏与麦冬配伍的作用与功效

    浏览:8次作者:养生之家小编 发布时间:2019-03-16 11:16:29 养生之家导读:二药配伍,一燥一润,相使为用.使之润而不燥,养阴生津而不滋腻,燥湿化痰而不生津,降逆和胃而不伤津,相互制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