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傅新蕾:“科学早恋”批判


一、“科学早恋”被无耻宣称为“新中产家长圈的风险对冲”
“早恋“这个词在我的记忆里等同于“过错”和“耽误学习”,直到我刷到一条关于“科学早恋”的热搜。海淀某中学老师发现班上有两个同学早恋,秉着一贯的做法,通知了双方家长,没想到的是,双方家长居然相对了眼,觉得两家条件匹配,让老师不要干涉。由此,还衍生出了一个经济名词:新中产家长圈的风险对冲。
二、“早恋”是污名影响青少年情感成长并耽误爱的教育
青春期的孩子们本就处于情感的懵懂时期,对美好的爱情有向往之情实属正常,有心仪的对象更是正常。恋爱不是洪水猛兽,身为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恋爱观进行良性的引导。成人应该教给他们的是:爱一个人的前提是爱自己,而不是一味的付出;爱他人和保护自己并不冲突;什么才是爱,怎样判断亲情之爱,友情之爱还是爱情之爱……
三、“科学早恋”物化个人包办情感倒退为提前抢占资本
恋爱在我看来是恋爱双方在产生的情感的基础上,才会在这个过程中会考虑到双方家庭的因素,去决定是否要组成一个家庭去生活。然而,现在却打出了“提前过滤筛选,锁定阶层合适的亲家“的口号,真是让人匪夷所思。在家长群里,把昵称后面标上F/M来区分性别。每一次发言都是一场暗戳戳的抛绣球,期望找到与自己家庭阶层相称的家长,从小培养儿媳妇(女婿),这不是恋爱,这是联姻,甚至可以说是包办婚姻。他们为了追求更好的资源,想出了“科学早恋“的法子,将两家的家庭资源合二为一。这样的做法,不仅教给了孩子一种错误的恋爱观,还把教育及其相关的事物当成了一种工具。
四、“教育”在实践中被工具化资本化而危害青少年成长
由此可见,在大众口中的教育似乎变味了,和学术界所说的教育仿佛不是同一个词。他们追求的教育方法是如何才能更大程度的挖掘孩子的潜力,如何让自己的孩子超过同龄人,如何利用自身的资本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从而获得更好的社会资源。教育在这些家长眼里,是一个改变阶层的途径:考入名校意味着拥有更大更优质的人脉圈,意味着一个金晃晃的头衔,意味着高薪,体面的工作……在这种现实下,人人都是教育家,很多宝妈开微博,发帖子分享自己的“育儿心经”,并被大波望子成龙心切的爸妈奉为宝典。他们不仅缩短了教育的时长,也看轻了教育的深度。
五、“教育即灵魂转向”值得国人深思以促进学生的解放
我个人更偏向于“教育即灵魂转向”的说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人拥有思考的能力,从而能够去分析问题,辨明是非;为了提高全民素质。教育更是一项终身的事业,而不是用来谋求社会地位,优质资源的用之即弃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