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为何总在深夜找上门?教你4招有效预防

深夜里,当你正做着美梦时,大脚趾上忽然传来阵阵刀割般的疼痛!

你蜷缩在床上,开始怀疑人生……

白天还好,注意力可以分散,可为什么偏偏在这漫漫长夜中发作,多令人苦恼?

痛风的发生,源于体内“尿酸”浓度过高,超出自身溶解度后,会在关节腔形成细小的尿酸盐沉淀,激活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引发急性关节疼痛。

痛风总在夜间发作,主要因为以下4个方面:

01

浓度

无论白天黑夜,人体的水分都通过呼吸、排汗、排尿等途径不停丢失。

但漫漫长夜,人体处于睡眠当中,却不像白天那样能随时补水,机体处于相对脱水状态,血液浓缩使得尿酸浓度升高,结晶沉淀,从而诱发痛风;

如何应对?
  • 水分的摄入对于痛风患者有多重要,相信就不用黄闰月大夫多说了。

  • 饮水仍应以白天为主,但睡前也可适量喝水。

  • 避免卧室过于干燥,可以在床边放置水杯,感觉口渴可随时饮用(但注意不要狂饮水)。

02

温度

睡眠时的机体新陈代谢率降低,体温下降,使得尿酸盐的饱和度降低,更容易发生沉淀;

如何应对?
  • 冬天要注意保温,特别是肢体远端。

  • 在夏天时,痛风患者切忌贪图一时凉快,将空调温度调节过低。

03

激素

在人体的生理激素中,有一种叫“肾上腺皮质激素”,它具有抑制炎症作用,能有效改善痛风发作时的症状。

但是,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夜间此激素分泌减少,从而给了痛风发作以可乘之机;

如何应对?

虽然激素分泌我们无法调节,但可以通过外源性应用皮质激素药物来预防、缓解痛风症状。

但值得注意的是,药物存在可能副作用和潜在风险,必须符合激素治疗适应证、并在医生指导下才可使用。

04

缺氧

对于痛风患者睡眠时“打鼾”,或夜间呼吸不畅的现象,还是比较常见的。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呼吸暂停,这些情况会导致机体血氧浓度降低

为应对组织缺氧,机体核苷代谢增加,即使不吃不喝也会产生大量内源性“嘌呤”,而嘌呤的代谢终产物正是引发痛风的尿酸。

如何应对?
  • 睡觉时建议选择侧卧位或半俯卧位,抬高床头或枕头,并保持鼻腔通畅;

  • 超重、肥胖的朋友该减减肥了;

  • 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可选择佩戴矫治器、接受手术等方法治疗。

痛风急性发作不要用膏药止痛

由于痛风急性发作时关节局部红肿充血比较明显,局部炎症性反应也较剧烈,有的风友会自作主张地使用伤湿止痛膏止痛。

其实,这一做法不妥。

一方面,伤湿止痛膏之类的膏药多为温燥之品,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加重局部充血。

另一方面,如果病人关节处已经存在痛风石,这个时候用伤湿止痛膏,则有可能导致局部皮肤破溃糜烂,加重病情。

在急性痛风发作时,既不能对局部关节进行热敷或冷敷,也不能进行局部按摩。

因为热敷、按摩会加重病变部位充血,加重肿痛。而冷敷会降低病变部位温度,促进血尿酸进一步沉积于病变部位,加重局部炎症。

药物才是治疗痛风的关键
0
1
急性发作期:以抗炎治疗为主


争取在24小时内使用抗炎止痛药物,已使用降尿酸治疗的可继续使用,没使用降尿酸药物治疗的:

若规律使用抗炎治疗,可同时给予降尿酸治疗;若无规律抗炎治疗则建议2周后再降尿酸治疗。

0
2
间歇期:以降尿酸为主

需要坚持长期的降尿酸治疗,使血尿酸<6mg/dl,可降低痛风的复发率,预防并发症。

同时,小剂量抗炎治疗的辅助有利于预防痛风发作。

0
3
慢性痛风石病变期:以降尿酸为主

降尿酸达标治疗,控制血尿酸<5mg/dl,有利于痛风结晶的溶解。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