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副社长来楚生教篆刻刀法

和所有书画兼擅的艺术家一样,作为吴昌硕得意弟子的来楚生对于毛笔的掌控可谓炉火纯青。

来楚生他具有十分出色的造型能力和蕴藉丰富的笔墨处理,这使得他的许多作品在简简单单中意味无穷。

而其肖形印更是融汉画像、古肖形印为一炉,在印坛上冠绝古今,无出其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来楚生先生关于刀法的心得,并感受其在肖形印篆刻上的杰出造诣。

讲刀法须先讲执刀,前人多以写字作比喻,写字首先要讲执笔,刻印当首先讲究执刀,这一例子,自很恰当,但执笔有多种多样,执刀也不能以一种法则来概括。

前人谓执刀同写字一样,应由外入内,由上而下,刀锋向己,不可向外,初学往往如执钢笔式样,刀锋自内而外,实大谬误。

此种说法,仅从传统古法来讲,古今条件不同,方法自有变易,古无印床,刻时全凭左手执持,所以有一手执刀不动,以石就刀的说法,甚至斜躺在沙发上,也可从事。

后来用具改进,以印床代手,自较省力,且不致漏刀伤手,则又何乐不用,但传统古法,自有其优点,仍应保持,要知今古异势,一成不变,也不尽善,法须活用,甚何方法都可,主要是如何把印刻好。

传统执刀法式:是以拇指、食指、中指撮定刀干,无名指抵于刀后,小指辅于无名指后,用大拇指压下食指、中指,无名指向上抵住,使刀锋角,一起一伏,无名指徐徐输送,力量集中在腕指间,而尤得力于无名指(见孔云白《篆刻入门》)。

其实这种方法,就是古刀法十三种中的一种切刀法,刀法多样,一印之成,不仅用一种刀法而已,执刀之法,也随时变换,例如冲刀,就与执钢笔式样同,刀锋自内而外,他如单刀印,不可能一印中全用单刀,一刀未妥,往往救以复刀。

不过切刀在治印上自是一种重要方法,多用切刀,线条波折多,灵活不呆板,西泠八家的陈鸿寿、赵次闲等就是惯用切刀的。

不过过分地把切刀公式化了,冲刀一味向前冲,就容易光滑板刻,也可如切刀的时起时伏,线条就生波折,他如舞刀,刻时刀向左右摆动。于腻性的印石(如昌化石一类)比较有用,石腻不易推动,刀动易于前进深入。

还有所谓单刀、复刀,单刀者,一刀即妥,一刀未妥,再补一刀,就是复刀,他如正入正刀法、单入正刀法、双入正刀法、涩刀、迟刀、留刀、埋刀、轻刀等诸法,名称看似两样,而实际相同类似。


【版权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必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