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送给张大千一幅画,大千看后却不知所措!

文/王呈祥
互赠礼物,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如诗人赠诗、书友赠书、画家赠画一样。通俗来说,就是以物寄情,彼此之间留个念想。但有时赠者所赠之物,未必受赠者就一定喜欢,说不能还会闹出笑话,当年张大千和毕加索互赠礼物就是这样的。
一九五六年,应巴黎现代艺术馆馆长乔治萨勒的邀请,张大千携夫人访问巴黎,期间专门去拜访了旅居至此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二人虽有很多不同,但也可谓一见如故,毕竟艺术不分国界。为了让大家能够直观了解解这次二人的会面,下面,我们来模拟当时场景。
巴黎的春天并不像中国四川那样暖和,依旧是寒意绵绵。这天,张大千带着他的(也不知是第几任)妻子和一个翻译来到毕加索的居所。
张:请问毕兄在家不?
毕:来了,老弟(当时说的应该是英语或西班牙语,汉语老毕不会)。
张:毕兄,小弟仰慕你已久,今特来拜会(声明一点,毕加索不姓毕)。
毕:外面凉,快带碗里来,不对,快到屋里来。
张:毕兄还挺幽默,应该巧克力豆吃的不少吧!
然后,张大千便走进了毕加索的画室。令他没想到的是,毕加索原来对中国绘画这么感兴趣,竟仿画了近两百幅齐白石的作品,虽说画得不怎么好,但对中国绘画的理解是非常深的。毕加索将这些画一一拿给张大千看,并恳请他予以指正。
张大千说:“您不会使用中国毛笔,墨色分得不好。毛笔蘸墨是依靠水分多少来控制深浅的,从而形成焦、浓、重、淡、清五种墨色。”我们都知道,将英文翻译成中文比较容易理解,而将中文翻译成英文就困难了。这段话,当时翻译人员也仅是翻译了个大概,因而毕加索听后,只是一边点头一边说谢谢。
“谢谢张先生的指点。只是有一点我不明白,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到巴黎来学习艺术?不要说法国没有艺术,整个西方,白种人都没有艺术。”毕加索说。“毕兄您忒客气了,西方还是有很多艺术值得我们学习的。”张大千说。
就这样,两人谈了很久,交流了很多。“由于美术馆展览还没有结束,我就不再叨扰了。临走前,我将带来的这幅墨竹图送给你,希望用它见证我们的这次见面。”张大千说。接过墨竹图,毕加索爱不释手,“稍等一下,我也送你一幅我的作品。”
提起笔,毕加索刷刷几下就完成了一幅抽象画,并将它送给了张大千。当大千接过画后,看了很久都没有出声,最后说:“毕兄,这幅画画的是我吗?”只见这时毕加索哈哈大笑。就这样,大千离开了毕加索的画室,结束了这次拜访。
毕加索送给大千的这幅画,后被人命名为《牧神图》(下图)。牧不牧神,咱是不知道,反正画上的内容很尴尬是真的——一个留着大胡子的抽象人头,便是这幅画——酷似小学生的连环画。的确,这幅画中的人物与张大千很像,大胡子、圆脑袋,头发稀松。也难怪,张大千疑问是不是画的是自己。
后来,直到张大千去世,都没有将《牧神图》拿出来示众。有人说是因为珍贵,也有人说是因为不堪入目,到底是因为什么,谁也说不清楚。也许是审美的不同的原因,张大千并不喜欢这幅画,所以才没有拿出来,当然这只是猜测。不管怎么说,《牧神图》都见证了中西方两位绘画大师的交集,也见证了两人的这次会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