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镜宾/千年陈酿看儒学


千年陈酿看儒学
王镜宾

在中国历史上,马上得天下是武火烧烤,下马治天下是文火慢炖。与成吉思汗武火烧烤征服欧亚大陆相比,孔子及其弟子创造的儒学思想可谓文火慢炖,汤鲜肉飘香,缓慢地向世界传播,其影响超过了两千五百年。多吃烧烤对人体有害,因为武火烧烤破坏了食物中的蛋白质结构,而多吃文火慢炖出来的鲜肉鲜汤对人体大有裨益。当年,孔子及其追随者在春秋时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在世时郁郁不得志,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发现了孔子“事君以忠”的苦心,发现儒家经典才是维护封建统治,亲自祭孔,此后汉武帝进一步把儒学思想提高到官方唯一正统思想。两千多年间先后有十二个皇帝十九次到山东曲阜祭孔,对孔子封王封圣,使儒学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最大的文化软件,维护封建社会统治最强大的软实力。
儒学思想从论家庭礼仪和等级尊卑入手,引申向江山社稷,引向臣民对君王忠诚,继而要求君子修身,反对小人,从家庭和社会伦理阐发,到国家政治,治国安邦,到发展科学和商贸,从个人道德修养到为人处世哲学,成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系统理论,是维护封建王朝的利器和精神支柱,儒学思想及隋唐以后形成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大厦上的轻钢龙骨,儒学经典成为历朝历代规范官方政治活动和道德标准的标杆,是预防、治疗、保健封建王朝和士大夫百病的灵丹妙药,可谓封建王朝治疗百病的“中药大全”。其中的主要名贵药材是忠、孝、悌、礼、仪、仁、智、信等,经典药方是德治,重礼、忠君、尽孝、仁政、诚信、睿智、勤学、和谐等,反对酷刑、暴政、非礼、不孝、不忠、懒散、犯上作乱等,形成辩证关系。其中治学方面的名句名言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道不同,不相为谋。”“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强调从政者要终于学习,积极参政。
从政方面有名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强调减少刑罚,以道德教化为主,让民有羞耻之心,少犯法。“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应对齐景公问治国之法时孔子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强调各司其职,不越权,恪尽职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指出当权者要以身作则,正己才能正人,形成权威。
个人修养方面,反复强调君子的责任与担当:“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悔圣人之言。”“君子有三戒:少之时,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不忍,则乱大谋。”“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等等。
在兴礼与施仁政方面,名言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光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俞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但孔子也知道完全用道德说教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需要明正典刑。他任鲁国大司寇摄行相事后的第七天就杀少正卯,杀了一个身有“五恶”的小人恶人,杀一儆百,惩恶扬善,改变社会风气。
关于廉洁从政方面,《论语》第二十章中孔子提出“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五美”即五种美德:“君子 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意思是说君子给老百姓恩惠但自己不来耗费,役使老百姓,老百姓却无怨言;追求仁德,却不贪图财物;庄重矜持却不傲慢;态度威严却不凶猛。屏“四恶”即摒除四种恶德:“不教而杀谓之虐 ;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意思是不事先教育便杀戮,就是暴虐;不事先通知,而突然要求完成,就是残暴;命令下达很晚,却要求如期完成,就叫贼害;同样要给与人的东西,在拿出来的时候又很吝啬,就是酷吏的作风。黄侃在《论语义疏》中说:“欲仁义者为廉,欲财色者为贪。”儒学对廉洁从政也有很高的要求,在山东曲阜孔府内室门里绘有一幅壁画,是贪壁图,警示孔府外出做官的人以此为戒,切不可贪。据说,衍圣公当年每次出门时,都会驻足观看此图,并得有人喊一声“过贪心”,他才会迈步走出去。千百年历史实践证明,廉政要靠个人的道德修养的柔情引导和制度的刚性约束才能实现,二者缺一不可。
儒家经典是封建社会的智囊库,精神思想的百宝箱,只要帝王将相学习它,重视它,利用它,都能从中找到治国法宝,破解难题的利器。北宋开国三朝宰相赵普出身平民,苦读《论语》,就有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传诵千年。事实上,凡是重视儒学思想,身体力行的王朝,其兴盛得快也持久,反之则衰败得快,历代帝王中有汉高祖、汉明帝、汉章帝、汉安帝、魏文帝、周太祖、宋仁宗、清圣祖、清高祖等十二个皇帝十九次到山东曲阜祭孔,汉朝、宋朝、明清王朝统治时间都较长久。
孔府、孔庙中有许多帝王将相、大文学家、书法家、诗人题写的楹联、匾额,孔庙中有十三碑亭,包括唐、宋、金、元、明、清、民国时期碑刻55通,清康熙皇帝手书“万世师表”,宋徽宗和清雍正皇帝题写的“大成门”,其中有名的是清高宗题写的“杏坛”;清乾隆皇帝赋诗题碑《杏坛赞》:“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降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明宪宗朱见深为孔庙立的成化碑评价极高:“朕唯孔子之道,天下一日不可无焉,有孔子之道则纲常正而伦理明,万物各得其所矣。”“孔子之道之在天下,如布帛栗黍,民生日用不可暂缺。”“天生孔子纵之为圣,生之安行仁义中正,师道兴起,从游三千,往圣是继。”碑文书法艺术高,把孔子思想比作吃饭、穿衣、花钱,一天都离不开。清朝康熙皇帝为孔庙题匾,称孔子为“万世师表”,封孔子为“万世皇帝之师,千古人类之表。”明清两朝的好皇帝把孔子及儒学推向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巅峰。
事实上,孔子及其思想上的标杆很高,很少有人能达到,即使封建王朝的千古圣君,如唐宗宋祖,汉武帝,清康乾隆盛世都只是接近,不能达到,只能仰视,不能平视,俯视,可望不可及,尧舜之治只是人们的理想社会,这是以私有制为主的封建社会政治文化制度所制约的结果。而儒学思想的普及不仅是封建统治者大力推广的结果,而且其精华也是老百姓自觉学习的结果,因为儒学经典发现了人性美的光辉,符合普通人的成长规律,它弘扬了社会正气,打击和抑制了人性恶和歪风邪气,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才能长盛不衰。
只有私有制及其创造的各种思想沉渣彻底消失,儒学经典才会真正畅销天下;正如精美的药材、食材、药方、食谱、技术都可以传承一样,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传承,只有与时俱进,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剥去儒学思想的糟粕,如同剥掉榴莲、荔枝那样粗糙棘手的坚硬外壳,将其富含营养的、赏心悦目的果肉取出品尝,才会真正尝到其精华思想的美味佳肴。

作者简介
王镜宾,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省小小说协会理事,郑州市作协副主席,多年来在国家,省,市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出版有文学、歌曲、书法作品集《阳春白雪》,《登云钓月》,后者2015年获得郑州市第十七届文学艺术成果奖,歌曲《中国姑娘》,《清廉颂》,《牵引》,《游子追月》,《矿工赞歌》,《密瓷,千年的期盼》等先后获得了国家,省郑州市创作奖和'五个一工程奖’。


“河南文学”是河南省阅读学会下属的一个纯文学公众平台。以“不薄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国各界征稿(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稿费以打赏为准,作者、平台四六分成)。
本平台每周二、四、六更新
投稿邮箱:zzzuojia@126.com
出品/河南省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编辑部
主编/李 一
责任编辑/苏小蒙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