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斌:如何提高文化强国建设的含金量?

本文原载于2021年4月《金融文化》总第39期,原题为《文化强国的实现路径》。感谢作者授权“天熹策论”微信公号发表。转载请保留作者信息,并标明来源于“天熹策论”公众号。封面图来自搜狐网。

我是如此相信 周杰伦 - 我是如此相信

全文约2700字,阅读约需6分钟。

如何提高文化强国建设的含金量?

 

王学斌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文史教研部教授

中国史教研室主任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认真领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精神,不难看出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战略和全局上作了规划和设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来,党中央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

(来源:百度图片)

在这幅远景蓝图内,规划《建议》还专门用一个部分对文化建设进行部署,提出今后5年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部署了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三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蓝图绘就,起步之时,对于如何切实稳妥且高质高效建成文化强国,尚需从实现路径方面做一探究。

首要值得注意的是,全会还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六项主要目标之一。

社会文明程度,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尤其注重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等同志多次从文化建设和国民素质方面强调建设文明中国的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十六大以来五年文化成就时强调:“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党的十八大报告讲到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时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强调:“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可见党中央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认识一以贯之、不断深化。

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关乎国家大政与民族大计。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世界的全部民族兴衰史表明,一个道德沦丧、品质恶劣、精神解体的民族必然会陷于衰亡,根本谈不上振兴。中华民族要实现复兴,必须从精心铸造其伟大的民族魂着手”。

(来源:搜狐网)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的集中表现。中华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和目标实现有着高度的内在统一性。换言之,没有高度社会文明,就不可能迎来凝心铸魂的文明大国之复兴。

众所周知,在十九大报告中,不仅强调了要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而且首次将其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并列,从社会建设层面提出了社会文明的新命题。

因此,“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一个非常综合的目标,未来应贯穿国家、社会与公众三个层面,从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培育良好社会风尚、提升公共文明素养等方面发力。

第一,在公民文明素质提高方面,应注重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和规则意识,倡导公民的文明言行、知行合一,培育公民的健康心态、形塑健康良好的心态文明。

第二,在良好社会风尚培育方面,应立足实现教育强国的远景目标培育尊重知识、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倡导崇德向善、守法光荣的社会风尚,倡导扶贫济困、互爱互助的社会风尚,崇尚节约、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以及形成守正扬善、嫉恶如仇的社会风气。

(来源:搜狐网)

第三,公共文明素养提升方面,应引导广大人民群众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资源、文明使用共享平台特别是要遵守互联网空间的规范秩序。

同时,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广义上讲,公共服务的项目包括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公共事业),也应当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道德素养,秉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其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建成文化强国的宏大蓝图中居于承上启下之位置。

由上可知,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离不开各种类型和品质公共服务设施、团队乃至产品的持续供给。就目前情形而言,亟待破解的难题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大水漫灌”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现状。可以说,许多地区都呈现出供给总量充足、供给质量不高的基本特征。

因此,我们应尽快构建“精准滴灌”理念,落实优化供给质量。

第一,建立以民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满足农民对优秀文化产品的需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为了满足农民的文化需要,所以应当以农民的审美习惯、文化需要作为出发点,不断创新公共文化产品。大力开发多元化、接地气的文化产品,将文化产品生产与乡村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文化产品与农民文化需要的衔接度。

第二,提高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亲民度。聘请退休教师、文艺爱好者作为农村文化建设指导员,为农民提供文化娱乐、政策咨询、劳动培训等服务,不断提高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精准度。

(来源:搜狐网)

再次,具有明显市场属性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其不断健全与完善,对于建成文化强国具有强烈的升级赋能和支撑保障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增长势头强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文化产业已成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型文化业态和模式。“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第一,文化和科技融合,关键在创新。数字文化产业一直是近些年文化产业中一个亮点,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

在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延伸文化产业链的同时,应注意集聚大量创新人才,从而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目前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不断增长,让文化产业不仅是一个迅速发展的产业,也是一个巨大的创新性人才蓄水池。

第二,应协调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良性关系。文化产业既是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又是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群众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和设施的要求会随之提高,所以,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注重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同一致发展,一方面可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也能培育人民群众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潜力,从而反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来源:搜狐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