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度高温天百年老屋,8旬老人睡觉还要盖被子,上演冰火两重天

近日,摄影师一行人在河南省豫西大山中采风,听村民讲深山之中隐藏着一个古村落,里边的民居建筑精美,冬暖夏凉,至今还生活着10来个老人居住养老,古村落已经被当地政府定为保护单位,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被开发,听到这个消息大家便驱车前往一看究竟。

小小的古村落建在半山腰,一条不太起眼的水泥小道通了进去,穿过一个黄土洞口,拐过一道弯,30米的距离便是村头,下车环顾四周,看见了只有2条巷道的小山村,村口第一家的古民居大门楼下坐着一位8旬老奶奶,看到我们进来客气地打着招呼,热情地邀请大家回家喝水凉快凉快。高大的古门楼看上去很有气势,从墙砖上观察至少为明清建筑。

奶奶说自己姓吴,今年86岁,21岁嫁到这里,在小山村生活了60多年,这古村老宅自己也讲不清历史,记得自己当年嫁过来的时候,小山村大约就是二三十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是老房子,人口大约有300多人,近几年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在山外市区买下了新房子,几乎都搬迁了出去,村子里留下的就是不到10个老人在这里养老,老人们不想离开老家的原因有2个,一个就是城里生活不习惯,没有农村自由,其次就是都不舍得自己的老家,这里是养老的好地方。说话间88岁的老爷爷也走了出来,他耳朵有点笨,只是笑呵呵地看着我们聊天,似乎对我们的聊天无动于衷。

吴奶奶家的老宅是个四合院,W老师见多识广,他说据他的观察应该是明清建筑形式,是个很典型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民居,看山坡一面借助地理条件挖了窑洞,其他三面都是砖瓦木料房子,特别是北房前的走廊下立着粗壮的木料柱子很有气派,在当年应该就是个大户人家,建筑形式独特,这里一定是个有故事的院子。

吴奶奶看上去就是个精明能干的家庭主妇,院子里挂着10多件今天刚刚洗过的衣服,院子里摆放着一些自己养的花花草草,整个古院落打扫的干干净净,看到我们拍照便上前给张爷爷整理衣服,一个细小的动作便看到了两位老人家恩爱一生的缩影。奶奶说自己的几个孩子都生活在城市里,他和老伴曾经去和孩子们生活过一段,可是很不习惯,便闹着回了家,孩子们不放心,经常回家看看他们,这不最近孙子回来了,已经陪着他们住了好几天,老房子看上去没有城里楼房阔气,可是住着很实用,不用花钱装空调,夏天里边冰凉,睡觉还要盖被子,是个避暑的好地方。

W老师说刚才他看过车上的温度提示为车外温度38度,现在走进老人的小院子里都觉得很凉爽,这百年老屋里肯定还要低好多度。奶奶听她这样忍不住地点头,随后再次邀请我们到房子里凉快凉快,感受一下山中避暑纳凉的效果。

走进老人家的老屋房间,出乎大家的意料,外边看着高大的房子里边空间小的惊人,更让人惊讶的是一股凉气瞬间包围了身体,刚才还热汗满身遇到凉气,便有了冰火两重天的感觉,甚至把W老师吓得跑出了屋子,他说热热的身体立即在房内降温怕受不了,没想到老奶奶笑了,她说你们放心,老屋里冰凉是自然状态,却没有一点潮湿感觉,对身体没坏处,他们住了几十年从来都不会感冒发烧或者身体不适,这就是老屋子比空调房子好的优点所在。

接着奶奶给我们讲了老屋之所以在暑天还是冰凉世界的原因,她说第一个是老房子的建筑结构是青砖黄土,从前的人建筑房子一般基地和墙体四周多为青砖,墙体基本都是用厚厚的黄土泥基子建成,墙体表面还有黄泥包裹一层,这样的隔热效果非常好,第二个是房子的顶部是个二层阁楼,里边是堆放杂物的地方,也形成了隔离层,第三个就是室内还特意用木椽做了夹层,进一步缩小了空间,这就是你们看到的房子外边高大室内很小的原因,这种特殊的处理方式压缩了空间,却给房间保温创造了有利条件,保证了室内一年四季都是恒温。

我们仔细地观察了老人居住的房间,上方用木料木板搭建的顶棚很有年代感,小小的窗户上已经能看到厚厚的黄土墙体,原本不太大的房间被一个土炕占据了一大半的空间,炕与顶棚愈发显得狭窄,似乎大个子站立都有点困难,听了奶奶的介绍,我们对她分析的原因持赞同意见。

在老人家的小屋里凉凉的感觉很舒服,待降下体温大家又在院子开始拍照,仰观老房子上边的二层阁楼非常明显,房顶山坡的绿树清晰可见,大大的树冠绿叶遮盖在房子顶上,想必这也为老房子的清凉恒温提供了条件。

奶奶家的门楼对面房子的墙体上还保留了一个砖雕的神龛,这里应该是土地爷的府邸所在,老人家说自己还是不知道有多少年历史,反正有些年代以前,曾经有人出价想购买,自己没有答应。

吴奶奶和张爷爷家的老宅是村口第一家,内外保存得相当完整,墙外我们看到了钉在上边保护牌匾和荣誉,奶奶将我们送出巷道里嘱咐我们暑天一定来避暑纳凉,好好感受一下深山老屋的清凉世界。据当地影友老师介绍说,这个古村落相传在东汉年间就是一座兵营,历经数千年变迁才留下现在的模样,高门大户的四合院子就是传统建筑民居形式,其冬暖夏凉四季恒温的老屋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来到这里便能与古人对话,寻觅古人留给我们的生活方式。最后我们祝愿两位老人家身体健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请点击关注】

(0)

相关推荐

  • 当代散文‖【老屋】◆董丽

    作者简介 董丽,公司职员,淄博桓台人,喜欢看书写字,用手中的笔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文章散见于报刊杂志和公众号平台发表. 老屋     回老家,参加本家一个奶奶的白事,本家奶奶已近百岁,耳不聋眼不花,无 ...

  • 散文||老屋见闻录

    老屋见闻录 老屋靠近村子中央,村子中央是一个叫"坨上"的地方."坨上"是旧时盐坨遗址,随着清末家乡盐业的衰落,"坨上"早已成为一户人家的院落 ...

  • DOX ▏第二届征文活动 ▏B部分

    一,对农村房子.民宿居住的感受和期待.   1    老房子是不沾染灰尘的记忆 从记事开始一直到上完中学,我都住在家乡的老房子里,也就是说我一直在老房子里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我家的老房子是北方农村里 ...

  • 家事春秋:老屋(黄立杰)

    老屋只是我的出生地,那房子其实已经翻盖了两次,但对比我城里的居所仍然是老屋. 老屋有九间,像北京的四合院,只是西面没有房子其余每一面都是三间,前后有两进院落.父母已是古稀之年,他们几乎没有离开这个院子 ...

  • 曹 英丨老屋

    我晒照在朋友圈,于是,对老屋有记忆的亲人和朋友纷纷留言.就连我最小的妹妹也记得,那年盖房子时,爸用牛拉石头,因不堪重负使不上劲,架子车翻在沟里.爸胳膊骨折,缠绷带打石膏,逢雨天就疼,落得残疾好多年. ...

  • 品读 | 何建:回到生命的深处

    回到生命的深处 何建 有人说:"人老了爱回忆".刚步入中年的我,已多少次在梦里走进王庄,走进我心里的期寄.王庄很小,是皖北平原上一个很普通的小村庄,王庄共有十几户人家,却居住了俺家 ...

  • 欧洲冰火两重天,一边40℃高温,一边却在下雪,什么情况?

    地球在发烧,冰川在融化,海平面在上升.如今,全球变暖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重视,世界各国也在努力为气候变化做努力.然而,在全球气温不断攀升的今天,欧洲却遭遇到了一场罕见的严寒,令人非常惊愕. 4月 ...

  • 最后一部古装剧!40岁前TVB当家花旦炎夏开工:不敌38度高温中暑

    本文由 TVB剧透君 作者 JacksonTsang 原创  转载请注明:严厉打击任何抄袭行为,势必全网投诉到底! 现年40岁前TVB当家花旦周励淇,去年宣布与内地男演员傅浤鸣结婚,并成为男方与前妻所 ...

  • 北极小镇38度高温创纪录,封印万年病毒或被释放,第6次物种灭绝已开始,地球将面临重启

    北极38度高温或释放远古病毒,物种灭绝已开始,地球面临重启 俄罗斯北极圈内的小镇上扬斯克(Verkhoyansk)6月20日测得38度高温. ●上扬斯克,北纬67.3度,北极圈之内. 该镇是俄罗斯人口 ...

  • 外卖小哥为救子用生命骑行,顶38度高温送20单后,昏倒在街头

    眼下,全国各地酷热难当.7月23日,38度的高温下的燕郊大街上,行人寥寥无几,烈日炙烤下的树叶都露出了疲态,而此刻外卖小哥周洋却还在拼命接单送单,飞奔在这个城市角落,这已经是他今天的送的第二十单外卖, ...

  • 38度高温,浇花有“禁忌”,浇了3种水,烫死根系,盆栽保不住

    夏天太阳火辣辣地照射着,人们都感觉到不舒服,赶紧地躲到屋里去空调屋里去,但是咱们养的花花草草,没有办法只能在外面晒着,其实一些夏天长势旺盛的植物越热越晒越开花, 但是一些休眠期的植物就没这么好运,要拿 ...

  • 38度高温比吃它,爽过冰西瓜

    夏天吃西瓜可以说是大部分朋友都会做的简单选择,有直接切开捧着吃的. 有切成小块放碗里用牙签扎着吃的,还有直接榨汁喝着吃的,做西瓜露的不多哈. 但是西瓜露清凉爽口,入口即化的感觉,像极了之前吃的凉粉,爱 ...

  • 6旬大爷住15米长超大窑洞,室外40度高温,室内睡觉必须盖被子

    近两天,山西南部持续高温,室外最高温度已达40度左右,但对于芮城县的张大爷来说,不管室外温度多高,他只要呆在自家15米长的窑洞内,再热的暑气也会很快消去.张大爷说,他的这孔土窑就是个"天然空 ...

  • 36度高温天气,6旬大爷用头巾绑胸部为西红柿施肥,啥原因

    6月23日,在山西平陆中条山下一处农田中,摄影师看到两位老人正拉着一台小机械为西红柿施肥,温度高达36度的天气中,两人不但累得满头大汗,老大爷却还用一条蓝色的头巾紧紧地包着胸部.经了解,两位老人是夫妻 ...

  • 扛一条轮胎1.5元,一个钢圈1元,在38度高温之下……

    今天,这个视频在朋友圈刷屏!当你对现状不满意的时候看看他们:扛一条轮胎1.5元,一个钢圈1元,在38度高温之下-- 有的人可能不知道一条卡客车轮胎有多重,觉得一条轮胎能有多重?据相关资料显示: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