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莆历代金石拾摭(一)
文/垂仰
一、宋政和石井圈铭文


“角洲保住信女许七娘舍钱结砌石井一口,奉为考、妣、妹同资生界,次乞七娘洎兄许满、许身同祈平安者。政和丙申五月十四日砌,谨题。勾当蔡富、林琪,劝首沙门以觉”
此刻在塔下村宗山书院遗址,北宋政和六年(1116)建,石圈内圆外八角形,三面石壁刻铭文。黄挺、马明达《潮汕金石文征·宋元卷》有著录:
“《潮州市文物志》第八篇《铭文》著录,云:“上刻为金石区塔下乡桑浦山麓宋代石井圈上铭文。石井圈为内圆外八角形,铭文分刻于其中三面井上。井圈高67厘米,直径 141厘米,壁厚52厘米。”《潮州市佛教志》第一章第一节《潮州市佛教寺庵简介》“宋寺”条亦载此刻,谓:“井为寺庙之物,经现场勘查,有庙宇遗迹,范围约二五〇〇平方米,尚有大石柱础散失在附近。”丙申为政和六年(1116)。角洲保,即嘉靖《潮州府志》卷8《杂志》所载登隆都属村(氵角)州,顺治《潮州府志》卷l作(氵角)洲,其地今为潮州龙湖镇之阁洲乡。信女为优婆夷(upasika)之俗称,指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在家女弟子。勾当者,主理其事之谓。劝首见上《买石座题记》之跋语,许七娘舍钱砌井之善缘,为僧人□觉所劝进也。”
二、宗山书院坊匾

正面:
“宗山书院,
大明嘉靖壬辰冬吉日,
巡按监察御史吴麟立”

背面:
“仰止”
在塔下村宗山前中离溪畔。为宗山书院坊牌匾,宗山书院建于明嘉靖十一年冬月,按邹守益《怀惠祠记》:“乃乡耆洪瞻、生员王墟辈,请于大廵吴君麟允建宗山书院,尸而祝之,凡以求具思焉耳矣。”可建宗山书院初建之时得到了时广东巡按监察御史吴麟的支持,并为之题匾,可惜坊背“仰止”匾无款,不可考为何人手泽。
吴麟,字允祥,号苕源,浙江孝丰人。明嘉靖五年进士,官河南道监察御史,按治广东,执法劲峻。时宰有苍头横于部下,麟收治之,遂为所挤,谪判泰州。后历山东按察副使,告归侍养。有《苕源存稿》。

“此溪一通,农者利灌,商者利贩,居者利运,行者利舟楫,盖乡愿也。予相其可就,以告府主王南湖,曰:“然。”命经卫涂竹泉董其事,夙夜劳瘁,而乡荐士林孚中公协相以成。噫,是举天应异晴,地应异物,动七都之众,尽数月之勤,良亦难矣。后之人其嗣浚之,庶此溪之利永也。
明嘉靖七年春三月暨望。中离子薛侃识”
此刻为摩崖,在中离溪畔巨石上。楷书阴刻,为薛中离先生题于明嘉靖七年三月开溪竣工时所题。可考定为薛中离先生遗世书迹,薛氏几无墨迹传世,故此刻字尤为珍贵。按:光绪《海阳县志·金石略·薛中离开溪记》载:“右刻在桑浦山麓宗山书院右,碑石已佚,惟中离溪坊存,兹从张志补录”。可知此地原又有碑石刊薛氏《开溪记》一篇,光绪年间已佚。


“中离溪,
竹泉涂□书”
此刻为摩崖,在开溪记摩崖右巨石上。行书阴刻,正文每字近一尺见方。为时任潮州府卫经历凃竹泉所题,落款名字漫渍不清,只依稀辨出三点水偏旁。
涂竹泉,官潮州府卫经历,嘉靖六年至七年在任。

“督工耆民
卢伟、陈廷弼
施廷瓒、刘瑄
薛聪、陈恭十”
此石刻为摩崖,在凃竹泉“中离溪”题字下。楷书阴刻。为明嘉靖年间开通中离溪的督工耆民题名。

“中离溪”
此匾在薛侃开溪摩崖石刻前,为中离溪坊亭匾额,楷书阴刻,字逾一尺见方,无款。

“中离溪非古也,浚自薛先生,今称数邑通渠云。年久半塞,民思载浚。余集诸生条上下,邑沈侯躬相便宜,议报可,遂发币金八十六,募化踰是。丁戌春饥,以浚寓赈。深五尺递差,广任其旧,延袤二千九百馀丈,而舆梁修拓者三。自是三川增秀,人文宣泄,宁独泛海之风涛剽掠可免。第昔也数月,今也越岁;昔也动众,今也以民穷而不役民,则时事较难,侯之利泽较永矣。薛先生曰嗣浚利永,昔既料有今日,今又不能不望乎后人也。侯讳凤超,浙江鄞县人,癸丑进士。
万历戊午夏四月,司谏氏林熙春识。董浚冠带耆义郭嘉相、许元亮、翁文通、林天绶、陈学同立石。”
此碑在旧东莆都塔下乡塔山下,全碑为楷书阴刻。为明万历戊午岁林熙春所书。碑文所载万历四十六年林熙春主持浚中离溪事也。
林熙春(1552-1631),字志和,别号仰晋,海阳龙溪都(今属潮安庵埠镇)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授湖广巴陵(今属湖南)令,淸浮粮,豁差役。以内艰归。服阕,补福建将乐县。修学宫,建杨龟山祠。寻擢户科给事中,历任礼科、兵科,至工科都给事中,多所建白,如参东封、减织造、请免采回靑诸疏,皆于国体有关。二十三年冬,兵部考选军政。帝欲寻端罪言官,一时被间斥者三十四人。阁臣、部臣疏救,诏旨转严。御史马经纶抗疏。帝大怒,贬三秩。熙春率同官上疏。帝益怒,左迁茶陵州判官。遂引疾去。三十四年,量移广西贺县。天启初,恩诏起废,历转至大理寺卿,所任各能其官。寻疏乞休,章六上,晋户部左侍郞予告。敕将先朝建言事宣付史馆,特赐驰驿。居乡为地方陈利病甚切,其在郡者,如争监税、释疲役、倡建凤凰台、三元塔,修玉简塔,筑铳城于海口,浚三利溪,修龙头东集等桥。又倡修文庙、乡贤祠,捐赀赎浮屠田百亩为诸生科试卷资。在乡者如筑许陇堤桥,建文昌阁,创龙溪会馆,减龙溪里役十分之四,诸所兴革,不遗馀力。潮中士庶咸称颂之。家富藏,勤于著述,所著有《赐闲草》《赐还草》《赐传草》《城南书庄草》《掖垣出山疏草》行世。年八十卒,特赠三代尚书,谥忠宣。(《潮汕人物辞典(古代卷)》)

“二水距东西,当中恨隔离。沟通有薛子,终古姓名题。
翁辉东”
此刻为摩崖,在旧东莆都塔下乡塔山下中离溪开溪记旁。隶书阴刻,仅存正文二十字,下款依稀可辨为“翁辉东”三字。此刻翁辉东《纪宗山书院遗址》有记:“余登宗山凡三度,向多忽略,今独徘徊,盖不能忘情于诸先生利人济物之心,至今犹勾流韵也。爰相度崖石一角,命工琢所吟曰:'二水距东西,中间恨隔离,沟通由薛子,终古姓名题’,用以几年当年之浚溪者”。此文为翁氏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一月廿一日发表于《潮安商报》副刊《文献旬刊》,其中诗文二处与石刻有差,推测或为先生误记,或为报刊排字差错。
正文隶书二十字,有汉碑气象,古朴稚拙,雄浑大气,形似张迁,意如西峡,可见翁氏书学之功力。
翁辉东,字子光,又字梓关,别号止观居士,潮安金石人。早年毕业于同文师范,1907年任潮安东凤、育材、龙溪、肇敏等学堂教员。1908年秘密参加同盟会。1910年到广州高等农林讲习所深造。次年出任粤东革命军司令部参议。旋任潮州农林试验场场长兼蚕桑所长。1913年起,任惠潮梅师范学校(今韩师)教师、学监、代理校长。1922年任省立第四中学(今潮州金中)教员。旋又出任汕头汉英中学校长、潮州红十字会医院附设医专教员。1924年初被粤军总指挥部委派为大埔县县长。1927年赴江苏海州(今连云港)任职盐务。1929年任上海医学院生物学教授。1947年,任潮州文献馆主任。解放后被聘为广东文史馆研究员。

“山兜”
此刻石为摩崖,楷书阴刻,无款。在《嗣浚中离溪记》碑左巨石上。

“石敢当”
此刻在宗山书院坊左前巨石上,刻“石敢当”三字并一三门牌楼形状。石敢当碑刻在潮汕各地路口随处可见,但此处刻石“石敢当”三字结体稚拙天真,并一三门牌楼图案,为潮汕罕见,可见其年代非近,故也不妨一录。

(▲邹堂乡“溪山第一”遗匾)
“溪山第一,
晦翁”
此刻已佚,今据翁辉东《纪宗山书院遗址》补。其文记曰:“……亭右的亭,大司农林忠宣公嗣浚溪碑记,竖于亭下。再右,砢镌'溪山第一’四字,字本存金山上,朱晦庵书,几年有若安氏移刻于此,今金山原迹炸去,是字转赖此以存,亦可异矣……”。金山“溪山第一”石刻,清金石学家翁方纲《粤东金石录》有著录:“又金山一石勒'溪山第一’四大字,径寸许,行书,后题“晦翁”二字,有跋云:闽副宪周贤囗、总戎戚继光提兵过潮,登山览胜,迺勒晦翁墨迹於石,时嘉靖乙丑仲冬望日也。郡人郑囗书。”近年有郭氏小得斋购得金山“溪山第一”拓片,并考其跋文,得其二漫渍不清处为“周贤宣”与“郑旻”。而且在郑旻故乡揭东地都镇枫美村也保存着一块“溪山第一”石匾,笔者曾往拓片,发现字迹亦与郭氏所得拓片同,又据说此匾原为郑旻府邸后花园之物,可推测或为郑氏移刻于金山。而今以此一拓本与一石刻,亦可窥原中离溪畔石刻之原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