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木碗盆:陈树湘警卫林子英在宁远保护师长日记11年

一只木碗盆

原创 李治军

01 

1934年12月13日中午,中年男子杨知保与姐夫包家古及邻村二位打桶、打稍盆的桶匠师傅,到离村30余里路的小南海附找打桶、打潲盆、碗盆、脚盆的杉木尾料。来到小南海之后,他们已经很辛苦,早早地入睡了。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竟成了湘江战役最后一战——小南海战斗的见证者。

半夜时分,红三十四师参谋长王光道,带着余部200余人到达小南海,分散在小南海和李家村宿营休息。红军杀了猪,还没开餐,国民党地方团防就追了上来。经过激战,红军牺牲11名。其余由老乡王玉桂从村旁小路,经香花铺、横冲、庙冲带往九嶷的海源岭。

14日一早,杨知保等四位桶匠师傅便到山上开始寻找杉木尾料。走出村口不到一里路,他们便发现羊肠小道上一位左脚受伤的红军,看脸蛋,也不过十七八岁。四位一齐上来,立即把受伤的红军小心翼翼地背回小南海。这些桶匠师傅,常常是在村里备了一些止痛、止血、疗伤的半成品草药,以备不时之需,这下终于派上了用场,给红军战士敷上。

杨知保问小红军:“你叫什么名字?多大了?红军都转移走了吧?”

小红军道:“我叫林子英,是红军第三十四师师长的警卫员。凌晨与国民党地方团防作战,左脚中弹受伤,跟不上部队了。多谢你们的救助,我今年18岁。”

其他三位师傅你一言我一语,竟然聊上了。其中,杨知保的姐夫包家古用宁远土话讲道:“知保,他十八岁,你前面四个都是女儿。你背回去把他脚治好,给你做儿子,要不要得?”另两位桶匠师傅表示,这是一个绝好的计划。红军林子英听得云里雾里。

四人决定,先把红军藏起来,然后趁天黑路上无人时,把林子英背回杨知保家治疗、养伤。

当他们把林子英背到他受伤的地方时,林子英突然喊道:“叔伯们,你们先把我放在这里,帮我去找一本日记本,这是我师长受伤后托我给他保管的。我把它放在你们救我时,前面约十来丈的一个小石洞里了,用石头压着。我怕被国民党军抓住,所以提前藏好了。现在我获救了,要把它带在身边。”四位桶匠师傅对这一带熟得很,不到几分钟,便找到了这本日记。

红军林子英当年在黎壁源养伤的土砖房依然保存完好(2021年3月摄)

半夜时分,四位桶匠师傅把红军林子英轮流背回到了杨知保家里。杨婶娘立即把四个女儿睡的地方腾出来,给红军林子英休息。知保姐夫包家古杀鸡、炒花生,四位师傅为救红军小酌了几杯后,各自回家。

02 

杨知保把林子英背回家后,四处寻医问药。半年后,脚伤基本痊愈。一家子七口人,靠杨知保一个人的劳动,艰难地维持生活。脚好之后的林子英,跟着杨知保学习桶匠技艺,不到半年就出师了。脚虽治好,但左脚小腿腓肠肌里仍有两颗子弹遗留,走路还是不方便。于是,杨知保上山专门找杉木尾料,背回家来,林子英就专门在家里加工各种桶类器物,但这样,还是不能满足家庭之需。

1936年大年初二,杨知保姐夫包家古从包家村来给内弟杨知保拜年,看到这种情景,便建议把林子英接到自家里,去给地主包英晋帮工,农闲时或空下来时,做些桶类用品送到水打铺市销售,换些柴米油盐来给杨知保一家补贴家用。

林子英来到包家村后,杨知保把林子英的名字改为林来有。改名,一是为了避免被坏人举报林子英是红军,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二是希望借红军的福气,给他带来一个亲生儿子:即林子英来了,杨知保就有亲生儿子了,以传承香火。你别说,杨知保给林子英改名后,还真的给杨知保带来福音,七年后杨知保妻子还真生出了一个儿子。

林来有到包家村后,与本村青年包衍习住在地主包英晋家里的矮房内,同睡一张床。长时间的同劳动,同睡觉,林来育与包衍习之间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兄弟。然而,他俩也发生了十年同睡一铺床的唯一一次矛盾。

那是他俩同睡一铺床半年以后,一天包衍习烟瘾犯了,只有烟丝,没有卷喇叭筒的烟纸。包衍习便把林有来藏在枕头下的那本日记撕下一页,裁剪卷烟。刚要点燃烟,林有来回来了。他看见桌子上放着他珍藏的陈树湘日记,心头立即来了火。他一把夺过包衍习嘴上的喇叭筒卷烟,狠狠地甩在地上,还踩上几脚,怒吼道:“包衍习,你太不像话了!你知道这本日记的重要性吗?你能用它卷你的喇叭筒吗?它可是我的师长留给我唯一的念想啊。你不能这样糟蹋它啊。”

包衍习不以为然地说:“不就一本死人留下的日记本吗?值得你发这么大发脾气伤了我们的兄弟感情吗?你林来有真像一个神精病!”说着,甩门而去。

“站住!”林有来一把抓住包衍习,“你说什么?你知道吗?为了这本日记,我可以不要我的项上人头。你现在又来诅咒陈师长是死人!。我要和你绝交!”

听到这里,包衍习终于明白,他犯了林有来的大忌讳。他觉得,也该把陈树湘牺牲的消息告诉林有来了。于是说道:“林兄弟,别急,我来告诉你真相。其实,陈树湘师长早已牺牲了,他的头还挂在他的家乡长沙示众过呢。大家都知道,只是怕你伤心,都不敢告诉你。”

包衍习顿了顿,接着说:“我今天扯下陈师长日记卷烟,也是一时糊涂,冒犯了你。我给你陪礼道歉不行吗?”

这边,林来有早已像小孩死了爹娘一样,哭成了泪人。任凭包衍习怎么劝,也劝不住。等到晚上,包衍习回来睡觉时,还被林来有一脚踢下床去。这一晚,包衍习跟同村其他兄弟三人挤了一夜。

右一为包衍习的弟弟(86岁) 2021年3月摄

03

1945年初,林子英已在宁远生活十年之久,他与包衍习的兄弟感情也越发巩固。林子英说,他是福建省上杭县人,参加红军前,父母就已亡故,只有一个老奶奶还健在,现在又过了十来年了,不知奶奶还健不健在。

包衍习告诉他,水打铺闹子上,有一个福建上杭做生意的,近个把月准备回去一趟,鼓励林子英跟他见个面,写封信让他带回去,问问情况。

三个月后,林子英得到了奶奶托人写的回信。奶奶告诉他,身体已经一天不如一天,希望孙子回来给奶奶养老送终,也希望孙子回家来娶个亲,延续老林家的香火。得到奶奶的信后,林子英魂不守舍,常常跟包衍习提起他小时侯在家乡的一些小而又小的事。

不久,包衍习又打听到福建那边还有一个受伤红军,也留在了水市,也想回到家乡。经过包衍习的牵线达桥,两位住在宁远十余年的同乡红军终于相识了,并约定过完当年中秋节,就结伴回乡。

时间已定好,林子英觉得该给包衍习留点什么做纪念品。他前后寻思,被救是因为杨叔他上山寻打桶材料,后杨叔又教会他成为一名桶匠师傅,自己这些年,也一值在扶养和救济着杨叔一家。于是他决定,做一个精美漂亮的碗盆送给包衍习好兄弟。因为,人每天要吃碗,吃完碗就会把碗放入碗盆中,看到碗盆,他俩都会互相思念。

八月中秋后,林子英正式从宁远包家出发回福建。包家的乡亲们知道后,送的送鸡蛋,送的送饼干,送的送羊角棕。还没出村,包衍习的眼泪就流了出来。

木制洗碗盆

林子英到家后,立即给包衍习来信,感谢包家乡亲的关心与照顾。从1945到1949年,林子英一直与包衍习有书信来住。包衍习记得,林子英最后一封信是解放那年,他告诉包衍习,福建解放了,他当了县委书记。

那只碗盆,包衍习一家一直用到2000年。包衍习临终告诉他的子孙,等他死后,把那只碗盆埋进坟穴,伴他在那个世界与林子英快乐相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