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岭老师的“书法哲学”

本季三品课堂由三品美术馆携手“正书六家”:王友谊、王学岭、刘颜涛、张建会、张继、管峻六位老师,共同推出。

大家还可订阅书法媒体《书法》杂志、《书法报》获取更多精彩教学内容。

▍王学岭 1963年生于河南

供职于中直机关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行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

中国美术馆展览学术专家组成员

中国文字博物馆艺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特聘教授

书作曾连获国家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群星奖”金奖

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

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一等奖等数十次书法艺术奖并荣获“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长期担任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书法展览评委

出版文学、书法学专著及书法作品集多种

感谢大家对《三品课堂》的关注与支持,经过三个月的学习,王学岭老师《孔子庙堂碑》课程讲解上周已经全部结束了。

王学岭老师从具体点画来分析技法,逐步深入,由浅入深,相信通过本阶段的学习,大家对《孔子庙堂碑》已有了较深的体悟,下面我们将带着大家回顾本次课程,同时了解王学岭老师的书法哲学。

综述(第一讲):王学岭老师从创作、教学的角度出发,以《孔子庙堂碑》为例对比分析唐代经典书法名帖之异同,体会楷书中点画、提按、顿挫与结体之变化,理性与感性相得益彰,从而体会唐楷之美。

第二讲:此讲中,王学岭老师以“藏”字为例,通过对比历史上书法大家的“藏”字,具体分析了虞书中笔画间的结体特点,从而感受《孔子庙堂碑》中的和悦可亲、“不淫不伤、不逾不失”、内敛居中、不失法度而又兼具动感之美,庙堂之气扑面而来。

第三讲:本节课中,仍以“藏”字为例,讲解了中宫的稳健法。使我们了解在练字过程中,套路、习惯、规律都属规矩,横平竖直,掠磔有度,严守中宫才是其基础,缜密浑厚,形神兼备。

第四讲(上、下):在之前讲解的中宫稳健的基础上,本节课王学岭老师继续为大家讲解了《孔子庙堂碑》的临摹技巧,并通过俊、预、高、岳、御、微等字来具体说明。结构是一个字、一行字乃至整篇的基础和前提,其中的筋骨之力是极为重要的,而虞永兴书法从心、手、力以及笔管、笔锋、结字等来体现出在书写过程中既要全神贯注,还要彼此呼应,协调一致。并注意“动静”关系、“松紧”关系的结合,时而上静下动,上紧下松,时而左静右动,左紧右松,再而先静后动,先紧后松等,根据规律方能写出灵动活泼的字。

第五讲(上、下):本节课结合《孔子庙堂碑》中的“风”字,运用“分形”叠加原则,具体讲解其书法中半包围结构字的结字特点与效果,体会其中的方圆、动静变化,了解了虞永兴通过整体同步、相互配合、和谐一致的构字方法,使字的内层与外层相呼应,从而达到“步调”一致。

第六讲:本节课中,通过“风”、“凤”二字的对比研究,我们对虞书中半包围结构字的结字方法进行的更为深入的分析,从而看出虞永兴非常讲究在一字之中,细节的合理化、合度化,讲究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协调一致。进而又以“庙”字为例,讲解字结构中如何内外呼应,体现了虞永兴亦刚亦柔的处事风格,以及个体统一于整体的理念。

第七讲(上、下):本节课以“乃”、“迺”字为例,并结合“栖”字分析了“西”字的特点。在书法的结字中,除了之前讲解过的中宫这一要点之外,左右之间、上下之间的搭配关系又是另外一个重点部分,而左、右两部分相互呼应的重点,就在于“率从”、“君辅”,其中存在的先后、主次、避让、合同、重叠和递进等系列关系又都统一于一种“静态”之中。而虞字的另一特点,就是在一字之内,对结字规律的重叠运用,形成“动态成静”的对比结字法,从而有秩序地达到和谐。

第八讲:本节课以“神”字为例,兼对照之前的“栖”,分析了虞书中左右结构字的结字方法,通过对“神”字中,“示”部的两笔画间的夹角大小,以及与“申”部中的竖画夹角,体会左右结构字的动静交替、重叠,产生出“动-静,大-小,欹-正、放-收”等对比关系。

第九讲:本节课以《孔子庙堂碑》中“堂、党、当”字为例,对虞书中上下结构字的结字方法进行讲解,先以“尚”字头自身的上半部分与“口”字的关系进行分析,再与下半部分对比,根据“尚”字头中长横的不同状态,如:上弧状、平直状、下弧状,体会字所分别呈现出的厚重感、和悦感以及以对抗来淡化冲突感,这便像是结字方法中的“赋、比、兴”,使笔墨具有天然的音响,自然而然情感力量蕴含其中。

精彩课程仍在继续,接下来三品课堂将推出“正书六家”中的管峻老师书法课程。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院长的他将选取褚遂良、颜真卿二位书法大师的代表碑帖《雁塔圣教序》、《多宝塔碑》等进行分析讲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