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干姜的药性(19)

1.6.1   本草:干姜的药性

好,上次教到药味,讲的桂枝、肉桂,还有芍药,今天要讲干姜、大枣跟甘草这三味药。

当然,要跟同学说明的是,我在这个阶段能够讲的,毕竟不是它最深入的药性,现在只能给各位同学这个药性比较粗浅的轮廓。因为有些药性你讲得多了,其实在学习上,对现阶段没有太大的帮助。因为讲了,如果没有一个实际的有意义的例子在那边帮忙的话,可能同学听了就会又忘掉了,所以,有些比如说,生姜用1斤的意义在哪里?生姜在一个方剂里面用8两的意义在哪里?或者生姜在一个方剂里面用6两、用3两或者只用2两的意义在哪里?那这些东西,可能都要以后等到我们方剂的部分教得比较多了,再从这些不同的方剂治疗不同的病症的角度来观察这个药,所以现在介绍这些药味呢,都只是给同学一个比较概略的轮廓,知道它的使用范围而已。

这个课啊,基本上我们是会教得很慢。我曾经在礼拜四的基础班的同学那边,我在讲说,其实教《伤寒论》,我一开始,多多少少有一个设定,我的设定就是希望说,我的课堂不太需要学生有多用功。就是,同样的话,桂枝汤证是什么、麻黄汤证是什么。今天讲了,下次讲到麻黄汤证,又会跟同学讲说,还记不记得桂枝汤证是什么啊?有什么大家还讲一遍,就是会不断地在课堂上陪伴你复习。就是用这样子慢慢的方法,让同学能够比较熟悉《伤寒论》的条文跟逻辑。

等于是这个课堂教得慢,其实有一部分的功能是在陪伴同学记忆这些东西,就是比较是一个让大家慢慢进入这个状况,然后熟悉这个状况,所以呢,这课堂因为设定是这样,所以我不会教得很快。甚至可以这样说吧,我自己教书的速度啊,其实就是我自己读《伤寒论》觉得最享受的速度。

因为我觉得,一旦你教得比较快的话,其实同学回家就要相当用功,才能追上这个速度,那所以我课堂嘛就是放得慢慢的。但是呢,同学如果在这个听这个课觉得教的真的是太慢了,就是哪一天才能读完,遥遥无期啊。我倒是觉得说,我大概课堂就是这个配速,如果你需要更快的教法的话,那就不一定适合来这个课堂,我是说真的。因为,我自己是蛮希望能够,这个课在比较早期的地方就能够有一些同学……就是如果要离开的话,就要早一点走。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觉得学一个东西,我们花了时间,花了金钱,要不然就把它学好,要不然就根本不要学。如果我们这个三四年的课,你上了一年、两年然后再把它放下,那其实你也没有学到它,可是呢这中间的时间也花下去了,精力也花下去了,其实很浪费的,所以,同学为了节省自己的生命这件事哦,就是要不然《伤寒论》就是好好的学,要不然的话一开始就不要学哦。这是我的真心话。

因为,我有一个好朋友哦,从前我们是一起学中医的,然后,后来呢我呀跟助教什么的,就继续这个读书会,一起继续下去,然后呢他就好像比较没有进入状况。那我有一段时间就觉得说,为什么这个人一直说他对中医有兴趣,可是不管我们在聊中医什么,他好像感觉都没有跟我们像同一国的人。后来跟他花了一些时间沟通,我就说,你要不要干脆承认,你对中医其实没什么爱,这样比较简单。那他就会说,其实中医很好啊,我现在生病都吃中药啊!我对中医很有好感啊!很OK啊!可是我跟他讲说,可是如果你要享受很OK的中医,你只要知道那些医得很好的名医在哪里在哪里,你去做他家客户就好啦!你可以享受别人的中医啊,你可以不要自己学啊。然后他听了之后,就是沉默了差不多一个礼拜还是几天,然后跟我讲说,嗯,我终于决定了,我不要再继续爱中医了。那从此以后他很认真地学习他的英文,然后学习别的东西,然后就本身一样很丰富哦,然后他认识一些很会看病的朋友,这样子的话,有病就来拿一下药,就很方便,知道吧?

就当你知道彭奕竣在哪里,什么黄成义在哪里的时候,真的你不学也不太有关系嘛,就不一定什么事都要自己来嘛,这水管也可以交给专业去修嘛,对不对。

那所以我就觉得,中医这个东西,各位同学在这课,第一段课下下礼拜结束,因为下个礼拜我放中秋假嘛,那在第一段课要结束之前呢,同学真的可以稍微思考一下,到底要不要继续在这样的学习环境呆下去。因为《伤寒论》就是对我来讲,是一个很龟毛的书,一招一式都要照它的说法。然后学起来没有什么自由的感觉哦,就是查书然后开药就这样子,然后也没有什么黑话,也没有什么大道理跟人家讲,就是这样子,很单纯的一个学门。那我自己是非常非常喜欢读这部书,但是那只是我非常个人的嗜好,绝不是说你的好朋友跟你的嗜好一定要一样哦,这个并不是这样子的。

我觉得读《伤寒论》的感觉,比较像个什么呢?有一个我很外行的领域的例子,但是我一直觉得那个例子比较像。就是我听说啊有人在打太极拳,那太极拳要打的话,当然就是会练一个拳架子,就它有个基本的拳套这样子练。那其实我们练太级拳的拳套的目的,并不一定是在于说这个拳套里面的哪一招哪一式,我可以拿来挡敌人的什么招术,并不是要用这个拳套去跟别人打架的。而是在练这个拳套的过程里面,这个人他的身体能够练松,气能够沉降,能够收敛到骨髓,到最后会练出一种东西叫做太极劲,这样就可以把人家轻轻一摸就打飞掉了,最后打赢别人的东西是那个太极劲,而不是这个拳套的某一招某一式。是这是我听说的,因为我没有练过。

但是呢,像这种武林故事呢,对我来讲我觉得读《伤寒论》也是一样。就是呢,我们读《伤寒论》这个六经辩证,桂枝汤证,葛根汤证,麻黄汤证,然后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我们所遇到这些感冒啦,其实说真的,我们现在感冒也没几个人会死哦,就是感冒来了,就照着书上的方法开药,然后呢就赶快把自己的感冒医好。如果一开始很不熟练,开得不好,可能你感冒一次两次之后,你就会医得比较顺手了。那从这个小感冒医得不顺手到顺手的过程,其实就是经方派的打拳套。那在这个打拳套的过程之中呢,日子久了,可能两年可能三年,你的身体里面就会长出一种可以称之为医术的东西。那那个东西开始因为你打基本拳套,长出来了之后,你就会发现说,哎,不知道为什么,这帖药要加哪个东西、减哪个东西,我就都很清楚了。这个就是在医感冒里面累积出来的经验,会变成我们这个真正医术的血肉的一部分。

而很多经验其实不一定要像我这样子在课堂上面,挑出来跟你讲说,哦,这是一个什么道理,都解释给你听,其实并不需要我太多的解释。因为从前提到过,像日本人的经方家根本不谈病机的,而这个事情也就是啊,一个会讲英国话的英国人,他并不明白什么叫英文文法。一个会讲日本话的日本人也不明白什么叫日文文法。我们外国人学中文的时候,他们都知道中文是有文法的,可是我们在讲中文的时候并不会知道,中文有什么文法。

所以《伤寒论》当你在实际生活中,拿它来对待你生活中的那些流行的感冒的时候,渐渐你就变成能够有那个经方派的语言能力的一个人。那么,那个时候你就会虽然不明白中文的文法,也能够讲中文,那就是你就从基本拳套练出了你要的功力了,这个才是经方派的实际上在长功夫的一个方式。而我觉得读过的许多医书里面,真的就是《伤寒论》最长功力。你好好的读它,然后在很基础的地方用它,你的各个层面的医术都会有确实的成长,这是一个大约是这样的事情。因为它运用《伤寒论》是这么个处于基本拳套类的东西,所以有的时候啊,同学问一些问题,我在回答某些答案的时候我会很清楚的觉得,那个答案不能够帮助对方的医术好起来。

事实上关于《伤寒论》的很多问题,那个答案对人的医术都是没有用的。因为实际上长功力的,最重要的部分不在那个地方,也就是中国有一个成语哦叫做“得心应手”,有没有人听过?那这个“得心应手”这个成语呢是出自于《庄子》这本书,这个成语是传到今天已经传反掉了。《庄子》那个书里面,原来讲这件事是讲说,有一个老匠人,他很会雕轮胎,他一出手就能够把这个轮胎刻得很圆很圆,可是他的孩子没有办法继承他的这个技术,那不管他讲得再正确,道理上再好,没有练成的人就是没有练成,所以庄子在那边强调一件事,他强调说,得于手而应于心,不是得心应手。是你先在实际的使用它的功夫上面练到,都没出错都完美了,那个时候你的心里面就得到那个东西了。这也是我们中医讲的体用的问题。就是照着《伤寒论》的方法来开药,就好像打太极拳的拳套,那打拳套打到功力够了,终于有一天你会有那种功夫出来,所以,《伤寒论》这部书,很多伤寒方使用得很好的人,他们其实并不一定需要太过度的理解,相反的是实际上把它使用到圆熟。就是这个中国人的功夫哦都是要先练到,练到的那一天你就会明白它是什么意思了。这包括我在另外的课堂教的《庄子》课,我都觉得《庄子》这本书,你千万不要去读懂他,你要去练懂它。它说的每一招每一式你都照着练的时候,你就会明白它在讲什么,否则用读的真的没办法,所以《伤寒论》也是一样的,真是需要去慢慢的实践,而且要给自己时间。我们现在学东西,往往,这不是在批评同学哦,而是说我们在这个社会价值下面,我们其实学东西的习惯,都是学习答考卷,所以我们一直会有一个很微妙的习惯就是,事情有一个答案它就好。

所以在学中医的时候,好像很急切的要知道一个什么道理或者怎样的一个理论,能够填补我们心里面那个要个答案的感觉。可是,真正的经方派医术哦或者中国任何的艺道,其实都是要练出来的,不是理解来的,所以,这个课程呢就是带同学打基本的拳套,那将来是不是能够练成呢,那还是要看同学自己。因为,我自己在观察一些各个领域,说是什么样的人能够比较容易练成一样东西的时候,我当然心里面有很多答案了。但是其中一个答案是,这个人他的矛盾越少,越容易练成一样东西。而一个人的矛盾多或者少这个问题绝不是这个课程能够帮到你的。如果同学是一个人格结构上面矛盾很多的人,那基本上是不能练成任何东西的了,所以就不用太迷信说什么经方派是好派啊,是XX老师教的啊。其实教书也教了这些年了,到最后都会觉得,一切学习的练成的责任,其实掌握在学生手上哦,真的是这样子,所以,课还是教,但是同学尽量还是要清楚地为自己做出选择啊。这个没有什么说教得比较好,就会比较容易练成,不是的。中国历代啊经方使用得很好的人,都是拿着一本《伤寒论》就上战场了。然后十年后二十年后就变成经方大家了。其实几乎是他们也得不到什么注解本的帮助的了,说真的是这样子,而且注解本也不一定很有用。等到那会教完这三味药,我来给你们看一下注解本,就知道注解本真的是垃圾哦,一点用都没有。所以,主要就是拿着原点,然后照着用,从这些安全的不会出事的方开始用。那我陪你们读的话,大概只是告诉大家说,这些辩证点哪些需要注意的,怎么样会吃死人,就是把那些危险的状态说一下这样子。但是,对于这个教育这件事情啊,因为很多东西像中医这种比较像是一个修艺道的过程,那我就觉得,关系到学生的人格的部分太大了,以至于当个老师其实没有什么用处,就是这样来讲,我常常会觉得我对于学生没有什么用处。

干姜这味药,现在来讲这个《神农本草经》,它的味辛温。那姜都是比较温热的,然后吃起来辣辣的。那这个干姜它说治什么什么什么,然后说了一大堆之后,后面又讲了一句话,叫做生者尤良,有没有看到?所以呢,历代在注这个《神农本草经》的这个研究者啊,就说到底第一句到哪里是讲干姜,然后到底后面是哪里是生的比较好,就出现这样的问题了。那我这边有在那个止血跟出汗之间打一个分号,历代的注家可能会指向说,无论如何,要出汗这件事情好像是生姜比较会,干姜比较不会;那止血这件事情保证是干姜会,生姜不会了,所以他们就把这里当作分水岭。可是呢,后面的那个“肠澼下痢”,就是感觉肠澼就是肠胃道积了太多冷水,以至于会拉肚子。那“肠澼下痢”这句话是最接近“生者尤良”,可是实际上干姜在这方面效果也非常好,所以断在这个地方就是勉强啦,其实我们不太确定到底应该断在哪里,但是至少,这个什么“温中止血”这些的确是干姜的事情而不是生姜的事情。

那么,姜这个药啊,如果我们说生的话,同学认不认得“彊”这个字啊,这个字“彊”就是这个字“強”,那姜呢,就是这样子的一个字嘛(“彊”去弓,加艹,即薑),所以,其实就是姜呢也就带着这个“強”的意思,那我们中国人说姜是什么菜啊?是御湿之菜。当身体里面有多余的水气的时候啊,生姜可以把这个湿气逼散,所以呢,像我妈妈的朋友,她就说她身体很寒,如果吃到那炒的白菜就会全身发冷,可是如果炒菜时候多放一点姜,她就不会冷了。就是在调味的时候,可以感受到这件事情,感受到姜的威力哦,它可以把一些湿寒之气逼开。

那么这个御湿之菜,就是把湿寒之气逼开的,其实是一个生姜比较能够的一个功用。那么干姜,就是把生姜晒干,那干姜跟生姜最主轴的差别是什么呢?那干姜在中药房,干姜就是生姜晒干切成片状,干姜看起来就白白的,其实跟生姜很不一样,那个切片都很漂亮,像粉刷的墙壁一样,白白的一片一片的。因为生姜晒成干姜,就这么大的生姜晒干了会变小,其实干姜煮出来的汤剂会比生姜感觉还要更辣,因为他浓度提高了嘛。可是,中国人呢在使用这味药的时候会说呀:生姜是走而不守,干姜是守而不走。也就是生姜的药性呢,会从脾胃这个地方往外面跑,然后去把一些湿气啊寒气逼开;可是干姜就不会发挥这个效用,干姜就会在脾胃这边,然后会让这个消化的地方暖起来,所以干姜是提供一个温度。最终古人有一句话叫做:附子如果不放姜就不会热。也就是,附子这味药虽然能够在身体里面行走的非常快,但是如果你要他提供你热量的话,你必须要放干姜才能提供这个热量,让附子带着走。如果你不放干姜的话,光是附子,其实不一定会有热的感觉。因为在座有在吃真武汤的,他们都知道,真武汤吃下去,它是附子跟生姜的一个搭配的药,那就不会有热的感觉哦。但是理中汤吃了就会有热的感觉,理中汤有干姜嘛。

那生姜跟干姜这两种药,在《神农本草经》时代大概就是这两种分法。可是到今天呢,我们在药局买的时候,多了一种药物可以选择,叫做炮姜。炮姜这味药我觉得比较麻烦的一件事,因为在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也有几处用干姜的地方张仲景写说要“炮”。可是呢,历代用经方的人呢大概会有一个感觉,就是张仲景的“炮干姜”,跟我们今天药局卖的“炮姜”其实颇有差别。怎么讲呢?就像张仲景时代的炮干姜就是干姜再去烘烤一下,那烘烤之后会怎么样?干姜再经过烘烤,它的辣味会再分解掉一些,所以烘过的干姜就没有那么辣,也就没有那么热而且会多一点苦味。可是,现在药局卖的炮姜,可以烤到完全没有辣味,就嚼起来像个苦苦的棉花一样,松松的,然后黑黑的,可是一点那个姜的味道都没有了,现在的炮姜已经做到这么厉害了。那今天的炮姜跟张仲景用的炮姜其实就是已经是不一样的东西了。

如果将来同学看到张仲景的方子要用炮姜的话,你宁愿呢买一点干姜,自己回家用锅子再烤焦一点,你不要直接买现在药局的炮姜,因为药性差很多了。主要的差别是什么呢?张仲景啊在用炮姜的时候啊,比如说有两个方子,有一个方子是甘草干姜汤,就是甘草跟干姜两味药,而那个药呢是干嘛的?他是治疗人的肺部很冷的。那我们中医都是,要处理到肺的话,我们就不要直接把这些热药或者寒药开到肺,因为肺是一个很娇嫩的脏,直接动它肺会受不了,所以就把这个暖药,干姜跟甘草都放在肚子里面,让脾胃暖了之后,它这个暖气是不是就会上去啊,所以肺就会渐渐暖回来了。因为它的直接作用到肺,所以呢就不需要它太热,所以就稍微再炮一下,让它这个热性降低,这是张仲景用炮姜。另外一个方子叫做干姜附子汤,那也只有干姜跟附子两味药。那这个东西,干姜附子汤是治疗一个人最表面那层卫气不够的时候,那马上把附子跟干姜加到一起,让那个气打到人体的最表面。那这个要补充卫气是需要把阳气丢出来,可是那并不是要身体热,所以它只要取干姜一部分的热力,而不要全部的热性,所以那个时候要把它炮黑,减低它的热性,但是这只是一个降低它的药性的热的一个方式。可是现在的炮姜呢都已经炮到,就是已经没有热性了,就是已经苦苦的了。

但那种炮姜的话,比如说现代人用炮姜是这样子——是用来止血,就是内科要来止血的时候啊,现在会放一些炮姜,就是说炮姜可以止血。可是这个呢并不太是经方里面用干姜在止血的那个道理,并不是。用炮姜止血,是因为中国人,中医啊到后来有句话说:红见黑则止。就是血这个东西,遇到烧焦的东西就会很容易止,所以你烧焦的头发也可以,烧焦的柏叶也可以,烧焦的艾草也可以,烧焦的姜也可以,主要是那个烧焦的什么什么。那可能是因为张仲景时代有用过干姜在止血的方子里面,所以我们就习惯性的用烧焦的姜,但是,那个跟《神农本草经》里面讲的那个干姜止血是不一样的意义。因为烧黑的东西止血只是一个单纯的止血。可是呢,《神农本草经》里面这个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这个干姜的药性那是有另外一层意义的。那种干姜能够止的血啊是属于寒性的出血,有些人胃出血哦,或者是会下血或者是会吐血。那有一种胃出血或者吐血是喜欢发作在冬天,因为现代人吐血已经不多了,所以比较难遇到。可是呢,我就有听说过有一些那种体质比较寒的人啊,他就是冬天吐血。那吐血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就是杂病的部分,它有一些吐血是分成热证,因为你阴虚,人太燥热,所以吐血流鼻血,那我们要用些清热凉血的药,都很容易理解,但是另外有一种吐血却是啊因为太寒了,比如说,我们说肠胃道啊,比如说肠胃道旁边有一条血管,那这个血呢一直流出来,就是这样子会造成吐血嘛,血都不停。那现在的研究就发现说,这个血之所以不会止哦,是因为这个人体质太寒了,前面的血瘀得有点塞住了,那这边已经塞住了,这个就血没办法回到它该回去的地方,就一直横亘流出来,这是那种体质寒的人冬天吐血不止的那个体质。那那个时候要治这个病要用什么呢?就是理中汤或者是附子理中汤。就是里面有足够的干姜,要让你的整个脾胃都暖起来,这一块血塞会跑掉,然后这血就可以回去了,然后这里才可以愈合,不然的话那个吐血不会停。就是干姜的止血的的确确是用它提供的温度把那个血栓化掉,这样子这血管才会恢复它原来的路径。这是干姜的确存在的一种止血的方式,那临床上其实是会用到的,这个还蛮重要的。

但是炮姜的话就不是这个作用,炮姜不是。那另外像是清朝末年的火神郑钦安,他在他的当归补血汤里面会放炮姜,那个根本就不是用姜那个的热性。他是说,因为炮姜是苦苦黑黑的,所以呢,一个当归补血汤已经是甜的药啊,但如果里面再放一点苦的药,就变成什么?苦甘能够生阴,所以就能够让那个药滋阴的效果更明显一点,等于是用苦味药来帮忙滋阴。那是另外一个用味道来说的,那个是我们比较现代人所知的后世所说的炮姜。

那张仲景时代的干姜,他说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那基本上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这五个功用。如果《伤寒论》慢慢读下去的话,一定都会看到。因为,我们后代的感冒药,治咳嗽的咳嗽药,其实放干姜的方子已经很少了。比如说我们止嗽散啊或什么的,它不一定会放到干姜,因为这个咳嗽药,我们现在人的,就比较时方派的开法,就是润肺啦,化痰啦,然后降气啦,大概是这样子。可是在张仲景的咳嗽药里面,像小青龙汤啦,或者是其他的这个真武汤的咳嗽加减法啦,都会放到干姜,其实小柴胡汤呢也都会放到干姜,小柴胡汤咳嗽时候会放干姜。那这个是在做什么呢?这是因为一个人在咳嗽的时候,往往他肺里面有太多的湿气,当这个人的肺是属于很湿寒的状态,就是又湿又冷的时候,你必须在这边填补足够的干姜,提供那个热量,才能够让肺部把自己烘干,所以张仲景在治咳嗽的时候是很会用干姜的,所以将来一定会学到了,所以这个气会往上冲,你把这个肺烤干了,它就不咳了,所以就可以让这个冲上来的气平息下来。那温中的话,那干姜最主要的功用,就是让你的中焦脾胃这边暖起来,所以这个温中是确确实实有的。那止血的道理呢刚刚也跟同学讲了。

那再来这个“出汗,逐风湿痹”,要能够让一个人出一身大汗啊,干姜其实也可以。你知道这个人发热了一样会出汗嘛。但是,我们一般需要人出汗的多半是感冒的时候,像桂枝汤也有简便版啊,简便版的桂枝汤就是自己在家里面弄一点红糖,然后切几片老姜,放一段葱,煮一煮喝下去,然后就会出一身汗,然后感冒也会好啊。就是桂枝汤比较完整,疗效比较确实,可是你用红糖老姜跟葱,这样子煮一煮,其实效果也有七八成啊,这也蛮好用的。的确,你用生姜是可以让人出汗的。

那至于说“逐风湿痹”,就当一个人呢,经络里面有湿气,有风气,在那边不通畅的时候,姜这个东西啊——我们说,从前我在中医基础班有讲哦,就是辛味这个东西,其实就带有所谓的“容平之气”的意义。我们中国人说辛散辛散。阴跟阳纠结在一起的,叫做“勾芒”,就属于酸味,也就是所谓的木的性质。那金的性质呢,是把纠结在一起的东西掰开,所以,这个辛味的东西,的确就是风气的克星。它这个风气的本质是所谓的“勾芒之气”,就纠结在一起的能量。那这个“辛”可以把它掰开,所以,虽然我们在用药的时候觉得,驱风是桂枝特别有效,但是生姜你说它有没有用呢?其实也有。张仲景在治痛风的方,或者风湿的方,几乎都是生姜跟桂枝就同用哦,所以这是会有的效果。

那么“肠澼下利”就是肚子里面太过于湿寒,那个“澼”就好像有一潭冷水积在那边,肚子里面都是一兜冷水,然后在那边下利不止哦。那这种子一种湿寒性质的拉肚子呢,它就说“生者尤良”。

其实说到这种拉肚子,这个干姜效果也是不错的。因为像理中汤在治疗那种太阴病,就是水泄不止的时候,其实那种拉肚子呢也算是一种肠澼下利,主要不是热性的,不是那种发炎的拉肚子,而是寒性的那种水泄。也不是说一定用干姜,像我们用真武汤来治这种拉肚子的时候,真武汤就是放生姜,那都可以啊,就对这类的东西很有用。那在张仲景的方子里面,生姜,比如说像是有一个方子叫做当归生姜羊肉汤,好像那个方子里,生姜有放到1斤这么多。然后另外还有一个什么方子,生姜也放到1斤。那放到1斤的生姜,就是好像能够把身体下半身的一些水毒排除掉。这个水毒这个东西呀,最代表性的治疗水毒的方是我们《伤寒论》里面的真武汤,但是其次来讲的话,水毒就好像身体里有一些没有代谢掉的水,而那个水呢,也没有生命力的,所以是一滩死水,一滩臭水。那这个水呢,在身体里累积着,就会有很多的病,像肠澼,也是肠子里面有累积水毒。就是我们中国人说阴阳,就是身体里面即使是一滴水,也要有我们生命的能量在里面,我们身体才能用它,那种能够用的水我们称之为津液,那,里面没有能量的死掉的水,那就变成水毒了。

那这个生姜呢,它其实生姜在用到8两啊,1斤或者8两或者6两这么重的时候,其实在从水毒的角度来观察是有意义的,就是这个人他的身体会有那些病状出现,他身体其实有很多的水是代谢不掉的,那就要把那些脏掉的水把它消掉,要靠生姜哦。那至于说什么方用多重,这是我们将来教到那些方,要带同学再做分析的,甚至有一些方子我们要分析它为什么不放生姜,比如说治疗痰饮的苓桂术甘汤,里面就没有生姜,那我们还要思考它为什么在这样的情况是不放生姜,那不是也是不要的废水堆在这嘛,为什么这个不放生姜了。这是日后还有很多比较细腻的探讨,但是总的来讲的话,生姜这个去水毒的效果是有的。而这个效果呢,就间接地回到后面那一句说,久服去臭气。如果用经方来看的话,最明显能够感觉到生姜的这个药性的方子,叫做防已黄芪汤,方名里面甚至没有生姜,那防已黄芪汤呢,它其中有一个部分是借着生姜跟黄芪形成一种组合。怎么样的组合呢?但是,我们在桂枝汤里面会说,桂枝有了生姜这个能量介入之后,它就能把桂枝的药性把它横开到血管外面,把它从营分推到卫分来。

如果你看宋本的《伤寒论》跟《金匮要略》,因为我们用的这桂林本是两本书掺杂在一起的,但是宋本是把杂病的部分跟伤寒的部分拆开的,那如果你看宋本的《伤寒论》跟《金匮》,你会发现,张仲景的宋本《伤寒论》里面,治感冒的这些方子没有一个方有用到黄芪这味药,这是一个很特殊的事情。为什么治感冒的方子里面不能用到黄芪,或者是张仲景为什么一定不用它?其实,这个是在比较古典的这个本草研究里面是说黄芪的药性,我们现在说黄芪会补到皮肤表面来,那只是一个面。但是黄芪在补到皮肤表面之前,它的那个路径,是走在我们中医说的三焦区块,那三焦区块是人的腠理之间,也就是营卫之间,所以如果你加了黄芪的话,就会把那个桂枝汤——不是桂枝要被姜带到卫嘛,从营带到卫。黄芪会把它封住,让它出不去。但是,这个姜,要从营开到卫,而黄芪把它挡住了药性呢,用在别的杂病却是有用的。比如说防已黄芪汤那个方子哦,日本人在使用它的时候,是说什么时候特别好用啊,这个人又白又肥又臭,就非常有效。也就是什么,那种恶性狐臭,就是那种狐臭已经超过了人本来的那个体味而变得有那种腐臭味,有没有遇到过,有些人身上的那个体味是带有一种腐臭味的。就是这个人灰灰白白的肥肥的,然后还有腐臭味的,那从这几个点,他们可以观察到这是水毒。

那水毒的话,因为皮下的水毒会造成人的腐臭,所以呢,就要用生姜跟黄芪这个组合。因为,人是哪里越虚、越没有气,哪个地方的身体就会越腐烂,这样子能够明白吧?所以黄芪这种补的药是要的,而生姜这种排除水毒的要也是要的。那另外类似的症状,比如说,桂枝汤加一味药黄芪,叫做桂枝加黄芪汤,那这个桂枝加黄芪汤是治什么?是治感冒吗?完全不是哦。桂枝加黄芪汤是治什么?黄汗。就是有些人稍微动动出点汗,你看那个汗衫的底下,是一滩黄颜色的那个,那那个东西其实也就是一种毛孔底下的水毒,那这样子的话,就是用到生姜跟黄芪这个组合的时候,就可以把这种皮肤底下的水毒把它去除掉,所以呢这样子的用生姜,它的确是有去除人的腐臭之气的这个效果,在临床上是确实可用的。

如果我们要说这个久服能够通神灵的话,这个我就真不敢说了。因为姜呢古时候的人说,孕妇吃姜会让小孩子多一根手指。因为姜长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一块姜是这样子长之后,它再长一块,都是这样横着分岔出去的,是不是这样子?所以,这样子的东西会让你的气分岔,所以,说小孩子在怀孕的时候,如果妈妈吃太多的姜,她的气就会分岔。但是,这是一种说法啦,是不是真的会造成这样,我真的不一定,只是一个说法。

那像中国古时候有些医家,教我们养生,就是说秋天到来都不要吃太多姜啦。因为我们人的元气要收敛的时候,你吃姜会害人散气,所以就会说,不要吃那么多姜。那所以相对来讲,其实姜吃得多,是会让人散到元气的。那即使我刚刚讲到去水毒,我们也是跟黄芪同用。这中国有些古方,根本拿姜汁炒黄芪,然后这样吃那个黄芪粉。

我从前在学校的时候有过这样的事情,就是那时候有个学姐哦,她每个月都会莫名其妙的发烧一次(那不是感冒,但她是莫名的发烧)。那当然我们现在已经学了中医再回头看,就会觉得说,那个就是传说中的气虚发热。那个本来是补中益气汤证,就一个人气虚得很厉害的时候会这样子发烧的。那可是这位学姐为什么每个月都会气虚发热呢?那后来呢,那个学姐好像也有机会要找我们老师帮她医啊还是怎样,就有些类似的事情。可是,我们老师还没有给他看病的时候呢,那一阵子那个学姐他们家有一次包饺子送给我们老师,送到我们老师家里面。然后,老师家里面吃了以后,就跟她们讲说,你们的饺子怎么放那么多的姜,就那位学姐一家人是酷爱吃姜,然后就包的饺子也做到很多很多姜在里面,因为自己家的口味不出门没人比较,然后老师这样讲之后,那学姐后来就好像包饺子什么就开始家里面姜不是用那么多,然后到后来老师再问她说:“哎,不是要帮你看什么吗?”她说:“不会啊,最近已经不发烧了。”就是吃姜会散气哦,是这样一个事情。

所以这个“通神明”呢,我们就搁着吧,至少我现在还不知道怎么样用这个药来通神明。

我们在用生姜的时候,有的时候会说,中医有些说法,比如说,生姜的皮会比较寒一点,所以说,生姜如果连皮煮就不会太热,如果去皮就会比较热啊,就有此一说。那另外至于说,有一些我们现在还没有教到,所以同学也不必滥用一些方子,就是好比说,中国人治一些所谓尿毒啊,得那种病的时候,是有一种方法,就是把姜哦——老姜的汁一杯,再加上老姜煮的姜汤,然后合在一起喝,一共喝到50CC、100CC的那种浓的姜汁,喝到那个人辣得不得了,然后全身出一身大汗,然后那个汗里面全都是尿的味道,那这种在医院里面那种尿毒症患者三天就可以出院了,这是去水毒的药效真的要狠狠地用是有这个方法。只是同学这个东西还是有其他方式哦,千万不要听了这个就去用啊,真的不要。因为有一些这个肾脏衰竭的人,他必须要附子跟大黄同用,那个才是正确的医法,不是什么都靠生姜的,所以,那个有朝一日,那种比较危险的篇章,我会尽量排在后面一点,那种什么治水肿的,那个都排在比较后面。但是的确,姜对于这一类水的代谢是很有用处的,但这一点至少我们先晓得一下。

(0)

相关推荐

  • 经方:桂枝附子汤(关节炎有表症)

    桂枝附子汤 [原文]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作者] 张仲景[出自]<伤寒论> ...

  • 伤寒杂病论—本草篇 姜

    今天讲干姜这味药. 要跟同学说明的是,这个阶段能够讲的,毕竟不是它最深入的药性,只能给各位同学这个药性比较粗浅的轮廓.因为有些药性讲得多了,在学习上,对现阶段没有太大的帮助.这本书,基本上我们是会学得 ...

  •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 升麻的药性(201)

    升麻的药性 <神农本草经>:升麻,味甘,平.主解百毒,杀百精老物殃鬼,辟温疾瘴邪毒蛊,久服不夭,一名周麻,生山谷. <名医别录>:升麻,味苦,微寒无毒.主解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 ...

  •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 芒硝药性(150)

    芒硝药性--此芒硝非彼硝石 硝石 味苦寒.主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畜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炼之如膏,久服轻身.一名芒硝.生山谷. 芒硝<神农本草经>跟张仲景用药上面的这个冲突的点.& ...

  •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11.6.3)天门冬生姜的药性、灵飞散(V86

    那今天呢,我们就来讲天门冬这味药.其实在张仲景的方子里头啊,也只有这个麻黄升麻汤要用到天门冬,而在桂林本里头他根本也不放天门冬哦.所以这个药就是在张仲景的方就这样子晃这么一下.不过天门冬这个药,你想啊 ...

  •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咳嗽篇之紫苑、款冬的药性(91)

    4.5.2咳嗽篇之紫苑.款冬的药性 刚刚下课有同学跟我说,就是我们一般的咳嗽好像比较多是感冒引起的,那这种单纯的杂病咳嗽,是不是生活中比较少遇到啊?其实还好.我要说的是,比如说感冒啊,有的时候你感冒开 ...

  •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甘草的药性(21)

    本草:甘草的药性 甘草这味药,张仲景的方剂里面,有些方子是用炙甘草,有些方子是生甘草.而从前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变成了<伤寒论>跟<金匮要略>这两本书,那么发生了 ...

  •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芍药的药性(18)

    本草:芍药的药性 芍药这味药,我们上次已经讲了一个梗概了.我们说芍药会让构成内脏的平滑肌松开,松开之后腹部的绞痛就可以缓解,然后呢松开的同时,你的主要的一些大的静脉就会打开,那打开以后就会把血液往这个 ...

  •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桂枝的药性(17)

    本草:桂枝的药性 跟同学介绍一下中国桂枝这味药.在我们讲义的第15页,第1条,那个"牡桂"其实我还选择了另一个字,它好像是写做"箘桂".其实这个"箘桂 ...

  •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干姜附子汤方(76)

    [7.29]大下之后,复发汗,其人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内外俱虚故也. 那刚刚呢在28条它所说的这个损伤津液的这个过程,它说"大汗之后,复下之",那"大汗之后,复下之 ...

  •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简体)

    麻黄於方剂中的数学原则 [本文為JT叔叔投稿於香港<MM>杂誌之旧文] 麻黄所谓「标热本寒」之药也其形中空如管能从骨.从血脉中把阳气发出来驱散寒邪能祛邪但人会虚. 张仲景书中的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