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岳父母不愿准备陪嫁房,凤凰男以退婚相要挟,谁知妻子同意了
我有酒和茶。
你有故事,就来找我。

在《美好的人生》一书中,戴尔·卡耐基提到一位精神疾病领域的权威医师,他说他有时候不知道有些人是怎样患上精神病的,但他知道许多精神病人在发病时,所要求的获得的“受尊重感”,是真实世界所不能给予的。
比如有一位病人,她是一个婚姻上的失败者,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想要孩子和好名声,但在现实中没能满足,她得不到丈夫的爱,相反,她的丈夫还总是从她那里索取照顾。在种种刺激之下,她患上了精神病,她说自己嫁给了王室成员,要求人家称她为“史密斯夫人”。她想要一个孩子,每次医生去看她,她都会说:“医生,昨天晚上我得到了一个孩子。”
那位医师说:“我或许能医治好她的病,使她看起来与正常人一样,可有时我又不想这样做,因为现在的她似乎才真正处于她所希望的那种幸福氛围里,她在自己创造的梦境中,得到现实中无法得到的受尊重感。”
这个案例让我想起了身边的一位朋友,最近他在看两个综艺节目,一个是《五十公里桃花坞》,另一个是《向往的生活》,他说他总是幻想自己去参加了节目,去跟宋丹丹聊天,去陪黄磊做饭,去跟何炅聊人生,去跟里面的嘉宾一起玩,他幻想去到节目中的自己已经有所成就,在节目中被认可,被指点,赢得观众的称赞。
他的这种幻想可以称之为美好的愿望,但从他的生活来看,这个愿望有些不切实际。虽然他也有过文艺方面的追求,但如今已近人到中年,依然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所以他渴望的那种功成名就只能靠幻想得到。虽然他没有患精神病,但跟前面提到的那位病人病症类似,他在现实中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受尊重感”以及关爱。

卡耐基借由那位病人提出的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那些因为得不到尊重和关爱以致精神失常的人,如果在还未发疯前就得到真挚的关爱,会发生怎样的奇迹呢?
如果这个假设能成立,那些人肯定会变回正常人,而且能感受到幸福。但是,仅仅依靠别人的关爱和尊重,有时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很多人的生活中只剩下了自己,这种情况下要学会靠自己,多给自己一些关爱,以此为基础再去寻求别人的关爱,才更有效果。
朋友朵朵之所以放弃多年的爱情,就是因为她发现男朋友在婚姻面前太自私。或许是因为她男朋友是凤凰男的缘故,为了让自己出人头地被所有人认可,对婚姻的要求很苛刻,除了要让朵朵分担结婚所需的费用之外,还要求朵朵的娘家必须准备一套陪嫁房。
朵朵和她父母一直认为他贪得无厌,于是就拒绝了,结果被他知道以后,他非但没有反思自己,还以退婚相要挟,自认为这样做就可以吓住朵朵,谁知朵朵欣然同意了退婚。这时候,他又犯了新的错误,非但不挽留,而且口出狂言,说朵朵如果不嫁给她,永远也得不到幸福。而从结果来看,朵朵的生活要比他的生活幸福很多倍。

在那段婚姻面前,朵朵虽然没有发疯,但也走在发疯的边缘,因为在此之前她幻想过很多美好的画面,当男朋友露出真面目以后,她多希望这只是个梦,多希望梦醒之后还能被关爱和尊重。当她意识到事情已经无法改变时,她不再奢求从男朋友那里得到关爱和尊重,而是选择自爱,并以此为基础去寻找真正靠得住的白马王子。
朵朵的那段感情,涵盖的问题不仅是人对尊重的渴求问题,还包括人与人交往方面的问题,就拿她前男友来说,他最大的问题在于:不懂互惠双赢。
从朵朵的角度来说,她同意跟男方共同分担结婚的费用,已经是最大的让步了,男方还不知足,只想让自己占便宜,不管朵朵是否吃亏,当然会把事情搞砸,因为他的要求不合理,用任何方法都无法征得对方的同意。
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卡耐基提到的“钓鱼法则”比较通俗易懂:“我偏爱草莓和奶制品,而鱼喜欢吃小虫,我去钓鱼的时候,不会首先考虑自己想吃什么,而是先考虑鱼喜欢吃什么,要想钓到鱼,先要熟知鱼的食谱。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先搞明白这个常识呢?”
他在《美好的人生》一书中提到的两个案例都很经典,我们借由这两个案例来讲一下“互惠双赢”的问题。

发现别人的需要,是影响他人的关键。
诺瓦克下班回到家,发现小儿子吉米赖在客厅地板上又哭又闹,原因是不想去幼儿园。他说如果搁在以前,他会让吉米闭门思过,告诉他必须上学。但是那天晚上他突然意识到那样做虽然能达到目的,但却会让吉米的情绪很糟糕。于是他开始思考:如果我是吉米,我怎样才能愉快地去幼儿园上学呢?
接着,他和妻子罗列了吉米所有喜欢做的事,比如用手指画画和唱歌,然后就开始了行动:他和妻子以及大儿子在桌子上玩手指画画,并且开心地欢笑。
吉米起初只是躲在墙角偷看,之后就走出来表示想要加入,诺瓦克趁机告诉他:“不行,你应该先进幼儿园学会了如何画手指画,才能加入我们的游戏。”并借此机会说了很多可以在幼儿园享受到的乐趣。
第二天早上他一大早起床时,发现吉米在客厅的沙发上睡着,被问及的时候,吉米说:“我想早一点去幼儿园,不能迟到。”
这不仅是个特别好的育儿案例,同时对于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来说,同样值得参考。只要你想让别人做的事对别人也有好处,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发现别人的需要,并且投其所好。

所谓成功的秘诀,就是熟知对方的心理。
卡耐基租了一个饭店的舞厅开讲座,结果在把入场券发出去之后,饭店经理却打电话坐地起价,说必须付四倍的租金才行。
之后他亲自去会见那位经理,跟他说:“虽然你的电话让我很吃惊,不过我没有怪你,如果我在你那个位置,可能也会这样做,毕竟饭店需要盈利。但是,如果你坚持增加租金的话,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其中的利弊。”
他针对“利”的部分对经理说:“你把舞厅空出来,然后高价租给别人开舞会,收益可能会更大。相比之下,我们如果按原价租用,你会有一些损失。”
接着,他开始分析“弊”的部分:“如果我们不租了,舞厅暂时空出来,在租出去之前你不会有任何收入。如果租给我们,我的课程会吸引很多受过教育、高素质的人来你的饭店,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即使你花重金做宣传,也起不到这样的效果。所以,希望你能考虑这些利弊,然后将你的最终决定告诉我。”
第二天他接到了经理的电话,决定租金只涨一点点。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还是很受触动:“如果我上来就指责他为什么临时涨租金,即使他不占理,也不会做出妥协和让步,甚至会一气之下把我们赶出去。而我只是谈论了他能得到的东西,就达到了互惠双赢的局面,让我再次认识到'熟知对方的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多重要。”
以上两个案例中提到的方法一致,都是通过了解对方的心理和需求,达成自己的目的。但有一点需要注意:不管是前面那位父亲想要做的事,还是卡耐基想要达到的目的,都是“合情合理”的目的,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熟知对方的心理并投其所好,才能互惠双赢;反之,像前文中提到的那个凤凰男,他提的要求过分且无理,不管他用什么方法,都无法达到互惠双赢的目的。希望其他人能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注意这些问题,在明确自身和别人的需求之后,追求互惠双赢,才是智者会有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