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译读(24)

溺 血
  [原文]水寒土湿,脾陷木郁,风动而行疏泄,谷道不收,则后泄于大肠,水道不敛,则前淋于小便。
  阳气蛰藏,则土温而水暖,其脾湿而肾寒者,壬水之藏令不行也。水性蛰藏,木性疏泄,水欲藏而不能藏,是以流漓而不止,木欲泄而不能泄,是以梗涩而不利。缘木愈郁则愈欲泄,愈欲泄则愈郁,郁生下热,小便赤数,虽火盛之极,而实以脾肾之阳虚。
  泻湿燥土,升木达郁,自是主法。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然热在乙木,不在脾土,在肝则宜清凉,至于脾家,但宜温燥,虽肝热极盛,不可泻其脾土也。
  【翻译】水寒土湿,脾陷木郁,风动而行疏泄,肛门不收敛,则后泄于大肠,水道不收敛,则前淋于小便。
  阳气蛰伏收藏,则土温而水暖,病人脾湿并且肾寒的,壬水的收藏功能不行了。水的性质是蛰藏,木性疏泄,水欲藏而不能藏,所以流漓不止,木欲泄而不能泄,所以阻塞而不利尿。缘于木越郁就越想排泄,越想排泄就越是郁积,郁积产生下热,小便发红并且量小,虽然火旺盛的很,但实际上是脾肾的阳虚。
  泻湿燥土,升木气通达郁积,自然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寒者温之,热者清之,然而热在乙木,不在脾土,在肝则宜清凉,至于脾,只适宜于温燥,虽然肝热极盛,不可以泻脾土。
  [原文]宁波汤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阿胶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栀子三钱 发灰三钱,猪脂煎,研
  煎大半杯,温服。
  溺血与便血同理,而木郁较甚,故梗涩痛楚。苓泽甘草,培土泻湿,桂枝芍药,达木清风,阿胶发灰,滋肝行瘀,栀子利水泻热。(膀胱之热。)
  若瘀血紫黑,累块坚阻,加丹皮桃仁之类行之,此定法也。
  【翻译】宁波汤
  甘草7克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阿胶11克 茯苓11克 泽泻11克 栀子11克 发灰(猪脂煎,研)11克
  煎大半杯,温服。
  尿血与便血同理,但木郁的更严重,所以梗涩有痛楚感。茯苓、泽泻、甘草,培土泻湿,桂枝、芍药,达木清风,阿胶、发灰,滋肝化瘀,栀子利水泻热。(膀胱之热。)
  如果瘀血紫黑色,累积的血块坚硬,加味丹皮、桃仁之类的化血,这是一定的法则。
 四圣心源 卷五
  [原文]病不过内伤外感,而杂病之传变,百出不穷。感伤者,百病之纲,百病者,感伤之目,譬如水火,源本则合,支派攸分,虽殊途而同归,实一致而百虑。
  先圣既往,此道绝传,搏考方书,乖讹万状。纵身若松柏,未必后雕,况资如蒲柳,动辄零谢,申之以杂病之侵凌,益之以群工之毒药,真轻尘之栖弱草,朝露之落薤上矣。痛昔亲从凋亡,手足伤毁,荒草颓坟,烟笼雾锁,感念存殁,情何可言,作杂病解。
  【翻译】病不过内伤外感(外感风邪,内有郁积),但杂病的病邪或病变的传移、演变,百出不穷。感伤,百病的纲目,百病,感伤的条目,譬如水火,本源是合二为一的,医学流派截然分开,虽然殊途而同归,实际上各种不同的思想归于一致。
  先圣已经作古,此间的道理失传,广泛地考证专门记载或论述方剂的著作,不合情理错讹什么样的都有。纵然身体如同松柏,不一定守正不苟而有晚节,何况资质如同蒲柳,动不动就凋零,再加上杂病的侵凌,越发用庸医的毒药,真是轻尘上停的弱草,朝露落在薤草上了。痛惜亲人衰老死亡,手足兄弟伤亡失去,荒草颓坟,烟笼雾锁,感念生存和死亡,感情又怎么能承受这种打击呢?作杂病解。
杂病解上
  鼓胀根原
  [原文]鼓胀者,中气之败也。肺主气,肾主水,人身中半以上为阳,是谓气分,中半以下为阴,是谓水分,气盛于上,水盛于下,阴阳之定位也。而气降则生水,水升则化气,阴阳互根,气水循环。究其转运之枢,全在中气,中气一败,则气不化水,而抑郁于下,是谓气鼓,水不化气,而泛滥于上,是谓水胀。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气盛,故如雾露之空蒙,下焦水盛,故如川渎之注泄,而气水变化之原,出于中焦,中焦者,气水之交,气方升而水方降,水欲成气,气欲成水,气水未分,故其形如沤。
  气之化水,由于肺胃,水之化气,由于肝脾。肺胃右降则阴生,故清凉而化水,气不化水者,肺胃之不降也;肝脾左升则阳生,故温暖而化气,水不化气者,肝脾之不升也。气不化水,则左陷于下,而为气鼓;水不化气,则右逆于上,而为水胀。而其根,总因土湿而阳败,湿土不运,则金木郁而升降窒故也。
  【翻译】鼓胀,中气的衰败症状。肺主气,肾主水,人的身体中半以上为阳,这叫做气分,中半以下为阴,这叫做水分,气旺盛于上,水旺盛于下,阴阳的定位。而气降则生水,水升则化气,阴阳互相为根本,气水循环。探究转运的枢纽,全在中气,中气一败,则气不化水,而抑郁在下,这叫做气鼓,水不化气,而泛滥于上,这叫做水胀。
  《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如雾气,中焦如积水的田地,下焦如水沟。上焦气盛,所以如同雾露之空蒙,下焦水盛,所以如同河流的倾泻,而气水变化的根原,出在中焦,中焦,气水的交会,气刚开始升而水刚开始降,水欲成气,气欲成水,气水未分,所以其形状如同积水的田地。
  气转化为水,由于肺胃,水转化为气,根源在肝脾。肺胃右降则阴气生,所以气清凉而转化为水,气不化水的,是肺胃的不降;肝脾左升则阳气生,所以温暖而转化为气,水不化气的,是肝脾的不升。气不化水,则左陷于下,从而为气鼓;水不化气,则右逆于上,从而为水胀。而病的根源,都是因为土湿而阳败,湿土不运,则金木郁积而上升下降阻塞不通的缘故。
  {解读}在人体以水火立极,这是这本书最关键的,其次是升降,升降在道家讲气流,气液互相转化,权在中气、黄芽,中州枢转,是金木的作用,亦敛亦发的作用,水液病都是通过金木的调和。肝代表脾路、是升举,下元的一点元阳,水中之真阳,上边火中的真阴,火中之阴怎么来的,火中之阴怎么敛降的,如何敛降君火,君火怎么才能灵冥不眛呢,七情之用在于中土,所以温养先后天的阳气,顾护后天之本。对于上焦一点真阴的潜降,五志相火沸腾,自然心惊不安,一方面病人要通过合理心相调摄,然后酌药物敛降,这两方面缺一不可。药物的潜敛本来是消散,属阴,情致不能够调心,虽然用药取得一定效果,用药多了,阳气不能潜敛,元气受到消伐,元气是欲敛不能敛,药物强制上焦亢阳归根,产生不是顺而是逆,逆向消伐。
  鼓胀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导致的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本病在古医籍中又称单腹胀、臌、蜘蛛蛊等。鼓胀为临床上的常见病。西医的肝硬化、腹腔内肿瘤、结核性腹膜炎等形成腹水,出现类似鼓胀的证候,可参照鼓胀治疗。
气 鼓
  [原文]气从上降,而推原其本,实自下升,坎中之阳,气之根也。气升于肝脾,肝脾左旋,温暖而化清阳,是气升于水分也。肝脾不升,阴分之气堙郁而下陷,故脐以下肿。木性善达,其发达而不郁者,水温土燥而阳升也,水寒土湿,脾阳下陷,肝木不达,抑遏而克脾土,肝脾郁迫而不升运,是以凝滞而为胀满。肝气不达,郁而生热,传于脾土,脾土受之,以其湿热,传于膀胱,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势固然也。土燥则木达而水清,土湿则气滞不能生水,木郁不能泄水,故水道不利,加之以热,故淋涩而黄赤。
  脾土既陷,胃土必逆,脾陷则肝木下郁,胃逆则胆火上郁。其下热者,肝木之不升也,其上热者,胆火之不降也。病本则属湿寒,而病标则为湿热。宜泻湿而行郁,补脾阳而达木气,清利膀胱之郁热也。
  【翻译】气从上往下降,而推其本原,其实是从下往上升,肾中的阳气,是气的根本。气上升在肝脾,肝脾左旋,温暖而化清阳,是气升于水气的分界线。肝脾不升,阴气郁结而下陷,所以肚脐以下肿。木性善于通达,发达而不郁积,水温土燥而阳气升,水寒土湿,脾阳下陷,肝木不通达,抑遏而克脾土,肝脾郁迫而不上升运转,所以凝滞而为胀满。肝气不通达,郁积而产生热,热传到脾土,脾土受热,把脾土的湿热,传到膀胱,五行的本性,发病就传他所能够克制的,气势本来就如此。土燥则木达而水清,土湿则气滞不能生水,木郁不能泄水,所以水道不顺利,加上发热,所以排尿开始时尿痛明显或合并排尿困难并且呈黄色或者红色。
  脾土既然下陷,胃土必定上逆,脾陷则肝木下郁,胃逆则胆火上郁。发病下热的原因,是肝木的不升,发病上热的原因,是胆火的不降。发病根本原因属于湿寒,而病的表面上则表现为湿热。宜泻湿而通郁,补脾阳而达木气,清利膀胱的郁热。
  [原文]桂枝姜砂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三钱,炙 砂仁一钱,炒,研 干姜三钱
  煎大半杯,入砂仁,略煎,去渣,入西瓜浆一汤匙,温服。
  膀胱湿热,小便红涩者,加栀子清之。
  脾肺湿旺,化生郁浊,腐败胶黏,不得下行,宜用瓜蒂散,行其痰饮。在下则泻利而出,在上则呕吐而出,去其菀陈,然后调之。
  续随子仁,最下痰饮,用白者十数粒,研碎,去油,服之痰水即下。
  【翻译】桂枝姜砂汤
  茯苓11克 泽泻11克 桂枝11克 芍药11克 甘草(炙)11克 砂仁(炒,研)4克 干姜11克
  煎大半杯,入砂仁,略煎,去渣,入西瓜浆一汤匙,温服。
  膀胱湿热,小便红涩的,加栀子清之。
  脾肺湿旺,化生郁浊,腐败胶黏,不得下行,宜用瓜蒂散,行其痰饮。在下则泻利而出,在上则呕吐而出,祛除日久积滞糟粕,然后调之。
  续随子仁,最下痰饮,用白色的十数粒,研碎,去油,服之痰水即下。
  [原文]瓜蒂散
  瓜蒂二十个,研 赤小豆三钱,研 香豉三钱,研
  热水一杯,煮香豉,令浓,去渣,调二末,温服。取吐下为度。
  病重人虚者,不可服此,当用葶苈散。
  【翻译】瓜蒂散
  瓜蒂(研)二十个 赤小豆(研)11克 香豉(研)11克
  热水一杯,煮香豉,令浓,去渣,调调上二种药沫,温服。取吐下为度。
  病重人虚的,不可服此药,应当用葶苈散。

(0)

相关推荐

  • 伤寒金匮七言记忆法

    <伤寒论>七言记忆法(一)君若开卷莫着忙,医者贵在有涵养.圣人原序意读通,尤知医者责任重.太阳本证三分鼎,中风伤寒表郁轻.中风表虚桂枝汤,自汗用之也恰当.桂枝三禁记妥贴,表实里热及湿热.若 ...

  • 四圣心源译读第九卷

    四圣心源 卷九 [翻译]疮疡的病(各种体表化脓性疾病),起因是寒邪伤营气,血液不流畅营气受到阻碍,积郁成热,皮肉溃烂化为脓.阳气旺盛便红肿并且向外生发,阴气旺盛便黑塌并且向内下陷.病轻的便是疥.癣之类 ...

  • 四圣心源译读之杂病解

    历节(痛风)根原 [翻译]历节(痛风)病,风寒的湿邪气伤于筋骨.膝踝是众水的溪壑,各个筋的节奏,寒则冻结于溪谷之中,湿则淫乱于关节之内,所以历节发病了. 足三阴经,起于足下,内循踝膝,而上胸中,而少厥 ...

  • 四圣心源译读第五卷

    四圣心源 卷五 [翻译]病不过内伤外感(外感风邪,内有郁积),但杂病的病邪或病变的传移.演变,百出不穷.感伤,百病的纲目,百病,感伤的条目,譬如水火,本源是合二为一的,医学流派截然分开,虽然殊途而同归 ...

  • 四圣心源译读第四卷

    四圣心源 卷四 [翻译]人不能有生而没有死,但死多数达不到应有的年龄.体外有杀伐性命的利斧,体内有损伤肠胃的药物,又有许多想法纷纷向往,种种感慨忧患劳苦,往往没到壮年就衰老,没到老年就发病.回过头来看 ...

  • 四圣心源译1

    四圣心源 卷一 [图片] [原文]昔在黄帝,咨于岐伯,作<内经>,以究天人之奥.其言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  慨自越人.仲景而 ...

  • 四圣心源译5

    [原文]相克者,制其太过也.木性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土性濡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金性收敛,温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渗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皆 ...

  • 四圣心源译6

     藏腑生成 [原文]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祖气初凝,美恶攸分,清浊纯杂,是不一致,厚薄完缺,亦非同伦,后日之灵蠢寿夭,贵贱贫富,悉于此判,所谓命秉于生初也. [翻译 ...

  • 四圣心源译7

    气血本原 [原文]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温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辛金.午半阴生,阴生则降,三阴右降,则为肺金,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 ...

  • 《四圣心源》译读(46)

    长沙徐树铭序 叙曰:上古天真淳闷,婴疾者少,然而黄帝.岐伯.俞跗.雷公之伦,即已勤求至道,惠济寰宇,岂非风湿寒暑,天不能无偏行,疾痛痒疴,人亦何容不豫计也.三代之际,掌以专官,世宿其业,民无夭枉.秦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