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钩收入大腿根弯,一动胯先动(胯即是足),意如虎如猿如猴
一江水白
偶尔看到这么一句话,觉着蛮好:“从现在看过去,会看到无知。”谁说不是呢?所以才会有另外一句话的出现——无知者无畏。站在某种角度来说,无知的本身其实是一个好事儿,可以给人带来勇气和信心,只是要能懂得回头看,看到自己曾经的无知。

1、有两块小肌肉,对练功有帮助。
锥状肌对小腹下丹田运转,还有两腿的灵活运转都有帮助。
锁骨下肌对开肩开胸有帮助。
这两块小肌肉虽然是一上一下相距比较远,但可同时并运。多练习多琢磨。


2、肘节运功窍要———
行功时,外形似“曲肘”的动作其实意非曲也,此意非平常人想象,至关紧要。
凡手臂做收肘折叠形态时,心意要分两步走:尺骨鹰嘴处沿肱骨前段中间空隙向肱骨后面滑动,而肱骨头前段内侧小圆骨头(内上髁)则沿着尺骨内侧壁向前滑动,直至小手指节;
与此同时,肱骨头前段外侧小骨头(外上髁)则沿着桡骨头外侧壁向前滑动,意劲一直滑动到大拇指指节。


(小指与尺骨一侧是为手少阴心经和手少太阳小肠经,大拇指包括食指与桡骨一侧则为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如此练习,亦可有助于打通两侧经络。若再加上无名指、中指意劲习练,则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亦伴随着打通了。)
想起来一句话,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诚然。
继续用功,当肱骨头上的意劲沿着尺桡骨、腕骨、掌骨及指节全部到手指尖时,肱骨肘节与手指就合而为一了,即手就是肘,肘就是手。
功到此时,又是一个境界了。这或许就是前人说的“太极无手”的真实含义吧。
3、思考:
饭得一口一口的吃,吃到嘴里还得细嚼慢咽,练功亦如是。
手肘合一练出来了,下一步是否该琢磨琢磨肱骨与肩胛骨的关系?再进一步则是肩胛骨与躯干(肋骨、胸、腰、腹、胯及脊椎骨节)的关系?继续用功。
再然后可能就是手与身的关系?
再把心意放到腿上去:足与小腿与膝关节与股骨头的关系?股骨头与骨盆及与尾骨脊与小腹与腰的关系?最后又归结到足与腰身的关系?
由博返约,化繁为简,最终归至于“手与足”的关系?再加上整个身躯的最上端头部,就是“头、手、足”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了(手与身合、身与足合、足与手合、头与手与足合,等等)。
这或许就是“外三合”最本质的含义?
外三合做到了,“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内三合其实就蕴含在外三合之中,而不是另外拿出来练的(此意识分辨非常重要)。这或许也是形意门人说的“六合”?
4、腿功细节———足如铁钩。心意一动,足钩收到大腿根弯处;再一松肩抱肱(大臂肘节合于侧肋),涵胸曲臀,周身团聚而又松活。此为身法。其窍要就在于把足钩收入大腿根弯处,一动胯先动(胯即是足),周身随之皆动,意象如虎如猿如猴。与人较技时,犹如形意拳里的虎扑、猿攀、猴挂印。
(切记:蹲身不是有意曲蹲,而是足钩收到大腿根弯处的意象。用功至此,方可再求千变万化,即为技。)
5、胸腰折叠(涵胸塌腰)————后腰两侧分别从两胯骨上缘折进去,肩胛骨两侧下缘后背肋分别向胸腔里折进去,再从胸窝处叠回来。稍一加速度,就是发劲了。发劲是在胸腰折叠的基础上进行的。不会胸腰折叠,就只能发直劲,就不是真正的太极劲。
6、演拳意象——杨式太极拳里有一个“进步指裆捶”,在右支撑腿下蹲的时候,右手落于膝下时,意象成形意拳里的态势,其中的奥妙就出来了——运劲如奔马。右手(或半握拳)随势一落,左手左腿带着左半身就出去了,跟着右半身就可以向前疾进,或用右肩撞,或用右拳打,皆可随势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