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的“夜邑”是哪里?清代的荣成县和掖县曾有过争论 2024-03-10 18:27:49 如今,县市之间争夺名人故里、古城旧址的情况时有发生。其实在古代,这一现象也屡见不鲜。只不过,现在的争论多少带有发展文旅的考虑,而古代的争论,主要就是读书人之间的互相较真。比如,齐国的“夜邑”在哪里?清代的荣成县和掖县之间就曾有过一场隔空争论。“夜邑”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当中,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齐国的田单。 (多数观点认为夜邑即掖县,现在的莱州市)《史记》当中虽然有田单列传,但记载到田单复齐获封为安平君就戛然而止,并没有提到他与“夜邑”之间的关联。而《战国策》则内容较多,提到了“(齐)王乃杀九子而逐其家,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以及“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有菑上之虞”,说明后来安平君田单与“夜邑”的确有了联系。这个“夜邑”是哪里?《战国策》只是给出了一个大概的方位:齐国之东。因为指向不够精确,后世关于“夜邑”的争论也因此而来。南宋时期,文士鲍彪在给《战国策》做注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说:“夜一作剧,属淄川。又东莱有掖,有不夜,疑夜字为掖不全,或不夜省不。” (不夜古城遗址在荣成市)先不提“剧”这个概念,关于“夜邑”的可能位置,鲍彪给出了两种推测,一个是掖县的字形通假,一个是“不夜县”的简称。而到底是掖县还是不夜县?这就成为清代的荣成和掖县之间争论的焦点。清乾隆年间修撰的《掖县志》,就多次提到“夜邑即掖县”。比如,知县张思勉在序言中说:“莱夷之牧,见于《夏书》;夜邑之封,著于《战国》。”而在掖县的沿革介绍中,县志也记载道:“夜。《国策》齐襄王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在“圻封”一章当中也说:“田单,迎复齐襄王,封安平君,益封夜邑万户,号平都君。”虽然掖县方面的语气相当肯定,但道光年间修撰的《荣成县志》对此却有不同的观点。县志在荣成县沿革当中记载道:“周莱子筑不夜城,战国为夜邑。”在“夜邑”的词条下,县志还专门强调:“《国策》齐益封田单夜邑万户即此,鲍彪注'夜’或作'剧’,《齐乘》又云即掖省文,皆不知其地而臆说。” 按照《荣成县志》的说法,齐国的“夜邑”,就是“不夜”的简称(注:不夜城在春秋莱国时期已有,汉代东莱郡有不夜县,与掖县同时存在,遗址在现荣成市埠柳镇的不夜村附近)。而鲍彪的其他推测以及《齐乘》的解释,均属“臆断”。古代通讯技术不够发达,《荣成县志》的修撰者是否见到成书较早的《掖县志》的内容?这一点不得而知。虽然《荣成县志》点名反驳的是《齐乘》的记载,并没有提到《掖县志》。但《掖县志》的说法与《齐乘》相似,从这一点来看,荣成和掖县双方其实也算是在隔空交火,只不过大家都是清朝治下的县邑,多少也要考虑别伤和气。双方既然各持己见,那关键就要看第三方的态度。总体而言,古代的史料当中,持“掖县说”者较多,如《齐乘》、《读史方舆纪要》等。其中也不乏一些官修志书,如《山东通志》、《大清一统志》。而支持“不夜说”的观点比较少见,但也不是没有。清初的学者毛奇龄在《经问》中就说:“齐襄王封田单以夜邑万户,或疑齐地有掖邑而无夜邑,此必掖与夜字形之误,遂改夜为掖。乌知东莱有掖城又有不夜城,夜者不夜也,改掖反误矣。”从以上的史料来看,“掖县”和“不夜”的考辩,其实在学术层面早已有之。但只是到了清代才通过县志这一载体,成为荣成县和掖县之间的正式争论。之所以是清代这个时间点,主要与荣成建县的时间有关。 在清雍正朝之前,除了少量的卫所军屯之外,荣成周边主要是文登县的辖区。而文登县面积较广、古迹较多,“不夜”并非唯一的考据着力点。而雍正朝荣成建县之后,辖区内的古迹,主要就是“不夜故城”。在渊源上,清代的荣成自视为不夜城和不夜县的正统衣钵传人,当然要为“不夜”正名。时至今日,这一争论似乎已经在正式层面上停息。如今的莱州市(原来的掖县),不管在市志还是博物馆里的介绍,都仍沿用“齐国夜邑”的说法。而现在的荣成市方面,已经基本不提“不夜即夜邑”的观点。不过,《荣成市地名志》在《关于不夜名称由来及含义的探讨》文章当中,提到秦汉之前的不夜,可能是叫做“夜昜”(昜,同陽),认为夜邑、不夜、夜昜三者虽然不能确定为同一地点,但彼此之间应该有所关联,这算是存疑吧。 就笔者个人理解而言,“不夜”虽然在字形上与“夜邑”更为相近。但就地理位置和人口数量来推断,掖县为“夜邑”的可能性还是更大一些。按照《战国策》的说法,齐王益封田单夜邑万户,显然是一种加恩之举。就常理推测,这个夜邑应该是一个交通便利、人口较多的地方,否则与田单的地位不符。掖县地处半岛西部,属胶莱平原,与战国策的描述更为接近。而不夜城偏在半岛东隅,周边多山,距离齐国国都临淄又很远,不太可能是分封重臣之地。此外,从田氏代齐之后姜姓齐国之康公被流放到海上(多数观点认为是芝罘岛附近)这段历史来看,掖县、黄县以东的区域,恐怕在当时还是齐国的流放地吧。 赞 (0) 相关推荐 卷一百三十八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莱州府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莱州府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莱州府表> <史部, ... 山东莱州赵氏家族源流 常回家看看 编者按:东莱赵氏,即今山东莱州赵氏,系蜀汉名将赵云之后,明初迁居莱州府,明清时赵氏已是东莱世家大族,名人辈出.西坦公赵孟以子贵封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南京礼部尚书,三个儿子,赵耀为都察院付都 ... 烟台市行政区划史,龙口为现存首县,登州莱州相并存 全文约2100字,配地图10张,请妥善安排阅读时间.底图为现代地图,用作古今对照. 下列图中黑色虚线内为当代烟台市行政区划范围. 先秦时期,今烟台市地区属莱国,战国时期属齐国.及至秦朝统一天下,设郡置 ... 祝其 缘由 要搞清楚"祝其"二字的含义,还要从"齐鲁夹谷会盟"说起.<齐鲁夹谷之会>选自<春秋左传>: "十年春,及齐平.夏,公会齐 ... 俏佳人愤而投缳,刘郎中醉夜诊视:清代江南“渡江惊怖记”杂谈 清代,江南某县有位郎中,姓刘,名字失落无考.由于住在江边,所以但凡要诊视病人,他总是独驾一叶扁舟,渡江北岸,停在隔江楼下,天长日久,渐成习惯.这座楼具体位置在某姓宅院后面,碰巧是这家女儿大姑的妆楼.后 ... 清代民间抄本 地理正宗杨曾总诀 <地理正宗杨曾总诀>,清代手抄风水地理书,又名杨曾二仙师九星造门经,内容包括:九星吉凶诗诀断,通天窍天机二十四山祸福总论杨公真诀,玉輦经安门吉凶,廖禹仙师天机木星安门法,袁天罡开门楼经,八 ... 清代栖霞县的名宦祠,除了牟敬祖之外还奉祀哪些人物? 牟姓为栖霞之望族,其渊源有二,一称"铁口牟",一称"名宦牟". 铁口牟的铁口,指的是其先祖之居所:名宦牟的名宦,指的是其先祖之地位. 所谓"名宦&qu ... 【远方•夜读】广东《爱的过程》作者•曾新友 主播•开心果子 爱的过程 文/曾新友 序:捧续邓田庭诗友<掬一捧山林鸟鸣>,以其第三辑标题趣串成诗. "你的名字 是我的灯" "暗恋"的"往事" ... 【夜听】《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代,唐珙 题龙阳县青草湖 [元]唐珙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朗读诗词 译文 秋风吹起,湖面泛起水波,好像洞庭湖忽然老去,长了皱纹一样,一夜 ... 清代河南“永城县”五两腰锭 清代 河南"永城县"五两腰锭,原味包浆,少见地名,重170克 清代四川成都县单戳十两圆锭 清代 四川"成都县"单戳十两圆锭,带包浆,保存完好,重364.7克 晨跑or夜跑,前脚掌or后脚跟?跑圈6个争论话题,有答案了 或许就是因为各种不同,才造就了我们这个多彩的世界. 撰文/达子.柳条 编辑/柳条 出品/马孔多跑步研究室 歌德说:"活的东西之所以区别僵死的东西,就是因为它本质包含着矛盾的本原." ... 清代“胶南建县”的设想,灵山卫请求仿效海阳和荣成之例 "胶南",作为一个区划概念,指的就是2012年与黄岛区合并之前的"胶南市"(前身为胶南县).这个"胶南",始设立于上世纪中期,其辖区主要从原 ...
如今,县市之间争夺名人故里、古城旧址的情况时有发生。其实在古代,这一现象也屡见不鲜。只不过,现在的争论多少带有发展文旅的考虑,而古代的争论,主要就是读书人之间的互相较真。比如,齐国的“夜邑”在哪里?清代的荣成县和掖县之间就曾有过一场隔空争论。“夜邑”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当中,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齐国的田单。 (多数观点认为夜邑即掖县,现在的莱州市)《史记》当中虽然有田单列传,但记载到田单复齐获封为安平君就戛然而止,并没有提到他与“夜邑”之间的关联。而《战国策》则内容较多,提到了“(齐)王乃杀九子而逐其家,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以及“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有菑上之虞”,说明后来安平君田单与“夜邑”的确有了联系。这个“夜邑”是哪里?《战国策》只是给出了一个大概的方位:齐国之东。因为指向不够精确,后世关于“夜邑”的争论也因此而来。南宋时期,文士鲍彪在给《战国策》做注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说:“夜一作剧,属淄川。又东莱有掖,有不夜,疑夜字为掖不全,或不夜省不。” (不夜古城遗址在荣成市)先不提“剧”这个概念,关于“夜邑”的可能位置,鲍彪给出了两种推测,一个是掖县的字形通假,一个是“不夜县”的简称。而到底是掖县还是不夜县?这就成为清代的荣成和掖县之间争论的焦点。清乾隆年间修撰的《掖县志》,就多次提到“夜邑即掖县”。比如,知县张思勉在序言中说:“莱夷之牧,见于《夏书》;夜邑之封,著于《战国》。”而在掖县的沿革介绍中,县志也记载道:“夜。《国策》齐襄王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在“圻封”一章当中也说:“田单,迎复齐襄王,封安平君,益封夜邑万户,号平都君。”虽然掖县方面的语气相当肯定,但道光年间修撰的《荣成县志》对此却有不同的观点。县志在荣成县沿革当中记载道:“周莱子筑不夜城,战国为夜邑。”在“夜邑”的词条下,县志还专门强调:“《国策》齐益封田单夜邑万户即此,鲍彪注'夜’或作'剧’,《齐乘》又云即掖省文,皆不知其地而臆说。” 按照《荣成县志》的说法,齐国的“夜邑”,就是“不夜”的简称(注:不夜城在春秋莱国时期已有,汉代东莱郡有不夜县,与掖县同时存在,遗址在现荣成市埠柳镇的不夜村附近)。而鲍彪的其他推测以及《齐乘》的解释,均属“臆断”。古代通讯技术不够发达,《荣成县志》的修撰者是否见到成书较早的《掖县志》的内容?这一点不得而知。虽然《荣成县志》点名反驳的是《齐乘》的记载,并没有提到《掖县志》。但《掖县志》的说法与《齐乘》相似,从这一点来看,荣成和掖县双方其实也算是在隔空交火,只不过大家都是清朝治下的县邑,多少也要考虑别伤和气。双方既然各持己见,那关键就要看第三方的态度。总体而言,古代的史料当中,持“掖县说”者较多,如《齐乘》、《读史方舆纪要》等。其中也不乏一些官修志书,如《山东通志》、《大清一统志》。而支持“不夜说”的观点比较少见,但也不是没有。清初的学者毛奇龄在《经问》中就说:“齐襄王封田单以夜邑万户,或疑齐地有掖邑而无夜邑,此必掖与夜字形之误,遂改夜为掖。乌知东莱有掖城又有不夜城,夜者不夜也,改掖反误矣。”从以上的史料来看,“掖县”和“不夜”的考辩,其实在学术层面早已有之。但只是到了清代才通过县志这一载体,成为荣成县和掖县之间的正式争论。之所以是清代这个时间点,主要与荣成建县的时间有关。 在清雍正朝之前,除了少量的卫所军屯之外,荣成周边主要是文登县的辖区。而文登县面积较广、古迹较多,“不夜”并非唯一的考据着力点。而雍正朝荣成建县之后,辖区内的古迹,主要就是“不夜故城”。在渊源上,清代的荣成自视为不夜城和不夜县的正统衣钵传人,当然要为“不夜”正名。时至今日,这一争论似乎已经在正式层面上停息。如今的莱州市(原来的掖县),不管在市志还是博物馆里的介绍,都仍沿用“齐国夜邑”的说法。而现在的荣成市方面,已经基本不提“不夜即夜邑”的观点。不过,《荣成市地名志》在《关于不夜名称由来及含义的探讨》文章当中,提到秦汉之前的不夜,可能是叫做“夜昜”(昜,同陽),认为夜邑、不夜、夜昜三者虽然不能确定为同一地点,但彼此之间应该有所关联,这算是存疑吧。 就笔者个人理解而言,“不夜”虽然在字形上与“夜邑”更为相近。但就地理位置和人口数量来推断,掖县为“夜邑”的可能性还是更大一些。按照《战国策》的说法,齐王益封田单夜邑万户,显然是一种加恩之举。就常理推测,这个夜邑应该是一个交通便利、人口较多的地方,否则与田单的地位不符。掖县地处半岛西部,属胶莱平原,与战国策的描述更为接近。而不夜城偏在半岛东隅,周边多山,距离齐国国都临淄又很远,不太可能是分封重臣之地。此外,从田氏代齐之后姜姓齐国之康公被流放到海上(多数观点认为是芝罘岛附近)这段历史来看,掖县、黄县以东的区域,恐怕在当时还是齐国的流放地吧。
如今,县市之间争夺名人故里、古城旧址的情况时有发生。其实在古代,这一现象也屡见不鲜。只不过,现在的争论多少带有发展文旅的考虑,而古代的争论,主要就是读书人之间的互相较真。比如,齐国的“夜邑”在哪里?清代的荣成县和掖县之间就曾有过一场隔空争论。“夜邑”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战国策》当中,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齐国的田单。 (多数观点认为夜邑即掖县,现在的莱州市)《史记》当中虽然有田单列传,但记载到田单复齐获封为安平君就戛然而止,并没有提到他与“夜邑”之间的关联。而《战国策》则内容较多,提到了“(齐)王乃杀九子而逐其家,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以及“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有菑上之虞”,说明后来安平君田单与“夜邑”的确有了联系。这个“夜邑”是哪里?《战国策》只是给出了一个大概的方位:齐国之东。因为指向不够精确,后世关于“夜邑”的争论也因此而来。南宋时期,文士鲍彪在给《战国策》做注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说:“夜一作剧,属淄川。又东莱有掖,有不夜,疑夜字为掖不全,或不夜省不。” (不夜古城遗址在荣成市)先不提“剧”这个概念,关于“夜邑”的可能位置,鲍彪给出了两种推测,一个是掖县的字形通假,一个是“不夜县”的简称。而到底是掖县还是不夜县?这就成为清代的荣成和掖县之间争论的焦点。清乾隆年间修撰的《掖县志》,就多次提到“夜邑即掖县”。比如,知县张思勉在序言中说:“莱夷之牧,见于《夏书》;夜邑之封,著于《战国》。”而在掖县的沿革介绍中,县志也记载道:“夜。《国策》齐襄王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在“圻封”一章当中也说:“田单,迎复齐襄王,封安平君,益封夜邑万户,号平都君。”虽然掖县方面的语气相当肯定,但道光年间修撰的《荣成县志》对此却有不同的观点。县志在荣成县沿革当中记载道:“周莱子筑不夜城,战国为夜邑。”在“夜邑”的词条下,县志还专门强调:“《国策》齐益封田单夜邑万户即此,鲍彪注'夜’或作'剧’,《齐乘》又云即掖省文,皆不知其地而臆说。” 按照《荣成县志》的说法,齐国的“夜邑”,就是“不夜”的简称(注:不夜城在春秋莱国时期已有,汉代东莱郡有不夜县,与掖县同时存在,遗址在现荣成市埠柳镇的不夜村附近)。而鲍彪的其他推测以及《齐乘》的解释,均属“臆断”。古代通讯技术不够发达,《荣成县志》的修撰者是否见到成书较早的《掖县志》的内容?这一点不得而知。虽然《荣成县志》点名反驳的是《齐乘》的记载,并没有提到《掖县志》。但《掖县志》的说法与《齐乘》相似,从这一点来看,荣成和掖县双方其实也算是在隔空交火,只不过大家都是清朝治下的县邑,多少也要考虑别伤和气。双方既然各持己见,那关键就要看第三方的态度。总体而言,古代的史料当中,持“掖县说”者较多,如《齐乘》、《读史方舆纪要》等。其中也不乏一些官修志书,如《山东通志》、《大清一统志》。而支持“不夜说”的观点比较少见,但也不是没有。清初的学者毛奇龄在《经问》中就说:“齐襄王封田单以夜邑万户,或疑齐地有掖邑而无夜邑,此必掖与夜字形之误,遂改夜为掖。乌知东莱有掖城又有不夜城,夜者不夜也,改掖反误矣。”从以上的史料来看,“掖县”和“不夜”的考辩,其实在学术层面早已有之。但只是到了清代才通过县志这一载体,成为荣成县和掖县之间的正式争论。之所以是清代这个时间点,主要与荣成建县的时间有关。 在清雍正朝之前,除了少量的卫所军屯之外,荣成周边主要是文登县的辖区。而文登县面积较广、古迹较多,“不夜”并非唯一的考据着力点。而雍正朝荣成建县之后,辖区内的古迹,主要就是“不夜故城”。在渊源上,清代的荣成自视为不夜城和不夜县的正统衣钵传人,当然要为“不夜”正名。时至今日,这一争论似乎已经在正式层面上停息。如今的莱州市(原来的掖县),不管在市志还是博物馆里的介绍,都仍沿用“齐国夜邑”的说法。而现在的荣成市方面,已经基本不提“不夜即夜邑”的观点。不过,《荣成市地名志》在《关于不夜名称由来及含义的探讨》文章当中,提到秦汉之前的不夜,可能是叫做“夜昜”(昜,同陽),认为夜邑、不夜、夜昜三者虽然不能确定为同一地点,但彼此之间应该有所关联,这算是存疑吧。 就笔者个人理解而言,“不夜”虽然在字形上与“夜邑”更为相近。但就地理位置和人口数量来推断,掖县为“夜邑”的可能性还是更大一些。按照《战国策》的说法,齐王益封田单夜邑万户,显然是一种加恩之举。就常理推测,这个夜邑应该是一个交通便利、人口较多的地方,否则与田单的地位不符。掖县地处半岛西部,属胶莱平原,与战国策的描述更为接近。而不夜城偏在半岛东隅,周边多山,距离齐国国都临淄又很远,不太可能是分封重臣之地。此外,从田氏代齐之后姜姓齐国之康公被流放到海上(多数观点认为是芝罘岛附近)这段历史来看,掖县、黄县以东的区域,恐怕在当时还是齐国的流放地吧。